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密切磋商3(小议船事)
作者:山高路远月明   华兴传最新章节     
    对于海运部来说,主要职责就两项,一是组建海运队伍,既要跑运输,还要能打仗,另外便是修建造船厂,用陆冠南的话来说,燕朝的帆船水平不行,要想称霸南海,还是得自己造船。
    简陋的茅屋前,大家围坐在篱笆扎成的小院里,议论着近日见闻,显然已经熟络起来,随着和燕朝人接触日久,沟通的障碍也慢慢消除,毕竟大家同文同种,互相学起来,费不了多大功夫。
    看了几天的船型,高祥心中多有焦虑,也不知华兴人对自己的帆船满不满意,尤其是那个陆冠南,拿着绳子、尺子等物件到处丈量,却连一句赞叹的话都没说出来,搞得高祥等人心情七上八下,实在是摸不出这些华兴人的底细。
    华兴人这边,王海洋是开船的行家,但对造船却是知之甚少,主要还是依靠陆冠南、舒树林等几位造船专家。前期在王江的介绍下,从三亚那边招纳了一位造船的老工匠,也仅是造过渔船而已,平日里,主要是带领几个徒弟,负责水寨的船只维修。
    这次会谈,陆冠南专门把老工匠邱福叫过来参加,如果有沟通不畅的情况,邱福也能居中解释,顺便还可以探一探新会船厂的水平。
    高祥率先拱手发言,询问陆冠南对燕朝帆船的见解,是否能够达到华兴人的要求。
    陆冠南此时不再隐讳,直接告诉高祥,像曹廷义他们驾驶的那种两百料的帆船,高祥他们完全可以放开手建造,华兴这边一定照单全收,不会让船厂吃亏。当然啦,燕朝官府那边,也得他们自行搞定,华兴人只管付钱拿船。
    一席话下来,先给高祥吃个定心丸,省的他整天欲言又止,一副谄媚模样。
    随后,陆冠南便问起燕朝造船情况,核心一点,就是你们为啥不把船造大点。现在这种两百料的船只,即便是和飞鱼号这样的登陆艇相比,也仅是个弟弟,若是跟喜鹊号那种百米巨舰相比,连孙子都算不上。
    高祥心中有底,说话便直率起来,燕朝这边也曾造过一千料以上的大船,那还是在建朝之初,后来因为海患猖獗,朝廷宣布禁海,并将帆船的规制限定在四百料上,之后便再无大船建造,相关船型资料也渐渐失传。
    如果华兴人想要大船,他们船厂也可以建造四百料的大帆船,只是官府那边,还得曹家出面转圜,毕竟船型到四百料上下,官府管束甚是严厉。
    说到这里,施耀开口插话,说起自身见解。
    就广海来说,货物运输都沿海岸航行,四百料帆船相较目前的两百料帆船,优势并不明显,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和广海季风、船型规制有关。
    两百料帆船采用两帆多橹结构,有风则扬帆,无风则摇橹,虽然船只容量小不少,但胜在便利。而四百料帆船为纯三帆结构,遇到海面无风,或风小时,航行难度骤然加大,有时甚至需要等风再行,容易耽误时间。
    说起季风来,广海洋面的季风特点是夏南风,冬北风,冬日北风甚烈,而且持续不断,四百料帆船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相较两百料帆船更加有利。问题出在南风上,广海夏日南风较弱,时断时续,此时,四百料帆船的缺点便显露无疑,反倒是两百料帆船更利夏日运输。
    因此,从全年运输的角度来看,显然两百料帆船的效益更高,加上官府管制的原因,广海船运主要以两百料帆船为主,四百料帆船并不多见。倒是他们沿海水寨,尤其是像广海卫这种大型防海卫所,均配有几艘四百料战船,用于海上作战。
    作为广海卫的世袭百户,施耀可是航海世家出身,对各种船型、航海知识知之甚详,此时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实际上,在施耀看来,四百料帆船用作战船,作用还是很大的,但要是用于沿海货运,就有些不划算了。
    当年曹家拿到的也是四百料帆船的建造批文,还是听施耀规劝,才改成两百料帆船。当时曹洪还颇为后悔,早知两百料帆船就够用,何必费功夫上下打点,毕竟这种中型货船,官府管制并不算严厉。
    听到施耀解释,陆冠南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毕竟还是人家燕朝人更了解自家海面,能多装货而不用,肯定有其合理之处,现在看来,确如施耀所言,沿海岸行船,还是两百料帆船更为经济。
    随后,陆冠南又问起远海事宜,这种两百料帆船,如果行到大洋之中,风险可是不小,也是走不远的。
    对于陆冠南的疑问,施耀大笑起来,直言从广州出发,各国大陆基本相连,出行远海,根本不是问题,无非是一直沿海岸行驶,或买或卖,只是效率低些罢了。关键是出海行商,肯定要和陆地各国沟通有无,在大洋中航行,似乎也没啥必要,边走边做买卖,不是更香吗?
    施耀这话一出来,大家纷纷笑起来,连陆冠南也被驳的哑口无言。
    见陆冠南语塞,王海洋便接着问起来,那南海之中,就没有越大洋而直航某国的案例,若是延海岸航行,虽然稳妥,但从效率上来讲,未必就能挣大钱。
    此话一出,施耀、高祥等人暗自点头,人家华兴人真不白给,显然对海上经商颇为在行,广海洋面的特点,确实不能代表燕朝全部。
    施耀刚才卖弄一番,甚是自得,此时便打开话匣子,说起自己对燕朝航海的见解。
    当前燕朝海运,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三地,由此形成沙船、福船、广船三种规制,其中沙船应用最广,船型最多,既有河船,也有海船,早年出海大船,便是以沙船为主。直到朝廷禁海,沙船渐渐式微,主要用于长江沿岸货运,出海船只,慢慢被更利海运的福船取代。
    由于当前朝廷认可的海运贸易港口只有福建泉州月港一处,因此也带动福建造船业兴旺发达起来,在那边,四百料的帆船用途更大,完全符合王海洋所说的越大洋而直航外国的想法。
    就福船来说,其实和广船在规制上差别不大,仅是在用料上有些差别,广船以铁力木为主要用料,更加结实耐用,相应成本更高,建造难度更大。福船以杉木为主要用料,胜在成本低,建造难度小,建造周期短,但在战船对垒时,两船相撞,广船无事,福船必然碎裂。
    相形之下,施耀更加推崇福船,毕竟做买卖是主流,傻子才没事想着打仗呢?广船虽然结实,一个是木材难寻,非得从云南深山中来,广东地面,早已被砍伐殆尽,另一个,便是建造周期太长,要是想大力发展海贸,还是福船来的便利。
    实际上,一艘福船往返海外一趟,得利均在数万两白银,造船的费用根本不值一提,大不了年年用新的,也是极为合算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