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峰回路转
作者:小猫爱吃鱼老鼠爱大米   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最新章节     
    辽东大战在即,又兼多了三十万移民、十几万难民,粮食缺口极其巨大。
    毕自肃从甘肃巡抚任上转任辽东巡抚,上任第一件事,也是要粮食。
    熊廷弼一向强势得理不饶人,发了两三道公文要不到粮食,就开始骂人了。
    袁崇焕也不是省油的灯,口口声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十二万大军等着粮食下锅,粮食不到位,无法开拔,误了军机责任归户部。
    连毕自肃也不停地添乱,说辽民嗷嗷待哺,户部再不发粮恐酿出民变。
    身为户部尚书,毕自严受够了这种窝囊气,惹不起熊廷弼和袁崇焕,只好拿亲弟弟出气,写信回去把毕自肃痛骂了一顿。
    毕自肃也是个牛脾气,回信说,辽东犹如火药桶,数十万人缺粮,两个月之内再看不到户部发来的粮食,他就跳河了事。
    毕自严或许真的是被吓着了,拿着熊廷弼、袁崇焕、毕自肃的信求见皇上。
    常洛看完三人的信,用无比同情的眼神看着毕自严,安慰道:\"卿掌管户部这些年,着实辛苦委屈了。熊廷弼的确太过分了,朕给他写封信,好好训训他。\"
    毕自严眼圈都红了,\"熊廷弼骂臣,臣忍忍就算了,连自肃也以死相逼,臣实在有些心力交瘁。眼下四处闹灾荒,四处缺粮,如何是好?\"
    常洛沉默半晌,试探地问道:\"实在调不出粮食,要不就给成番薯?\"
    毕自严一听这话,头摇得像拨浪鼓。
    \"陛下,番薯的产量的确很高,但全是水。所谓的五倍亩产十倍亩产,就是多了几倍的水而已。辽东前线的将士,可不是填饱肚子就能糊弄的,需得实实在在地顶饿才行啊!\"
    常洛连连点头,\"卿说的是。那就这样吧。军粮还是用米麦,三十万移民和十几万的难民就拿番薯当口粮吧。\"
    毕自严苦笑道:\"也只能如此了,可是番薯的运送也是一大笔开支。\"
    常洛道:\"现在的问题是,拿着银子也买不到粮食,只好先拿番薯应应急了。\"
    毕自严好不容易能面一次圣,急需解决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怏怏不乐走了。
    去年大张旗鼓种植三十万亩红薯时,他就极力反对,可是皇帝一意孤行,根本不听不进去,导致现在京师里现在是番薯泛滥成了灾。
    番薯跟水稻小麦相比,最大的缺点是水分太重,难以长时间储存,难以长距离运输。
    另一个毛病是,番薯吃多了会胀气,会拉稀,根本不能当作主食。
    对于稍微有点钱人家来说,只能小规模种植一下,用来换换口味。
    不过话又说过来,对于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来说,却是可以救命的。
    番薯也有其优势,那就是对土地的要求不高,无论是坚硬的山岗还是贫瘠的沙土,番薯都可以顽强地生长,耐旱,高产,适应力强,生熟都可以吃。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大旱,五谷欠收。
    旅居吕宋的陈振龙带回了红薯藤,并且试种成功。
    他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试种番薯,以解粮荒。
    金学曾允准,四个月后,蕃薯大获丰收,福建的饥荒得以缓解。
    但蕃薯的推广极其缓慢。
    福建因为山地太多的缘故,蕃薯种植面积较大。
    除福建之外,整个南方只有江西浙江有零星种植,而在整个北方地区,蕃薯的种植还是一片空白。
    泰昌二年正月,福建巡抚南居益奉命征召了一万户民户,随江西奉新举人宋应星一同来到了京师。
    常洛对番薯的推广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在百忙之中亲自接见宋应星,畅谈了两个多时辰,从皇庄中划拨了三十万亩肥田,用于种植番薯。
    泰昌二年,三十万亩皇庄的番薯地喜获丰收,收获的蕃薯高达十八亿斤。
    这可把常洛高兴坏了。
    然而,还没过三天,他就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
    原来这十八亿斤番薯虽已丰收,但京师里的富人对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有实在穷得吃不上饭的人才愿意吃。
    想要运送到陕西、山西、河南那些缺粮严重的省份去,运费又太高了,完全不划算。
    由于之前高估了番薯的受欢迎程度,并没有足够的地窖存放这么多番薯。
    常洛第一次为自己的智商感到着急。
    那段时间他化身番薯形象大使,逢人就宣传番薯有多么好吃,可以蒸着吃,煮着吃,还可以烤着吃,香得很,美得很。
    每次给文武大臣们赐宴,番薯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角。
    孙承宗、袁可立这些正一品高官,一月的禄米八十七石,徐光启、毕自严这些正二品高官禄米七十二石。
    一半发成现银,一半发成大米。
    常洛用番薯顶成了大米,还很贴心地定了十斤红薯顶一斤大米的标准。
    到了发禄米的时候,毕自严就打发一乘乘车往部院大臣家里面送番薯。
    部院大臣们简直怕了这位专吃窝边草的皇帝,在背后讪谤不己,见了面都是问:\"你们家今天吃番薯了吗?\"
    这个说:\"太难吃了,全送给乡下穷亲戚了。\"
    那个说:\"岁数大了,吃多了反酸,胀气,半夜里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叫。\"
    又一个说:“这辈子也不想吃蕃薯了。“
    虽然常洛使出浑身解数推销蕃薯,但是收效甚微,积压在地窑中的番薯至少也有十二三亿斤。
    辽东催粮催得紧,毕自严管不了番薯难吃不难吃,征调了数千乘车,向辽东运送。
    谁料这一举动却歪打正着。
    辽东的将士们一开始也十分抵触番薯的,痛骂户部坑人太甚。
    可军中粮食本就紧张,饿极了也就尝试着吃了起来。
    没想到这一吃竟发现番薯生吃又脆又甜,熟吃又糯又软,尤其是丢在柴堆里烤得金黄金黄的,剥了皮,那才叫一个香。
    熊廷弼岁数大了,牙口不好,烤番薯最对胃口,每天都要吃两三个大个烤番薯。
    连经略大人也爱吃,番薯竟然奇迹般地在辽东军中流行开来,甚至成为了士兵们每餐必备之物。
    对于饥肠辘辘的难民来说,吃番薯总比吃草根树皮观音土强。
    况且这是朝廷白给的,不要一文钱。
    数千余车番薯运到沈阳,不到半个月时间,便被一抢而空。
    熊廷弼、袁崇焕、毕自肃纷纷给户部寄去公文,索要番薯。
    毕自严本来是等着挨骂的,万没想到番薯到了辽东竟然成了香饽饽,喜得手舞足蹈。
    常洛闻报大喜,将番薯誉为“宝薯”。
    那些原本看不起番薯的达官贵人听闻后,态度立马转变。
    现在军中流行吃番薯,那自家要是不吃岂不是落伍了?
    更重要的是,这可是皇上大力推崇的东西,说不定哪天就因为喜爱番薯而得到赏识呢?
    达官贵人们的风向最容易影响平民百姓的风向,一时间,京城上下纷纷抢购番薯,先前堆积如山的番薯很快便售卖一空。
    卧槽!
    三年之内可以无饥馑矣。
    常洛笑得合不拢嘴,下令今春将一百九十万亩皇庄田全部改种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