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涮羊肉宴 想图书馆
作者:倪湾湾的书   命轮运转,依依不舍最新章节     
    这几日,杨依依在家审查她的创业计划书。杨荆领着李家那些工匠带了工具,去纤秀坊干活儿。
    这日,想起来收了李家的大礼,说要招待李家舅舅吃顿好的。吃过朝食后,杨依依去了大厨房。她与厨房的人很熟悉,这些人也很喜欢她。
    杨依依问李大厨:“今日可有新鲜的羊肉?芝麻酱与芝麻油有没有?”
    李大厨笑呵呵地道:“今日有新鲜的羊肉,芝麻酱和芝麻油也是前日从陈舅老爷家买来的。”
    王厨娘插嘴道:“陈舅老爷家制作的芝麻油真好,拌凉菜一绝。往汤饼里一放,满院子都是香味。那芝麻酱拌个热汤饼,夹个热蒸饼,可太好吃了。”
    杨依依问她:“我上次让你腌的韭菜花怎么样了?”
    王厨娘道:“成了!那个挺简单,我按小姐说的,把韭菜花与梨块、生姜块一起捣碎了,放上精盐一拌,少倒点白酒提味,封在罐子里发酵就是了。我做了六大罐子,现今都放在地窖里呢。”
    杨依依笑道:“今天我要请李夫人与李家舅舅吃涮羊肉,李师傅要帮忙熬一锅羊骨浓汤,再切八大盘羊肉片,越薄越好。”说着,从荷包中摸出一把银豆子,几个厨子各赏过去三颗。李大厨嘴都要乐歪了,他笑道:“谢姑娘赏,请放心,我一定把事办好。”
    王厨娘也眉开眼笑地道:“谢姑娘赏,老奴能给姑娘做点啥?”
    杨依依道:“你去前面找我大姐姐,领几个精致些的小罐子,说我有急用。回来把韭菜花酱,芝麻油与芝麻酱各装上两罐,再剥点大蒜放一点精盐捣成泥,装两个小碗。我用来调个料碗,蘸羊肉吃。”
    中午,杨依依让红豆去告诉李夫人,今晚要过去孤芳院的待客厅,请李夫人和李家舅舅吃涮羊肉,喝酒。李夫人一听就乐了,知道是收了重礼,要回请。又怕席上说起生意上的事,就让人通知了两个儿子一起来。
    杨荆正领着人在纤秀坊忙活,那个密室工程不大,已经在收尾了。封长红这段时间腿不好,她哥又忙,杨荆让人买了个十四岁小丫头秀儿侍候这兄妹。秀儿很有眼色,把封长红照顾得很好,闲了还会帮干活的人烧开水。
    有人来传李夫人的话,晚上杨七在要江南院请吃酒。杨荆一听这话,就对封长红吩咐:“红姑,看这个时辰,你哥哥快回城了。他一回来就去我家赴宴,晚上霄禁回不来,与我住。”封长红赶紧点头应下。
    杨茴在开阳书院,听了来人传母亲的话,点点头应下。想一想,还邀请了王咏一起去。王咏已知道了杨氏兄妹要用雕版印刷出书的事,很是赞成。接了抄写《千字文》与抄写黄历的活儿。听说这次赴宴的人有组织者杨七小姐,还有负责雕版的封长青先生,就想去见见,欣然同意。
    傍晚,杨依依跟大姐打了招呼,让厨房帮她准备了几个小菜,都是双份的。麻油拌胡瓜,芝麻酱拌葵菜,炸酥黄豆,糖拌藕片。另外给钱让红豆去准备了几样果子,几样点心。让绿豆把李家给的好茶拿上,还挑了几朵开得正好的白菊,要冲两壶好茶。
