第253章 难兄难弟
作者:种菊南山下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最新章节     
    那位“叔”,正是出身晋王府的朱审熇,他随着晋王世子逃出王府,一路辗转到达陕西,在西安城外被俘。
    “……幸好当时遇上的,是三边总督杨鹤,”朱审熇心有余悸地道,“要是遇上洪剃头,吾等哪里还有命在?”
    朱逢煜听得心惊胆战,他终于知道,周王为何不反抗了,洛阳福王一家,好歹保住了命,西北三王,连命都没了,大明从此,没有晋王、没有代王,也没了秦王……
    朱审熇望着河南的这支宗亲,羡慕地说:“还是周王爷识时务,看看你们,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在一起,还有地方官府接送,住驿站,睡热炕,无人打骂……”
    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伸出满是冻疮的手,擦着眼泪道:“我们是一群俘虏,那些官兵,动不动就骂我们是反贼……
    虽然没戴镣铐,却是睡在野地里,自己拾柴烧热水,每餐两个黑馍一碗粥……
    从西安出发里,晋宗还有四百多人,看看现在,不到两百人了……”
    听完这话,朱逢煜心里对周王嫡宗的恨意,消散了大半,人就怕对比,虽然他们不能留在河南老家,但与晋王府这支宗亲相比,他们可幸福太多了。
    大年三十这日,三支迁徙的队伍,来到了登州,待遇差别不要太明显,朱逢煜的族人,住在城西的驿站里,接待他们的,是登州巡抚孙元化。
    孙巡抚发表了热情的讲话,让他们安心住在登州,等到开海,就送他们去金州,金州那边的官府,已经为他们修整好村子,只等他们一到,就能分配土地。
    他们在金州分到的土地,不是每人一百亩,而是每人两百亩!还免税三年!
    族人们一路哭丧着的脸,总算露出了笑模样,连朱逢煜都在暗暗算计着,自家兄弟十一人,大小五十二口,能分到……一万多亩地?
    哎玛,怎么没有早点来?他老子的一条命,换一万多亩地,值了!
    福王四万亩庄田,惹得天怒人怨,在辽东,他一家人就能分到一万亩地,还免税三年,他真后悔没有早点来,窝在开封城里,一家人吃糖咽菜的,还吃不饱,有什么意思?
    晋王宗亲和秦王宗亲,据说被安排到一个军营里,这是被看管起来了,不知道给分到哪个村子?
    朱逢煜一族人,在登州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此间,又遇到几支从山东过来的王室宗亲,这些人离辽东近,知道那边土地肥沃,全是冲着每人两百亩地去,主动要求迁过去的。
    开平三年三月十五,朱逢煜和他的族人,来到辽南金州地区的一个村子。
    据当地接待他们的官员讲,这里以前是一个汉人村子,老酋屠杀汉人时,村子里的人死的死,逃的逃,这里成了一座空村,村子里的土地,也丢荒了。
    去年,登州府派人修整了这些村子,只等着他们这些移民来重新耕种。
    村里的房子,全是用土坯搭建的,村中间那座最大的院子,分给了族长朱逢煜。
    因为在开封的时候,族人们因为辅国将军的死,分成了两大阵营,一到金州,朱逢煜就提议分宗,对方也不示弱,于是分成了两支小宗,各过各的日子。
    这天,有差役来通知朱逢煜,官府分配了耕牛、种子和农具,让他带人到金州城领取。
    朱逢煜召集了族中青壮,赶着马车向城里去,在路上,他遇到了正在修路的朱审熇等人,毕竟两百多年前是一家,他上前关切地问:“叔,你们没分到地啊?”
