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杨茭定亲 图书馆成
作者:倪湾湾的书   命轮运转,依依不舍最新章节     
    食品厂第一要务是食品安全。杨依依想着,一是员工健康,所有的员工每个月要去参加一次体检,以保证有疾病的员工及时脱离生产。二是人身安全,治安处每天分两班巡查,确保员工人身安全。管理通济坊的坊长也会按时开关坊门。三是环境安全,厂房与机器都要按时检查,有隐患的及时排除。厂内各处要每天消毒,除了生石灰水,还用得上孙小宛配制消毒水。
    怕孙小宛忙不过来,杨七就给她买了二十个伶俐的小丫头。这些小丫头跟着孙小宛当学徒,一边跟着主管张拾花学习识字与药理,一边帮忙孙小宛制作消毒水。
    有一日听说祖母年轻时,组建过军中的医疗队,就找祖母了解情况。老夫人想了想:“那时候,南北两朝并立,朝廷更替的快。加上周围的胡族也是蠢蠢欲动,窥视中原,老是打仗。一打仗,就会死很多人,有军士,也有百姓。孤儿寡母就多起来,我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一来让她们有吃有住,有点收入。二来,也能为军中做点护理和后勤等工作。上了年龄的妇女就学习伤员护理,缝补军服等工作。年轻的小姑娘就负责跟军医学习药理,到处采药,向村民收购药材。年轻的小伙子就跟着练武艺,帮着跑后勤,收购粮草、马匹、布匹之类。”
    老夫人喝了一口茶,歇一会又道:“自从皇上得了天下,追封你祖父为英王,加封太保卿。你大伯父袭爵英王后,我怕咱家引起皇帝猜疑,就把这些人都散了。那些小伙子们都长大了,好办的很,就编入军中当了低阶的小军官。不愿意的,就给点钱自己找出路去。那些妇人、小姑娘们,愿意嫁人的,给一份普通人家的嫁妆。不愿意嫁人的,就给她们一笔安家费用。我身边的陈媪、林媪还有画眉、杜鹃、彩莺、喜鹊四个丫头,都是那批人中留下来的,她几个不愿嫁人,又能干,我就舍不得,全留下了。”
    杨依依问祖母:“祖母,您说的那些人中有没有过的不如意,想回到您身边的女子,我想组建一个女子医馆,主攻妇产科。当然其他科也要有人学习,主要是为女性服务。现在医疗条件不行,医生本就少,还多是男子。女子看病更是难,很多妇科病都是有口难言。人们常说妇人生产是一脚踏在鬼门关,有多少女子熬不过丢了性命。”
    老夫人看了杨依依一眼道:“你一个小女孩,还知道这些,成天闲得没事干嘛,脑子里琢磨些什么呢。”
    杨依依道:“家里这么多姐妹,还有不少女性长辈,每一个,我都不想她们出事。有了好的医疗机构,至少在她们危难的时候,我们有力量帮一把,而不是束手无策。”
    杨七那些为姐妹家人考虑的话,让老夫人心里热乎,想了想就答应了。让身边的几个人去找那些能联系到的人问问。很快找来十六个人,一问都是生活过得不如意的。杨依依把这些人送到纤秀坊,交给孙小宛。让她们跟着学习护理和医术。
    再说杨茭,到底是十八九岁的女子,很要面子的。那日在英王面前告状不成,反被众人嫌弃了,心里十分难受。她憋着一口气,众人越是说高家公子看不上自己,就偏要做成这门亲事。思来想去,只有去找晋王妃。
    晋王妃听了杨茭的来意,心里就来气。这个表外甥女,纯是个糊涂蛋,没有一点自知之明。那高相是太子一党的,与自家王爷自来不和。自己这个晋王妃,现在找上门去给高相长孙说媒算怎么回事?再来凭良心说,高相家的长孙玉树临风,满腹学问。杨茭五大三粗,才疏学浅。怎么看也不般配,何苦去找这麻烦。
    晋王妃苦笑一下:“茭茭,这件事不妥。晋王府与高相家没什么交情,我们出面不合适,说不好起了反效果,我看你还是让自家的长辈出面吧。”
    杨茭一跺脚道:“大伯父说不行,我父亲说两家政见不合,不宜结亲。王妃姨母要是不管,我可怎么办呢?”
