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九章 颂德
作者:请叫我陈总长   犁汉最新章节     
    太武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洛水两岸的对峙还在继续。
    而在洛水南面广阔的盆地上,无数军队营帐布列其上,他们彷佛一群忠诚的卫士拱卫着最中间也是最高处的行辕。
    这里就是陈公袁绍所在的中军行辕,其上黄旗大摆,宛如一头卧虎。
    忽然,最外围营地上响起急促的,长短不一的号角声,继而从两侧的营盘内飙出一队骑团,他们沿着铺设好的奔马道迅速出击营外。
    于此同时,在前方的营地上,一面玄武黑的大纛左右三摆,为那些骑军传递着某种战场信号。
    再然后,从两侧飙出的骑军在各自小旗的指引下,左右夹击前营前的阵地。
    在那里,一股不知从哪里来的泰山军骑军在营外骚扰。
    此时,高丘上,袁绍凭栏远眺,正看向前方的战场。在他的视野中,从他左右二营飙出的骑军就如同两柄凿子,直接撞入了那些散乱的黄色骑军。
    两股骑军的颜色差不多,袁绍也看不出战果如何,不过他并不着急,犹在老神在在的和许攸等幕僚谈笑。
    而果然,很快前方战场就分出了胜负,一股黄衣骑士明显不敌然后沿着洛水向东溃逃。
    而袁军这边的骑军并没有选择继续追击,他们在得胜号角的吹奏下,夸功而返。
    其当先的一位骑将更是骄气睥睨,在一众骑士的陪伴下,返回了营地。
    很快前方就传来欢呼:
    “文将军,大胜,俘斩敌骑十八。”
    “文将军,大胜,俘斩敌骑十八。”
    ……
    欢胜声一直传到了袁绍这里,直让袁绍喜不自禁,但嘴上依旧不饶,对边上的许攸道:
    “不过是些许小胜败了,不该如此,不该如此。”
    许攸是多灵敏的人,忙笑道:
    “主公万不可这么说,积小胜为大胜,也是获胜之道。更不用说,激励士气,且不见现在全军踊跃,斗志昂扬。”
    袁绍心中欢喜,忍不住抚髯。
    但总有不识趣的声音在这个时候响起,正是已经被“高迁”为国尉的鞠义。
    其人只穿着简单的常袍,犹疑道:
    “这怕并不是什么积小胜为大胜。从这段时间敌军频繁在我军四面袭扰,明显是在试探我军各营的战力,这就是好像两人角斗,对手一直频繁用虚弱的刺拳,非是敌弱,而是酝酿雷霆一击,陈公不可不察啊。”
    袁绍面无表情,但内心中止不住的对鞠义产生厌恶。
    总是这样,总是这样,就你鞠义善兵就你鞠义说的是对的每每我用兵,你就出来唱反调,是显示只有你才能掌兵还是你对我剥夺兵权一事耿耿于怀
    袁绍并没有将心中的厌恶表现出来,只是轻轻的嗯了声,随后对后面垂手候着的辛评问道:
    “公路还是不愿意带兵过来合营”
    辛评刚刚从袁术那边回来,听的袁绍问起,回答道:
    “小袁公认为分兵比合兵更好,他可以沿着伊水一线北上,与我军夹击泰山军。”
    袁绍哼了声,骂道:
    “好生糊涂,要是在之前,这话还有点道理。但现在泰山军因为东面崩塌,必然要寻求我军决战,而一旦决战就必然是在这洛水。而决战就看谁兵力多寡,正该将力用在一处使,如何再能分兵”
    辛评回道:
    “臣也说过这个,但许是小袁公还有其他的考虑,还是决定不来合营了。”
    袁绍心里其实当然明白袁术为何不来合兵,还不是担心自己夺了他的兵他这个弟弟真的是气度狭小,如今大战将临,自己难道还会夺了他的兵不成
    本来他以为家族巨变后,袁术应该会懂事些,但最后还是高估了他了。
    于是袁绍叹了一口气,不过忽然想到那天收到曹操的书信,他又忍不住赞叹道:
    “我早料到阿瞒不会蛰伏青州,却怎么也没想到他不声不响却行得好大的事。那关羽为泰山军方面大帅,不知道在东方打出多大的威名,没想到却败在了阿瞒手上,好啊,好啊。要是阿瞒在此,真恨不得再浮一大白。”
