鑳屾櫙鑹�:鍓嶆櫙鑹�:瀛椾綋:[寰堝皬杈冨皬涓瓑杈冨ぇ寰堝ぇ]
第285章 道山绛阙知何处(二十二)
作者:陈皮红枣   勘尘路最新章节     
    第285章 道山绛阙知何处(二十二)
    楚州末口。
    罗勉看着舆图道:“大公子,我已经查过,景元二年的时候楚州知州是王俊,他早已过世。”
    “不用找当地官员。”陈澈牵住缰绳,眼睛盯着河面,“找河上讨生活的人,渔民,河工,还有,找经过这里的商队。”
    白岭接话道:“就是。要是官员愿意说,他早就上表了,这么多年装得跟鹌鹑似的,怎么可能现在愿意开口。”
    罗勉摸摸下巴,看了看站在陈澈左边的白岭和江随洲,心里有了计较。
    陈澈道:“江随洲你带着白岭去问问附近的居民,景元二年离现在有些年数了,试试能不能问出点线索。”
    “罗勉,你和我去当地的镖局问问,当年这里有没有大批货物的运输。”
    四人分头行动。
    四通镖局。
    “景元四年有没有人来托运大批的货物到泗州临淮口?”镖局掌柜姚长金笑着道:“那时候我都还没出生呢。我想想,景元四年,蔡叔是不是已经在我们镖局了?”
    姚长金的母亲王氏坐在一边缝着衣裳,一边说道:“在了。他现在糊涂地不成样子,问也问不出什么。你去厢房看看,你爹账本记得细致,看看账本就知道了。”
    陈澈坐在堂屋静静等着,王氏用针擦了擦头发,“官爷,你们怎么查这么久远的事情要做什么?”
    “啊,朝廷核算漕运成本,看看是发放引子让商人自行贩货便宜,还是官漕运输合算。我们就都问问看看。”
    王氏长长地哦了一声,“那问我们镖局做什么?你们不该去县衙问话么?”
    “县衙也去,你们这里也问。”罗勉笑着道,又从怀里掏出一把丝线,这是他特意在县城买的,“大娘,你看看我这丝线不错吧,你拿去用,我这一时半会赶不回京里。”
    王氏乐呵呵地拿过丝线,“这怎么好意思,哎,这是隔壁县城麻家铺子的丝线吧?就是光亮!”
    姚长金捧着景元二年的账册出来,一边掸灰尘一边笑着道:“我父亲向来有记账的习惯,来往支出都要记得明明白白。”
    罗勉自然地从他手里接过账册,“好习惯,一般的走镖铺子就没你们这习惯,看吧,铺子就开不长。记账就能知道哪里损耗多,哪里赚得多,就能调整生意,你别看就差个几个铜子儿的事情,长久以往累积起来那可不得了啊。所以你们家镖局才成了楚州年数最长也最大的铺子。”
    “对对,我爹就是这么说的。”姚长金连连点头,脸上的笑容就没下来过。
    他很快翻看账册给指着道:“六月,六月,我家还真接过一票大货,从我们楚州到泗州临淮口,运的是茶叶和粟米,一共收了镖银六百五十八两。”
    陈澈接过账簿,姚长金的父亲姚癸的账册做的极为细致,雇了几辆车,用了几个镖师,每人每日的饭食,马匹的粮草用度都记得清清楚楚。
    “用了五十匹马?这能运多少货物?”陈澈问道。
    “大概也就三四百斤的茶叶。”姚长金说道,“你看,我父亲还花了不少钱买油纸包装,肯定是上好的茶叶。”
    陈澈翻着,“你们有没有记发货的人姓名还有接货的人的姓名?”
    “当然有,我们还留着当时来往签收发货的签名。”
    姚长金从账册里翻出了收据,都用线缝在了账册里头,陈澈侧着头读着名字。
    “发货的人是王先逵,接货的人叫曾大林。”
    罗勉说到:“怕是这些人都好找了。”
    可能用的是假名,人也有可能不在了,要怎么核实清楚货物的来源和去向?
    姚长金又翻出了账簿后头一页,“你看这是我父亲同王先逵立下的字据,作保的中人是我们以前里正丁诚。”
    罗勉赞道:“姚老爷做生意真真谨慎,这契约签的可真是漂亮。王先逵的住址,籍贯,产业,还有亲眷的姓名都写的清清楚楚。”
    “是呢,您看曾大林接货的手印,签名,画像,我父亲也都留着。就怕雇主说我们送错了人。你也知道,雇主就给个地名儿让我们送去,活人倒没事,若是货物,让旁人待在了雇主说的地儿,稀里糊涂拿了货物,这还了得。我爹就把事情都做细致了,接应的口令,接应人的画像,签名和印鉴都提前让雇主准备好,到时候他再一一核对。”
    罗勉和陈澈从四通镖局出来,罗勉忍不住兴奋道:“大公子,真没想到,这三十多年的事情,居然记得这么清楚,真是天助我也。”
    陈澈也忍不住笑起来,“走,我们先去八条巷找找这个王先逵。”
    王先逵不出意料地已经过世,只剩他一个儿子还住老宅里。
    “景元二年我父亲托四通镖局运了三四百斤的茶叶?”王万学看着陈澈递过来的契约看了一会,忽然恍然大悟地说道:“这事儿我知道,来来,官爷坐下说话。”
    “我父亲原是楚州录事参军,我记得景元二年漕运货船在楚州搁浅,淮河入运河的水位不够。转运官方大人让楚州安排将漕运货物分批从泗州临淮口转一下,从那运往京城的常平仓。”
    “怎么了?怎么现在又提起这事儿了?”
    陈澈笑着道:“没什么,朝廷打算整顿漕运,所以把往年的事情都理一理。”
    “哦,原来是这样。”王万学不疑有他,指着曾大林的名字说道,“曾大林是我爹好不容易找来的船老大,他在运河里有二十多条钻风船。”
    “钻风船?”
    “对,就是只能装载重200料的货船。当时我父亲和知州大人急的团团转,哪里还来得及在规定时间内把这么多的货物运到京城?还是同知大人出了主意,用钻风船分散运输,找漕运船帮运输。”
    “我爹托人找着了曾大林,好说歹说劝他签下了契约,又盯着人将货物从末口拉到泗州,那几日将他累得脱了层皮。”
    王万学感慨了一句,“漕运真是该整顿整顿,这劳民伤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