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遵循祖制
作者:花落虽频   晴阳照行旅最新章节     
    刘太后确是女中人杰,她能事先想到今早朝会可能出现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母子俩一合计就拿出了对策。
    李祯发言堵住了某些朝臣的嘴,但他还想再接再厉,于是温和地问道:“包卿、朕闻国子监、太学院、鹤翔书院昨晚成立了三院学生会,可有此事?”
    这则消息许多大臣不知道,纷纷讶异地看向走出朝班的包拯,听他缓缓回道:“启禀圣上、太后,确有此事,昨晚十时多,三院学生会向兴国府衙正式报备,臣已记录在册。”
    听包拯回话,有的朝臣觉得抓着把柄了,弹劾包拯势在必行。
    可李祯不给他们机会,温和地问道:“为何给他记录在册?”
    包拯仍然缓缓回道:“三院学生会章程第一条是‘忠于大兴王朝,忠于皇上和太后,有违此誓天诛地灭,众人共伐之。’”
    “第二条是,‘努力学习、一心为公、严禁结党营私,违者开除出学生会。’”
    包拯一字一句地念出这两条,然后郑重说道:“臣逐条逐句审核了他们的章程,认为符合大兴律的要求,所以给与登记。”
    听到这两条章程,某些大臣轻轻抽动脸颊,从中闻到了陈恪的阴谋,这是一点漏洞都不给他们留啊!
    这时他们还是不能说话,听李祯继续温和地问道:“他们的会长是谁?”
    “曾毅。”包拯回得简单。
    而李祯想一下笑道:“曲昌候之子?”
    他知道曾毅,这时也不隐藏,继续问道:“还有别人吗?”
    包拯回得还是简单,“曹汲代表国子监、李淳代表太学院、顾敬裘代表鹤翔书院任副会长。”
    听到曹汲的名字,站在御台之下的曹俨轻轻咧咧嘴,他那个纨绔弟弟竟被推举为三院学生会的副会长?
    他确实小瞧了这个弟弟,心里升起一股异样的感觉,好像有点小自豪。
    而李祯笑道:“朕知道曹汲,李淳和顾敬裘是谁?”
    包拯回道:“李淳、其父李杏林,长安城的一名大夫,本人性侠义、乐于助人,其学识在太学生中也是名列前茅。”
    “顾敬裘、其父顾究,京城一私塾塾师,本人性情温和,有君子之风。”
    包拯是个认真的人,了解三院学生会这些人的情况,不仅说了正副会长,还叙述了十五名决策参与人的情况。
    当说到王韶时李祯打断他的话:“既是王员外精舍的少东主,这是沾了陈恪的光。”
    李祯知道陈恪曾住在王员外精舍,立刻做了联想。
    而包拯回道:“臣以前不知王韶其人,但在暴雨中见一十几岁少年,在带队老师受伤后,指挥六十余名国子监、太学院和鹤翔书院的学生抢险,其指挥井然有序、进退自如,颇有大将风采。”
    包拯肯定王韶的能力,李祯感叹一句:“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然后转对帘后的刘太后问道:“母后有何想法?”
    刘太后温和地回道:“都是好孩子。”语气好似母亲夸奖自己的孩子,顿时让某些官员泄气了。
    在这件事上皇上和刘太后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还能说什么?等下个议题吧。
    这时谭远忠出班奏道:“启禀皇上、太后,我方在与律宗明的谈判中陷入僵持,律宗明坚决不同意削减岁银。”
    说到这个问题李祯明确回道:“削减岁银可以转为共同打击元迁叛军,只要律国同意这一点,就不必削减岁银了。”
    听李祯作出决定,范泰立刻出班奏道:“圣上、如不利用安定城大胜之机削减岁银,以后再无此良机了。”
    在这件事上范泰竟与谭远忠意见一致,还得到许多大臣的附议。
    听众臣纷纷反对,李祯不说话,而刘太后说道:“兴律两国本是兄弟之国,通过岁银保证两国的和平,使我商队能够深入其境内经商,从这点来说我们不赔。”
    “而当务之急是平息元迁叛乱,如律国与我一同打击元迁,对我甚是有利,皇上的决策是对的。”
    刘太后公开站在李祯一边让范泰等人意外,但提到元迁叛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户部右侍郎曹中襄立刻出班奏道:“楚国公与曲昌候前往西北平叛至今无功,臣请设经略使统一指挥。”
    工部右侍郎王钦立刻跟进,“臣附议,请任命御史中丞杨国斌担任西北四路经略使。”
    这两人一唱一和,得到许多朝臣的附议。
    而长兴侯刘艺出班奏道:“万万不可,圣上、太后,元迁狡诈,其叛乱之地多是沙漠,地势十分复杂,楚国公、曲昌候采取步步为营的军略正是克制元迁的最好办法,这时不宜节外生枝。”
    刘艺话音落地,常继祖出班奏道:“臣附议,圣上、太后,军事上最忌外行指挥内行,楚国公、曲昌候均是沙场老将,自有平叛之策。”
    刘艺出班表示反对让朝臣诧异,但他是刘太后的弟弟,大家不愿得罪他。
    但常继祖说话就有人不客气了,御史梁坚出班说道:“常将军所言外行指挥内行,可是指祖制不当吗?”