    这个时候一边的鞠义倒是搭腔,他这一次也赞叹道:
    “曹青州的确为用兵大家,这一战的细节我也是最近得知,可以说深得谋攻三昧啊。”
    说着,鞠义忍不住解释:
    “曹青州这一战如果是对一般军将,当不会有这般奇效。但曹青州此战是专门针对那关羽,起承转和皆是将关羽的性格拿捏住,如此才有声东击西,虚实变化的结果。”
    本来话说到这里也是高兴的,但偏偏鞠义最后又说了一句:
    “如是曹公能带兵前来合营,这胜券就更在握了。”
    如是一句话,全场寂静无声。
    场面的寂静也让鞠义意识到了说错话,他尴尬的找补了一句: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
    只是他的找补只能让气氛更加尴尬,而人群中的高干不忍心,忽然开口说了一个事:
    “近来兖州那边有不少土豪乡曲向我军纳诚,看来曹公一战果然大挫泰山军威望。”
    高干之前被鞠义吓过也训斥过,而高干甚至也对鞠义起过坏心思。但也许正是诸般手段下来,使得高干认识到鞠义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武夫,虽然跋扈,但却简单。
    作为袁绍的外甥,他明显感受到自家舅舅对鞠义的厌恶,他也不敢明着提点鞠义,只想用这种方式提醒他注意。
    而果然,高干说了这事后,边上的程昱也说话了,他自己就是兖州东郡人,对于兖州的情况比在场所有人都要清楚,所以他摇头道:
    “那些土豪本就是夹在我们与泰山军之间的游离势力,彼辈风往哪里吹,他们就往哪里倒,不足为事。”
    高干却不同意:
    “如今是我军和泰山军决战的关键时刻,多一分力量在我,就少一分力量在彼,如何能所不足事呢”
    程昱笑了笑,不再说话。
    其实程昱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如今为了家族子弟的利益投身在张邈的幕府,但张氏兄弟的发展空间已经被锁死,只能在各大诸侯之间夹缝生存,所以程昱也清楚,要想真的存身保家,还是要找其他势力人家的。
    其实他很看好青州的曹操,原因也不复杂,那就是曹操很能打。而在这样的乱世中,君主能不能打远远比势力大小要来得更重要。
    就比如他此前为何不看好袁绍呢就因为他不长于军事,能打的都是鞠义、邯郸商、淳于琼这些人。而在乱世中,如果老大不能打,只有小弟能打,那就一定会出现结构性的权力猜忌问题。
    比如为何光武皇帝不猜忌功臣就因为他就是那个最能打的,决定天下的几次决战都是他打的,谁能以战功威胁他
    而高祖呢本来也是那个最能打的,他带着一众丰沛老弟兄们转战中原,直入关中,不也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只是后面偏偏出了个韩信,才使得他不自信起来。
    所以乱世之中,非得主君能打,不如此上下就不稳定。
    而在当时的程昱看来,袁绍日后的危机就是这,如果放任麾下大将继续立功,那日后必然尾大不掉,而如果打压乃至铲除大将,那自斩爪牙的陈公国势必要被周边虎狼活吞。
    所以程昱不看好袁绍,甚至其人数次辟举他,都被程昱以家中老母在而拒绝了。
    而他现在之所以在袁绍幕内,还是因为袁绍以军粮一万石和张邈换了他的,从这一点上,程昱还是认可袁绍赏识人才的。
    但到了袁绍的幕府后,他又发现了袁绍的确赏识人才,但却不能用人才。
    在袁绍的幕府中吧,真的可以说云集着颍川、汝南的精粹,这两地方本就是帝国第一流的智库所在,而袁绍又辟举的是两个地方最一流的人才,由此可见袁绍的幕府人才水平高到什么程度。
    程昱自己也是有点骄矜的,别看他总阴伏,但实际内心无比骄傲,不如此他也不会梦到个什么大日入怀的隐喻,不如此也不会连天下楷模的陈公袁绍都看不上。