    晋王妃正色道:“你父亲说的也有理,既然政见不合,这亲事不能做。你不要再胡搅蛮缠的,回家去等着,自有家长给你寻好亲事。”
    杨茭见晋王妃铁定了心不管这事,就不管不顾地哭起来。嚷道:“王妃去求皇后娘娘,让娘娘给高家赐婚,看他们家敢不愿意。”
    晋王妃生气了:“放肆!可惜我那堂姐去的早,你没有母亲教,一向骄横惯了,稍有不如意,就撒泼打滚的。上次你敢辱骂母后,挨了戒尺,还没得到教训?现在家长说政见不合,不能结亲,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你来求我,难道让我越俎代庖吗?再说姻缘之事,只有两家有意,媒人顺势撮合的,哪有强求的。”杨茭看着这边没戏,只好找个借口告辞回去了。
    晚食时,晋王回府,一边用膳一边与晋王妃闲聊。聊着聊起了英王府,晋王道:“英王族兄到是个聪明人,对咱们也还好。”
    晋王妃笑道:“英王当真是聪明的很,他不只对咱们好,对其他皇子也不错。也对,不管如何,他也是杨氏宗亲,何苦非要厚此薄彼,得罪别人呢。”
    晋王道:“只要他不跟咱们对立,就很好。很多人天天嘴上喊着跟咱们有亲,其实有什么用呢。还是英王族兄实在,他那燕兴邸的营利分我两分,这可是大买卖呢。”
    晋王妃道:“才两成,他独得八成,心可太黑了。”
    晋王道:“不是,他也得两成。还须给国库三成,给跟着忙活的兄弟们分两成,还有一成建个育婴堂。老是打仗,有不少孤儿在流浪呢。”
    晋王妃撇嘴道:“王爷可要让人看紧了,别让英王在账上动手脚。”晋王笑着点点头。
    晋王妃又道:“英王还算懂事。可他那个侄女儿杨茭,真是不知所谓。今天来府里拜见,让咱们做媒呢。相中了高相家的长孙了,我没敢应承。”
    晋王也皱眉道:“高相是个老顽固,又尖又酸,不好相与。但他是真有才,文武双全,于国于民都有功,人还算正直。他的长孙高连也是个大才,长得还好,难怪杨茭能相中。只是杨茭这位从侄女,实在是不成器。想与高家结亲,我看难,反正本王可张不开口去高家说。”
    晋王妃道:“杨茭的事自有他长辈操心,咱们不管。倒是她哥哥杨荀,以后要承她父亲爵位的,可不能走歪了。王爷能不能为荀儿主持冠礼,给他装装面子,顺便对他引导一番。”
    晋王想了想道:“好,王妃想的周到。算起来杨荀不但是宗亲,也是王妃的表外甥。去参加冠礼,我这年龄当不了大宾,当个赞者到是合适的。侍郎家那位继室陈氏生的两个孩子都没怎么见过。听说那位七侄女是个伶俐的,建了个印刷厂,又营建图书馆。很得母后的青眼呢,在我面前夸了好几次。”
    晋王妃道:“杨家小儿不到两岁,看不出好歹来。只杨七是个心眼多的,脑子好使,嘴又会说。哄得母后高兴,竟然插手了杨侍郎的家事,强行分割了我堂姐的嫁妆。夺了杨茭的管家权,交给那继室陈氏打理。把两个前妻生的孩子可委屈死了,之前他们来我这里说陈氏的不好,我还劝呢,现在看来,那陈氏母女的确是有心机的。”
    晋王笑道:“才十岁的小丫头,有这般厉害呢?母后这人一向强势,但轻易也不会管别人家里的事,能让母后作主,确实有路数。只是你莫要说分割你堂姐的嫁妆,女人的嫁妆都列有单子,一式三分,对着单子清点嫁妆也是正常。难不成,母后还会帮杨侍郎故意霸占前妻的嫁妆吗?”