    朱审熇正推着一车砂石,在辅设路面,见到了亲戚,他停下车,苦笑着道:“我们没有你们那么好命,要先干两年苦役,才能获得平民身份,然后才能分地……”
    朱逢煜只好安慰他道:“叔别急,两年辰光很快的,这地方地广人稀,有的是地儿。”
    “地是多,分起来也很快的,”朱审熇道,“我在这路上,日日见着内地来的移民,拖家带口的来分地,估计两不了两年,金州这边的土地,就分完了,再要地,得往北边复州去……”
    朱逢煜也压低声音,用手指了指北边,问道:“叔,那边离东虏,是不是很近?万一……”
    “那不能,”朱审熇摇头否定道,“听说东江镇的区域,已经扩展到三岔河一线,东虏已经退到海州以北,离金州远着呢……
    还听说,盖州城上,架着二十几门火炮呢,东虏根本不敢靠近……”
    两人正说话,就见一队五十多人的骑兵,嗒嗒嗒地从路基上跑过,朱逢煜十分紧张,低声问:“这些骑兵往哪里去?是不是有土匪?”
    朱审熇望着那队骑兵的身影,满眼的羡慕:“这些是东江镇的巡逻兵,看见没?一水儿火铳,三百步外杀人,听说比东虏的重箭还厉害!”
    朱逢煜来到金州城,这里是军管区,没有县衙,只有一个类似县衙的办事处,负责给他们发放种子和农具。
    除了传统的小麦和菽类,朱逢煜还领到了珍贵的新作物种子:十斤玉米、二十斤红薯、二十斤土豆,和三本《种植手册》。
    负责发放这些种子的书吏警告他:“这些种子,不准偷吃,要全部种到地里,秋天,官府会按市场价收购,到时你们都能挣钱!”
    朱逢煜忙将这些珍贵的种子,放到自己的马车上,决定回村后,按照《种植手册》上讲的法子,亲自试种,不能让其他人给糟蹋了。
    耕牛太少,朱家村总共只领到一头耕牛,朱逢煜见城外的野地里,有个自发形成的牛马市场,心想自己家一万多亩地,没有三五头牛,哪里耕得过来?
    于是跟同来的两个弟弟商量,自己掏钱,买了两头耕牛,其他青壮见了,也凑钱买了两头牛,商量着几家人一起用。
    他们已经从混吃等死的大明宗亲,蜕变成关注土地,关注三餐四季的普通百姓。
    朱逢煜觉得,好像也没什么难的?
    ……………………………………
    开平三年三月初三,是个好日子,北京城,礼部贡院,正在举行一场恩科考试。
    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参考人员,是来自各地的宗室子弟。
    过去两年,宗室震荡,晋、代、秦、周等国初强藩,除国的除国,整改的整改,连带着其它宗藩,不得不跟着整改。
    一直不动如山的潞王府,也被迫退出了三万顷庄田,布政使司衙门,又多出三万顷红线土地,用来安置周王府那些,无资格授地的远支宗亲,将他们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农民。
    为了安抚宗室子弟,宗人府提议,为他们开一界恩科,朝廷六部,在这两年的宗室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分到了羹,所以对宗人府的提议,都投了赞成票。
    连一向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御史,也无人上折子反对,生怕太后将他们推到前线去,直面宗室们的怒火。
    这些养尊处优的宗室子弟,无法与普通读书人相比,如果让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参与正规的科举考试,今日来应试的六百多人,估计能考中秀才的都没几个。
    所以,他们的试卷是量身定制的,根本就是一张杂卷,有问一匹马,每日需多少草料的;有问去年冬天,当地的米价的;有问打造一只鸟笼子,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制作的……
    也有四书五经上的问题,比如:《大学》的第一段话是什么?《论语》中“知之”一篇,讲了什么道理?
    担任本次主考官的,是礼部侍郎钱谦益,副主考有两位:燕京大学山长徐光启、礼部主事朱慎?。
    朱慎?是天启二年,唯一考中进士的宗室子弟,张蔷知道他的身份后,先是将他提为中书舍人,这次,又将他提为礼部主事,协助主持这界恩科。
    朱慎?看到由太后审核过的试卷,羞愧地对两位考官道:“这样的题目,连县试都不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