    但就是这么骄傲的程昱,他却发现自己在袁绍幕中多有不如。
    论实务他不如枣祗,论军略他不如邯郸商,论果决英断他不如郭诞,论天下筹划他不如郭嘉,而论长袖善舞,他又不如辛评,论经学造诣他又不如荀谌,论如缘大笔他又不如陈琳。
    至若其他人如郭援、褚尤、逢纪、张导、辛韬、毛玠、凉茂等又各有所长,都是一时之选。
    但就是这般多的风流人物却不能被袁绍善用,往往只是用于左右而装点门面,真的是可惜了这些人呀。
    所以在袁绍身边久了,程昱就越发认为袁绍是不能成事的。
    但现实的发展又一次打了程昱耳光,让他明白在命运面前,个人的所谓的智慧是那么的可笑。
    随着时局的发展,事实证明袁绍不仅能成事,还能成大事。
    当泰山军气吞京畿的时候,他敏锐的发现了泰山军气势如虹背后下的危机,并大胆抓住,果断集兵北上。
    通过战争,他不仅打到了洛水,收复了大半京畿地,还顺势收得了军权,将鞠义存在的威胁一举解除,甚至还天才般的放在了身边。
    而袁绍用通过配合曹操,帮助曹操一举大破关羽。虽然其人还和那个叫黑夫的贼渠合兵一道依旧在兖州中部作战,但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压制东方局势了。
    如是,可见的,曹操后续必然会北上过河,直接威胁泰山军的邺都,而到时候后方失火,那些洛水北岸的泰山军还能呆的住
    到时候,有袁绍这边十万大军在,那些泰山军还能安完撤回大河以北
    所以,谁来看,眼下的局势都是大大利于陈公国的,甚至可以这般说吧,纵然不能灭了泰山军,但与泰山军规画大河以南而治,那问题还是不大的。
    也是被现实屡屡打脸后,程昱也就更沉默了,也更加随遇而安,也不想着去投奔什么曹操了。
    毕竟再追求什么英明神武,只要打赢这一仗,那袁绍就是最英名神武的。
    程昱这边沉默,人群中有一人倒是鼓足了勇气开口了,其人正是负责治下庄田制的枣祗。
    却听枣祗结结巴巴道:
    “主公,今年,年,天旱,豫州地已经月余未降,降水了。臣恐今年秋,秋收。”
    枣祗的话让一众颍川、汝南智士都沉默了,他们当然明白这个问题,而更可怕的是什么那就是在天旱之前,袁绍因为决定北伐京畿,所以将各郡县的储粮都征用了。
    如果这段时间再不下雨,那豫州大部分的作物都活不了,到时候恐怕是真的要死海了人了。
    而袁绍当然也清楚这个情况,其实他心中也焦急,但万不能表现出来,他只是对枣祗道:
    “所以更要打赢这一仗,京都的太仓有足够的粮食,就是发给豫州所有人,吃半年都吃不完。所以此战国家兴废就在此一战了,不然到时候怕就不是死这点人了。”
    袁绍的语气颇为唏嘘。
    饶是他自诩英雄豪迈,但面对天,他依旧是那么的无力。
    想到这里,他顿了顿,就对众人下令:
    “自今日起,由本公带头一日只食两顿,一顿只一粟一菜。自我以下诸臣僚悉数如此,为我豫州百姓省下口粮。”
    在场的众人没一个对袁绍腹诽的,觉得他做秀或者搞什么表面功夫,毕竟他们就是少吃一顿又能省多少呢
    但在这个时代,对于他们这类膏粱世家子弟来说,袁绍的行为真的是顶顶的爱民如子了,是真的心里有百姓。
    但他们做的这些和泰山军一比,简直就成了笑话。也许这也是这些人越发痛恨泰山军的原因吧,毕竟他们将道德底线拉得太高了,赎买人心的代价也越来越大了。
    就在众人对袁绍一阵歌功颂德的时候,忽然从西面卷起了一阵巨大的烟尘。
    在烟尘中,伴随着悠扬的号角声,一支巨大的仪仗队缓缓踏来,在他们的身后更是绵延不绝的车马旗鼓,前后相继一直看不到头。
    山坡上,袁绍看着这忽然出现的军队,先是惊疑,后是困惑,终忍不住道了句:
    “不是说不来的吗这怎么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