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粮友的风险投资
作者:蚂蚁爱大树   塞音老仙闹大明最新章节     
    “廖局长、段经理,这就是咱们内江县的粮友食品公司了。”
    张二河带领着一男一女,两位派头十足的客人来到一家工厂的大门前,厂里的人也小跑着迎了出来。
    “是的,除了长江航运,我们县的纳税大户就属他家了。”
    内江县工商局的毕松插话道。
    这家厂子的厂主曾达是个小矮个,上来就拉着张二河的手,热情说道:
    “二河兄弟,你怎么亲自来了?”
    曾家是内江首富,张二河虽然是糖帮首领,但曾家才是后台老板。只不过人家张二河交了鸿运,被王室投了资,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老总,因此曾达也不敢怠慢。
    “这不来了贵客,让手底下的人来我不放心,因此跟了过来。”
    张二河眨眨眼,把来人分别介绍给曾达。
    廖局长是军部后勤司的采购局长,那位女士名叫段红,是蜀道山投资公司的投资部长,还有层身份是段王后的堂妹。
    这种关系不好明说,只能私底下咬耳朵。
    曾达的礼数很周到,和来人一一寒暄,才带着大家进了厂里。
    别看这家叫粮友食品厂,其实最大的业务是蔗糖生产,今年的产量达到了200万斤。
    看着工人从库房搬进搬出用麻袋堆成山似的白糖,客人们都表示赞叹。不料曾达却苦笑着摇头,道:
    “你们有所不知,今年白糖都要赔惨喽!”
    原来今年台湾和安南的甘蔗丰收,把白糖价格直接干到地板上了。
    往年的白糖价格一直很平稳,一斤大约4分钱,比米价贵了十倍左右。今年的价格只有2分钱,买家还挑肥拣瘦的。
    他家的白糖满打满算,也才能卖4万块,跟人家的航运业一比,根本就不够看的。
    好在当年张二河搞的长江航运有曾家的股份,要不两边曾家无论如何也排不到内江首富。
    内江这边的甘蔗种植条件是不如安南和台湾的,这边的甘蔗产量只能到800斤的亩产,那两个地方能到1000至1200斤,加上人家南边都是大公司,北美垦殖和丰收农业,这根本不是粮友能比的。
    听说人家的技术,蔗糖收率能达到13%左右,内江这边只有10%。
    这么一比,差距就出来了。而且听曾达的意思,明年行情还要看跌,因为明年塞国的白糖产量过亿斤是一点儿难度都没有的。
    塞国才一千多万人口,虽然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但还达不到人均一年消费10斤白糖的地步,至少六成都是要外销的。
    “横竖不过百万元级别的产品,没得啥意思。”
    曾达摇头叹息,因为内江半个县的甘蔗地都是他家的,船大难掉头。如今大家都能看到报纸上的各种资讯,眼球大都被那些动辄千万、上亿的产品吸引,搞的白糖都成了小行当似的。
    其实白糖产业潜力仍然很大,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白糖的人均年消费量已经接近40斤(44磅),若按这个来算,塞国乃至大明的白糖市场还有数十倍的上涨空间呢。
    “嘿嘿,你老兄也莫要谦虚,不是还有蜜饯和压缩干粮呢嘛?”
    张二河怕他那副丧气模样把客人吓跑了,连忙打圆场。
    廖局长此次来就是为了粮友公司的压缩干粮,其实之前有过招标,当时粮友公司因为白糖价格滑坡而发愁,压缩干粮作为新产品还没正式推向市场,故而没有参加。
    “那个东西是我小儿搞的,年轻人就喜欢折腾新鲜玩意儿,还不晓得好不好卖。”
    曾达的儿子曾光是河州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后勤这块,其中就包括军用干粮这块。
    人家毕业后就从学校买了个压缩干粮的专利,其实就是一个配方,涉及到生产设备和工艺是根本没有,不过专利费也不贵就是了。
    回来后曾光就一心要搞压缩干粮,老曾家是那种有些保守的风格,要不是今年感觉到苗头不对,是不会让他搞新车间的。
    路上曾达对一个管事模样的人道:“喊曾光上会议室来!”