    这是一顶大帽子,以文官统御武将是太祖定下的规矩,梁坚的一句话就让常继祖憋住,这张红脸愈发涨红了。
    而梁坚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继续说道:“臣弹劾常继祖藐视祖宗之法,对太祖太宗、先皇不敬。”
    梁坚这是欲治常继祖于死地,而众文臣作壁上观,唯有包拯出班奏道:“常将军就事论事,何谈对太祖太宗、先皇不敬?”他为常继祖辩护。
    随后林毅之出班奏道:“臣附议、想太祖太宗之时,许多文臣追随太祖太宗征战四方,熟悉战场情况,所以太祖定下文臣统御武将的规矩,太宗、先帝坚持这一规矩。”
    “但在西北战场上有所不同,楚国公、曲昌候统兵作战并无任何差错,此时不宜设置经略使。”
    林毅之一改往日的沉默,他明白,哑巴并不能避开责难。
    他支持包拯,但说得委婉,直接否定了经略使的安排,于是在朝堂上引发了一场争论,“文臣应不应该统御武将?”
    这场争论持续了两刻钟,随着一道钟声响起,众臣闭嘴。
    然后传来刘太后的声音,“谈到祖制让哀家想起一事,想我李家的祖宗追溯到黄帝一脉。苏卿、由你负责仔细查找一番,黄帝时期是否由文臣统御武将?”
    刘太后的这番话让众臣脸上变色,他们想起来了,陈恪给李祯找的祖宗是黄帝。
    这里就存在一个复杂的人性了,皇家的祖宗是陈恪这个小助讲确定了,却没人敢于推翻,你敢对李祯说一声,“陈恪说的不对,圣上的祖宗不是黄帝。”
    这话一出,就算李祯脾气再好都会跟他翻脸。
    众臣这时也不敢说,还知道坏了,太祖太宗再大,也没有老祖宗黄帝大,刘太后的一番话直戳他们的命门。
    而刘太后的态度非常好,她不仅遵循祖制,还遵循到黄帝那去了。
    这个祖宗太大,太祖、太宗的在天之灵也不敢有任何异议,何况他们这些臣子?
    于是他们不敢说话,而负责记录朝会的苏林起身应道:“臣遵旨。”
    他会好好查找一下黄帝那时的制度,还严重怀疑那个时候有没有左右丞相及各级官职。
    不仅他怀疑大家也怀疑,还对自己的官位有点担心,万一刘太后要恢复黄帝时期的官职呢?
    众臣心里郁闷,今日的朝会他们太被动,准备好的事一件都没成功。
    他们心情不好,可李祯和刘太后还想让他们的心情更不好,李祯令张孜宣旨,“朕膺昊天之眷命......”
    前面这话不用管,每个圣旨的开头都是这句话,后面的话才是重点。
    于是大家知道干部进行调整了,原户部尚书周济任吏部尚书,而吏部左侍郎林毅之升任户部尚书,户部左侍郎曹中襄担任刑部左侍郎。
    这是干部调整名单,还有加冕官员,兴国府知府包拯加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
    再来一个特别提拔的,授予陈恪七品宣德郎散职,再给一个观文殿侍读的活。
    这个活让众臣脸上变色,陈恪干这活就与李祯直接联系上了。
    可众臣想反对却没有理由,今早的意外太多,新名词还一个接着一个,户部要尽快发行国债。
    还要成立八方支援会,这个就简单了,直接落在三院学生会的头上。
    听着圣旨众臣不明白李祯想干什么,却预感到一场变革即将发生,而可怕的是刘太后与李祯站在了一起,圣旨之后的懿旨就是将圣旨内容抄了一遍,一个字都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