    从大姐那里要一坛子好酒,让人给送到江南院的待客院。同时还让人送来两只怪模怪样的铜锅具,是前些天画了图纸,托杨茴去李氏匠作园专门打造的。其实就是后世用木炭的铜火锅,同时还送过来一大筐子好炭,一大盆熬好的羊汤,四大盘切的薄薄的羊肉片。切成薄片的白萝卜,洗净的小青菜。配料也齐全,韭菜花酱,芝麻酱,芝麻油,蒜泥,切碎的小葱花。除了小碟子,另有十数双特制的加长筷子。看看时间差不多,杨依依让毛厨工去院中用火盆把炭引着备用。
    此时是九月下旬,晚上略有凉意。众人都来了,杨依依一看,李三爷,李夫人,杨荆,杨茴,封长青,还有一位不认识的年轻男子,众人最没想到的杨四小姐也来了,加上自己共有八位。
    李夫人给众人介绍,杨依依才知道这男子就是以前三哥说过的王咏先生。这王咏外貌生的真是好,身材高大匀称,五官生的也好。穿着半新不旧的红色圆领长袍,束一条铜扣革带,头戴乌纱幞头,脚穿乌皮靴。整体上是风度翩翩,文质彬彬。
    封长青还是那样,皮肤略黑,神情严肃。只是目光不再阴郁,微微透着笑意。他穿着古旧的白麻圆领长袍,腰上系了那条铜扣的黑色革带,用一个铜冠束了发,穿着半旧的乌靴。
    杨四小姐有点后悔,她看到王厨娘他们来送东西,说是七小姐要请李家舅舅吃涮羊肉。她一时好奇,想着有七妹妹在,肯定别致好玩,就跟着过来凑热闹。没想到席上还有外人。她不认识封长青,只听了介绍,以为是杨荆的朋友。王咏以前是开阳书院的学生,现在是蒙学先生,算是杨荆、杨茴的同窗。既然来了,也不好调头就走吧。于是李舅舅,李夫人,杨荞,杨依依坐一桌。杨荆,杨茴,封长青,王咏坐一桌。
    杨依依笑着道:“今晚风光甚好,有诗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前些日子收了李家舅舅的礼物,无以为报,请舅舅吃羊肉。这个锅子是特制的,叫做铜火锅。中间是空心的,用来放炭,周圈用来放高汤。等高汤一沸开,就可以用长筷夹了羊肉片在高汤中一涮,肉一变色就熟了,再蘸些调料,非常美味。这些调料中有几样市面上可没有,这一罐是韭菜花酱,这一罐是芝麻油,这一罐是芝麻酱。这一碗是蒜泥,这小碟里是葱花,姜沫,胡芫沫把这几样调料各取一勺在碟子中调匀了。”众人听她说都微笑着,学着她的样子,调酱碟。
    杨依依吩咐开始,毛师傅把火盆端过来,里面是烧着的炭。用夹子从上面的高筒口放入铜火锅,再加上几块新炭。
    随后红豆、绿豆二婢分别用带导流口的铜舀子给火锅加汤。不一会儿,高汤就沸腾了,杨依依拿筷子夹了一片羊肉,往汤里涮了几下,把肉放入酱碟一蘸,吃了下去,眼睛都亮了。她对众人道:“大家不要客气,都吃。”众人学着她的样子吃起来。
    李义笑道:“以前净吃烧烤和炖煮的,还真没这样吃羊肉。果然好吃,七小姐真是聪慧。”
    李夫人对杨依依道:“你这锅到是别致,今晚这口孝敬我吧。”
    杨依依道:“这有两口铜火锅,一口孝敬您,一口孝敬李舅舅。”
    杨茴笑道:“母亲,您不知道,这锅是七妹画了图,让人拿着图到您的匠作园打的。您不用跟她讨这人情,她都没给钱,还是记我的账。她这么小气,母亲就别要她的了,明日我让匠作园再给打,想要几个打几个。”
    李夫人笑道:“我说呢,杨七小姐就没大方过,这么大的锅,还是全铜的,她能舍得,我就是逗她呢。这芝麻油、芝麻酱、韭菜花酱倒是好,哪里来的?”
