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馄饨的演变
作者:萧小啸哈哈   直播之从香菇开始的科普最新章节     
    “呵呵,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常态,在古代乃至现代,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基本上有发展都是因为那些喜欢享受的富二代。”
    康强耸耸肩无奈说道。
    [鱼非鱼,你是狗:虽然宋朝是个瘸子,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除去一直被诟病的军事,宋朝的文化以及民生算得上是最好的。]
    [本地文件:我看唐诗的时候,除了李白能让我浮想联翩,其他诗人写的我都不太喜欢,但是宋词的意境却能让我屡屡沉醉其中!]
    “宋朝这方面发展的确没得说,让我们稍微回归一下正题。
    宋朝当时制作馄饨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了,并且有配方流传到了现在,像宋朝所编撰的《吴氏中馈录》当中就记载有馄饨配方:取白面一斤,盐三钱,和如落索面,更频入水,搜和为饼剂。少顷,操百遍,摘为小块,擀开;绿豆粉为四边,要薄,入馅,其皮坚。
    这段话代表着馄饨在当时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并且流传至今,所以也表明宋代馄饨制法已十分成熟。”
    “而宋朝有记载的史料,说明宋朝馄饨是以白面为主制成的,而制作白面的主要原料是北方常见的小麦。
    可以说宋朝当时推行的国策‘桑麦间作法’使得小麦的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也让馄饨的更迭更加容易。”
    [不分地阿珂:好厉害,从国策来分析馄饨的发展,有点牛啊!]
    [我余某不是空军佬:我只知道宋朝有个占城稻,小麦的发展我完全不了解(捂脸)]
    “诶,还别说,占城稻在这里面也有戏份。”
    康强挑了挑眉说道:“在当时为了使馄饨皮柔韧和不易撕裂,宋人于是运用新品小麦和水稻制作馄饨皮。
    小麦主播没去了解,但是水稻很有可能就是占城稻,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时间。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1012年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当时的记载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西天中印度得绿豆种二石。
    这个绿豆子我们先不说,就说占城稻出现在宋朝的时候,这时候建国才差不多半个世纪,所以兄弟们,占城稻差不多贯穿了整个宋朝时期,这也有可能是馄饨发展广泛的原因之一!”
    [何必迁就:有点懵了,主播真的是以小见大啊。]
    [咕咕咕子:我也吃上早餐了!]
    [咕咕咕子:话说主播怎么能记住那么多东西啊?我感觉好容易混淆。]
    “呵呵。”康强趁机吃了几口海蛎饼才说道:“这都是提前做好功课了,背一背而已,也不难,好了,让我们续接上文。
    宋朝将小麦和水稻磨成粉后,便是制作馄饨皮的步骤了,大家也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馄饨皮,这也是很有趣的一部分。
    像唐朝时候长安城西市有家名为“萧家馄饨”的馄饨铺,据《酉阳杂俎》记载: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
    说的是萧家的馄饨煮好后捞出,汤底依旧清澈,还可以用来泡茶,这里面的奥秘就在于馄饨皮的制作。
    所以宋朝的人继承了唐代制作馄饨皮的方法,将小麦磨成粉后,加入蛋液和温水,搅拌均匀后揉成面絮,再加入清水,搓成光滑的面团,然后用擀面杖将面团压成长方形,继续擀薄面团,并不断重复擀面团和加淀粉的动作,直至面皮薄如纸张,最后再撒入淀粉,摞成一叠,再用刀切成相同面积的方皮,然后才可以加入馅料。
    馄饨皮的话南北方各有差异,北方多粗犷,以足量厚实为准;南方尤其是江南的馄饨皮,以薄软轻盈为特色,人们将皮不断擀开,使皮薄如蝉翼,爽滑如凝脂,并美名曰“绉纱”。
    在南方,馄饨皮与地方丝织名品相联系,足见百姓给予馄饨相当的重视。”
    [西瓜水:越听越感觉馄饨不是我吃得起的玩意了(笑哭)]
    [告诉可能是:所以说建议主播把这个步骤发视频,不然记不住啊!(捂脸)]
    [杀死天下负心狗:主播说了这些,那馄饨有没有什么和名人搭上关系的事情?]
    康强想了想回复:“说起来还真有,是关于刘禹锡制作馄饨的方法。”
    [西瓜水:刘禹锡?是我想到的那个刘禹锡吗?!]
    [何必迁就:陋室铭那个?那真有点厉害了!]
    “呵呵,看来大家都知道。”
    康强浅笑几声随后说道:“说起来这还和食疗文化有某些关系,因为在食疗应用的普及程度上,宋代远远超过了前代,医书之外,各类笔记、诗词中文献资料中,都保留了丰富的食疗食补史料,其中就以林洪写的《山家清供》一书最为集中最为详实。
    《山家清供》并非医书,但是其收录了如此众多的可以药食两用的食材,且这些食材多数并非是辅料,而是作为主料使用。吃什么,怎么吃,吃了补什么,有何好处,有什么忌讳,林洪都有交代都有典故和诗词佐证。
    书中这部分共有20多道菜是关于食疗养生的,分别是:地黄馎饦、椿根馄饨、百合面、栝蒌粉、黄精果饼茹、紫英菊、菊苗煎、神仙富贵饼、石菖蒲、通神饼、麦门冬煎、玉延索饼、东坡豆腐、自爱淘、炙獐、党团参、金玉羹、牛蒡脯、胡麻酒、茶供。”
    [咕咕咕子:听到了,与刘禹锡有关的是椿根馄饨吧!]
    “是的。”康强点点头。
    “原文是这样写的,立秋前后,谓世多痢及腰痛。取樗根一大握,捣筛,和面,捻馄饨如皂荚子大。清水煮,日空腹服十枚,并无禁忌。
    山家晨有客至,先供之十数,不惟有益,亦可少延早食。椿实而香,樗疏而臭,惟椿根可也。
    这些就是刘禹锡煮樗根馄饨皮法。”
    [鱼非鱼,你是狗:看出来了,是因为什么病所以创造了这个馄饨。]
    康强补充道:“鱼非鱼说的没错,原文翻译过来就是在立秋前后,人们容易感染痢疾和腰疼。
    这时候取樗根一大捧,捣碎筛面,和面,捻成皂荚子大小的馄饨。用清水煮,每天空腹服十个。
    椿坚实而又香味,樗空疏而有臭味,所以只能用椿根做馄饨。
    而椿一般指香椿,那樗就是臭椿了,这里面有的是臭椿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