    他已经猜到廖局长的来意,作为老父亲,这种时候肯定是要提携儿子的。
    一行人到了会议室,不料曾光已经在这儿,正和一个年轻的过分的男子掰扯什么。
    “爹,您要用会议室?”
    曾光忙起来问候,曾达板起脸道:“来了几位客人,谈些生意上的事,你也一起听听。这位是?”
    “哦,是个不相干的,我这就打发他走。”
    说着,曾光就对那年轻人作出个“请”的手势。
    “不是不相干的,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也是发明家,我来是给你家送一场富贵的!”
    年轻人非但不走,反而梗着脖子喊道,把大伙儿搞的面面相觑。
    “等等。”见曾达正欲赶人,段红出言制止了他。
    这小伙身材高大,头发梳的锃亮,衣着得体,还拿着一个黑色的皮包,观其眼神清澈,倒不像是骗子。
    “你是甘肃人?”
    段红听出小伙说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陕甘腔,故而问道。
    “算是,我本是延安保安县人,十五年举家迁往安南,在义纯县学校做了教师。我刚到安南,就娶了当地富户阮氏女子为妻,他家给了我半座山的果园。”
    此人正是那位好运气的石磊,他先是娶了阮氏女,又因为有文化底子,被学校召去做了教师,如今膝下已经多了一对儿女。
    石磊是那种有些偏科的,唯独化学学的好,他在学校也是教小学化学,闲暇之余,他也打理家里的果园。
    他那果园以柑橘和柠檬为主,有次石磊突发奇想,能不能从水果里提取出什么成分呢?
    虽然他的知识储备不多,但石磊是个肯钻研的人,家里经济条件改善后,他也托人买了许多专业书籍。然后就了解到从柳树皮提取水杨酸,从金鸡纳树皮提取奎宁等知识。
    石磊想起当初路过岷都时,小弟在码头见到有卖甜水的,两分钱一杯,还是他娘心疼儿子,卖了一杯,全家人一人一口喝了,甜丝丝的,还有一股水果味儿,大概是梨汤之类。
    他就在琢磨,要是能把水果里的成分提取出来,再配成甜水,岂不是一桩好生意?
    可是知易行难,毕竟当时人们对水果里有哪些物质是一无所知的。
    石磊搞了好多水果泥,结果得到许多稀奇古怪的发酵产物。
    后来他无意中了解到蔗糖的提取工艺,便自制了一台榨汁机,开始从水果汁入手。
    由于柠檬汁的酸味,他又联想到这里边或许存在某种酸。既然是酸,那就可以与碱反应生成某种盐。
    一来二去,就被他搞出了柠檬酸钙(用熟石灰和果汁反应),但柠檬酸钙作为一种有机钙盐,本身是没有味道的,这令追求水果风味的石磊大失所望。
    有次他偶然用柠檬酸钙和稀硫酸做置换反应,结果除去硫酸钙沉淀后,他得到了柠檬酸晶体。
    石磊欣喜若狂,他敏锐地感到自己发现了一种化合物,他为此物取名为“柠檬酸”。
    在这个时代,能单独发现一种化合物是了不得的成就,如果发表论文,差不多可以达到塞音道场内门丹论的水平了!
    可石磊不想发表论文,也不想申请专利。
    柠檬酸的制备方法太简单了,别人一看就会。他自然是想要用这个技术赚钱的,但他不知道柠檬酸能应用在什么地方,肯定能食用就是了。
    所以石磊就带着样品跑食品厂洽谈,如今的工业几乎都集中在甘肃和四川,他就直接来了四川。也不知道谈了多少家,今日正好到粮友拜访,结果人家一样不感兴趣。
    “这是大好事啊!我看过你家的纳税记录,粮友的销售额一直在十万元以上,利润率低了些,但已经够到上市的门槛了。”
    “你们要是和老廖的事能成,再上马柠檬酸项目,妥妥的高新技术企业。到时候你家上市的事,我蜀道山投资部包了!”
    段红快人快语,她本就是冲着投行业务来的。别看粮友的营业额才十来万,但这两年市场好,排队的公司跑步上市,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过70家了!
    还有些大块头,都是国资或者教资背景,总山不让上市的。所以投资银行只能向下挖掘,粮友食品这样的公司属于不错的了,有新产品,要是再有题材的话,那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