    杨依依回道:“韭菜花酱是我让厨房的王妈妈做的,很简单,就是把韭菜花洗净晾干,再加一些梨块、姜块捣碎了,拌上一些精盐,喷点白酒消毒杀菌,酿几天,就成了。好吃还耐放。芝麻油、芝麻酱都是我外祖家加工的,祖母与大姐知道了,府里都爱吃,就去淘换些。加工方法不难,如果李舅舅喜欢,我可以把方子送给你。”
    李夫人一听就知道是杨依依的方子,给了外祖陈家。就道:“行啊,你三舅舅指定喜欢。不然他回了南边,就吃不到这么美味的东西了。”
    杨依依道:“南边的人不爱吃羊肉,觉得腥膻。他们都是吃鱼多。不过,李舅舅既然夸好吃,我就把方子给他。”说着掏出几张纸,递给李义。
    李义一看印刷字体就乐了,再看内容,果然是芝麻油、芝麻酱的制作方法。选出含油量多的黄芝麻,去杂质。淘洗后直接上大锅干炒,等芝麻炒出香味,颜色焦黄之时,倒入铁筛子里筛动晾凉,放入小石磨里磨成酱即是芝麻酱。同样的方法,火候再过一点,磨成酱后,往芝麻酱倒入开水,不停地晃动,再用油锤不停击打,等芝麻油浮在水上,酱渣子沉到水下,用油撇子把油撇出来就可以了。只是撇过油的渣子不能食用了,只能当肥料上地。再往后看,是用芝麻油、芝麻酱做菜的方子。李义看罢,笑了笑,认真地收起来。
    众人边吃边聊天,李三爷见识广,说话风趣,杨七很喜欢听。杨荆那桌,四个人很能谈得来。杨荆为人温和,做事细心周到,说话不急不徐。杨茴外表英武,表里如一的豪迈仗义。说话干脆。封长青年龄不大,为人特别沉稳,脑子也聪明。他很有见识,议论起事情来,能一针见血,言之有物。王咏长得好,读书多。他性情温和,向来很会说话。几个人喝了些酒,王咏向封长青问雕版印刷的事。封长青看杨荆,杨荆点点头,向王咏大致介绍了一下。
    最后封长青道:“已经收到王先生抄的《千字文》了,书法真太好了。我只等底板一到,就领着弟子们开始雕刻。”
    杨荆道:“快了,只七妹说过要陈晾一个多用才能制成。咱第一次弄,不敢提前,不然怕底板开裂。”
    封长青道:“我用七小姐那种印刷字体也写一遍《千字文》,反正字数少,多雕刻几个版本。”
    李夫人这桌,李夫人在盘算怎么要白糖方子的事,因为今天有女儿在,还有两个外人在场,不好开口,怕泄露了商业机密,心里有些不快。李舅舅盘算的事更多,他注意听大家说,脑子飞速运转。
    李义对雕版印刷知道的不多,就想多听听。因为李夫人的匠作园生产规模小,底板怕不够用。杨荆向李家的木器行大量订制木底板。这样的事岂能瞒得过李家管事人,李义自然听说了,知道外甥要做一件大事。今天又听他们在讨论雕版印刷的事,了解了个大概。他对这事很感兴趣,但又不好冒然去问。盘算怎样才能插一杠子进去,得些好处。
    杨荞对雕版这些事完全不懂,也不感兴趣,她对男人感兴趣。一直偷偷地看王咏,越看越觉得帅,吃的有点心不在焉。杨依依没想那么多,她不喝酒,一口一片肉,配着茶水,大快朵颐。
    杨依依吃饱了,停下筷子看众人。众人都吃得差不多了,一坛酒也喝完了。杨依依觉得有四姐在,还有王先生也在,今晚不宜谈白糖的事,还是明日找李舅舅说。她站起来问:“大家吃饱了吗?喝足了吗?”
    众人起哄道:“吃饱了,喝足了,谢谢杨七小姐的款待。”
    杨七道:“那就好,以后,咱们还有相聚的机会。我这个人,没什么大志向,平生最喜欢吃喝玩乐了,我能琢磨出不少好吃的、好玩的,只要大家不嫌弃,我都愿意与大家共享。”众人都应好。杨七宣布今天散宴。
    众人都回了住处,因为宵禁,王咏与封长青回不去了,跟杨荆回了春来院。杨茴先送杨七回信处,再回春回院。李夫人看着杨荞跟侍女回屋,吩咐人收拾残局,然后回了江南院主院,李义喝多了,儿子扶他在江南院客房住下。
    杨依依回到住处,躺床上却睡不着。回想了一下,据李夫人说,现在的糖可是稀罕物。民间有能人会制饴,价格相对亲民一些。饴据说是用大麦或小麦等粮食发芽后进行发酵,再榨出汁水,经过过滤,熬煮而成。口感胶黏,可制糖瓜,可入药,有润肺止咳功能。
    赤砂糖在世面上最流行,大部分是从天竺贩运过来的,因为路远,价格特别贵。
    在岭南道有人种甘蔗,南方能人已发明了压榨甘蔗的蔗碾,蔗斗等工具,能生产沙饴、石蜜之类。在塞北边疆等地方有种糖萝卜的,也能制粗红糖。
    总体来说,世面上这些砂糖虽然比饴糖更甜,但都是粗糙的颗粒,呈棕黄色,吃起来略有怪味。糖因为制作艰难,加上运输路途遥远,价格非常昂贵,不是普通百姓能吃得起的。
    让红豆点了灯,自己把以前用速记符号写的白糖脱色法找出来看。这是她在一本穿越小说上看到的法子,是黄泥水喷淋脱色法,当时很感兴趣,大致过程都记得。自己按着方法,已经在府里的小厨房试验过的,用黄砂糖能制出白糖来,虽没有后世那么白净,但也是比现在的黄砂糖漂亮多了。
    大致过程是:当甘蔗汁榨出来时,多过滤两遍,用大锅熬煮。可以制成沙饴。接着,把沙饴放入漏斗形的陶器中,从上淋下黄泥水,利用黄泥浆能够吸附的特性,使其脱色。把糖淋化了,黄泥水沉淀后,把上面清澈的糖水再混入黄泥水,再沉淀,操作几遍后,黄色基本脱去。就是熬糖特别磨人,一边熬一边注意火候,千万不能太大火,糊了就发苦。还要不断观察锅内的糖浆,如果太干,就需要加入一些清水稀释。如果太稠,就要加入水调节。如果出现结块的现象,就要用稻草慢慢搅动。最好在熬糖车间设白灰槽与稻草槽,往槽里倒沸水,石灰与稻草混合后能吸取空气中更多的水分,使糖锅受热时更加均匀。经过慢慢熬煮,水分干了,就结成不规则的冰糖块。冰糖粉碎过筛后就是粗白糖,再提纯去杂质可制成细白糖。这种黄泥不是普通的黄泥,只在深山才能采集到,泥水沉淀三日后,上面微混浊的黄泥水才能用来淋糖。
    想了想,又写了一份计划,主要目的是想降低成本。这方面她觉得同时走两条路,最好把糖萝卜引进来,在中兴周边广泛种植,糖萝卜应该就是甜菜,甜菜也可以制糖。甜菜亩产量更大,榨汁更方便。其次还是要在岭南甘蔗产地建厂。再来就是改良器械,改良一下削皮器,用好钢制作中间带刃的削皮刀。改良人力榨汁机,让机器比以前更大,用畜力带动比人工快很多。她画了后世见过的削皮刀图形。榨汁机她不懂,只能提个建议。让李家去匠作园问那那些人,看他们能不能想想法子。
    又思索了一下对图书馆的规划。现在的建筑多是土木结构,图书馆里面又全是书籍之类,最怕火。图书馆是文雅之地,最怕闹。选址最好在中兴城的东南角,这里是都城里最偏的地方,房价是最便宜的。居民少,环境安静适合看书。还有活水源,那曲江池占了两坊之地还多,与城外的芙蓉池连通。
    在这里买下地皮,建一个大大的园林,在前墙用青砖修一排倒座房,房子给工作人员办工用。正中间开一扇大门,进了门迎面就是三层的图书楼,图书馆整体盖成正八边形。图书馆底层起高台,高台有防水作用。
    第一层,正面设楼梯直上,转圈是围廊,可散步观景。进门后,中间是一正八边形半人高的柜台,柜台中间围着中心柱的是正八边形红色攒心大置物木架,用来陈列要出售的书籍,文房四宝,书画卷轴。十六个伙计分两班,每班八人工作三个时辰。除了正后墙,其他四面墙都开窗户,便于采光与通风。窗前设罗汉床,供顾客休息,谈事。
    后墙设楼梯上二楼。二楼中间也设正八边形半人高的柜台,柜台里是围着中间主柱的正八边形顶天的大书架,各种图书分门别类的排好序号,登记成册。八个伙计都配有一个高脚凳,闲时可以坐着,取高处书籍。围着墙设一圈小书案,五十个坐垫。供学子们阅览抄录。上三楼的楼梯设在走廊正后方。
    三楼挨墙转圈摆着七张大书架,可陈列手抄本,手稿之类。书架之间都设有画缸,可放书画轴。中间大梁之上设一个长吊杆,吊杆上设有吊钩,在举办展览期间可以悬挂书画,刺绣作品。
    图书馆后弄个大园子,遍植绿树花草。建一个能抱琴作画的小亭,最好能引进活水来,修上小桥,能增加氛围,还能防火。顺便堆一座让人倚石观景的假山,弄一个饮茶下棋的雅舍,吟诗作对的瑶阁。后墙是一排房舍,是陈放工具,暂存垃圾之用。
    图书馆内日常需要工作人员二十人,这二十人要求识字,字体工整,有责任心。两个领班,日常负责监管员工,总理账目。一楼营销处十六人分两班,每班工作三个时辰,中间供一份点心,茶水。二楼八人不分班,工作四个时辰。中间供一餐点心,果子,茶水。三楼平常不开业,只在办展览时,一楼八个工作人员全天工作值两班,给加班费。二楼留四个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都上去帮忙。必要时也可从雕版处借调一些工作人员来帮忙。
    图书馆不定时举办文化展览,例如:某人书画展,某主题书画展,绣品展,手工展,器物展,年俗展等。除了公益展览,其他展览收费。也接雅集在馆内举办,以吟咏诗文,抚琴弄雅为主。视参加人数收费。春秋季也举办花展,春天以牡丹为主,秋季以菊花为主。花展是收费项目,可观也可售。
    开馆时间分冬夏不同。三月到九月每天早上辰时开馆,酉时半闭馆。十月到次年二月早上巳时开馆,下午酉时正闭馆。每工作十天闭馆一天,工作人员休沐,维修工检查设施,排除隐患。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过节时休息三天。春节过年从腊月二十一直到正月十六休息,过节工钱照给,加发节礼。
    还需要两名门房,要求会些功夫,负责门户,夜间巡逻,防火防盗。门房全年无休,节礼照发,工钱多给。
    再要三名清洁工,要求身强力壮,负责打扫卫生,修剪花草。
    越想脑子越兴奋,恨不得明天就把图书馆建成,自己好好的运作。但是写计划容易,真操作起来,却是难呢。光资金的来源都不知道呢,也不知道自己的糖方能换出多少钱来。再来,图书馆的营建,要找个精通建筑的能人。关于建筑方面,杨依依一窍不通。
    又想着,图书馆周围还要有些配套的建筑。比如说,人家骑马或驾车来的,马匹与车辆要有地方寄存吧。要是看书人想住宿,要有地方住吧。读书人又不是神仙,饿了要吃,渴了要喝,要有地方吃喝吧。综上功能,要建一个综合性的客栈。
    读书人都有些毛病,喜欢辩论,发表演讲,提出一些问题。是不是给他们建了个说书堂,让他们去发明自己的见解,高谈阔论。将来推广茶叶,解说新产品,也有个地方。自己默写的《木石盟》,《封神榜》,《说三国》出来了,也好培训几个说书的先生,在说书堂说道说道推销话本。
    印刷厂在城外李夫人的江南别院那边工作,总觉得有些不稳当。现在合作的虽然还好,这人心隔肚皮的,在人家地盘上,将来总要受别人辖制。不如在图书馆附近建一个正经的厂房,把一众人都迁过来。既然自己不便出面,想用封长青,厂名订为:长青印刷厂。
    可是,想得越多,钱就要花的越多,杨依依又发起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