    晋王妃不敢再说嫁妆的事,把杨七发明印刷术、建了印刷厂,又集资营建图书馆的事都说了。又说了过年时发生的事,还提到杨七在府里与哥姐打架的事,着重强调杨七的强悍霸道。
    晋王很感兴趣:“难怪母后在我面前提过好几次了杨七,这孩子真是有趣。前几日军中有人跟我说,她办了个什么食品厂,生意可好了,咱家那些亲戚都想插一手。母后抢先插手占了一股,别人也不敢动了。这侄女如此能干,有空了倒是要见一见。”
    晋王妃道:“母后也是的,都是天下之母了,还看得见那几个钱。”
    晋王道:“少胡说,母后不是那样的人。杨七聪明,打着安排伤残退伍军士及家属的名义办的厂。母后跟着父皇谋天下,最见不得因国事伤残的军人和家属受苦。母后的一成分红自己不取,让杨七拿去抚恤伤残军士与家属。杨七也会来事,承诺她也拿出一成来办这件事。有母后这尊大佛在,不要说我那些兄弟,就连几位在军中效力的皇叔都不敢插手了。”
    晋王妃又道:“这件事不说了,说说那个印刷厂。科举是王爷的功劳,没有科举事,哪有那么多人高价买书啊,这卖书的利益也该让王爷得些。要不王爷找杨七说说,让她把印刷术献出来,咱们接手。咱们有的是人手,门路也广,肯定比杨七干得好。赚了钱咱分给杨七一股,也不算是白用她的技术。”
    晋王道:“糊涂!夺生意这种事,一是要看对方的实力,二是要看时机。这杨七是咱家的宗亲,她的祖母手持父皇赐的龙头拐,轻易招惹不起。而且这几件事父皇母后都知道,也是支持态度。科举马上要实行,印刷术与图书馆多少人都关注着,这时候,谁伸手谁倒霉。要是杨七的印刷厂刚起步,咱们还可以明着参上一大股。现在插手,可太明目张胆了。我那几个兄弟不得抓住咱们的把柄,到父皇母后面前告上一状。”晋王妃听了这话,想想也是,一时也没有下手的地方。
    晋王笑道:“你不用难受,天下都是咱们家的。杨七他们这点生意,不用太在意。只把父皇母后哄好了,有咱们的大好处呢。既然父皇母后喜欢杨七,咱们也与这个从侄女把关系打好一点,现阶段,没必要因为一点利益得罪人嘛。”
    晋王妃心里想想,叹口气,还是听晋王的吧。晋王的心思她明白,是想夺嫡,将来做了天下之主,到时的权势富贵都是顶了天的。夺嫡不光是要有钱财,主要是取得一众人的支持。现在跟杨七争利,不说惹了父皇母后的厌弃,还得罪了英王一族。另外的皇子们也会趁机拿捏他们,众大臣也会认为晋王府夺财欺人。
    英王府里因为杨茭的亲事,也是到处查听。这日,英王妃接到晋王妃的手书,知道杨茭上晋王府求晋王妃出面,与高相家说亲,晋王两人是不赞成的。英王妃有点生气,就把手书给英王与杨侍郎看了,讥笑道:“五弟呀,女大不中留。你家茭茭现在恨嫁成这样,你敢紧给她找个男人吧。不用等我家蓉蓉,我家蓉蓉也不着急。”
    英王也叹口气:“五弟,高相家咱们就别想了。你说得对,咱家与他家一向政见不合,这政见不合,比仇人还麻烦。不知五弟可有什么人选?”
    杨侍郎道:“咱家是宗亲,也不能太低嫁了。义王尉迟新义的长子,尉迟殿臣如何?”
    英王道:“尉迟家门第还行,尉迟殿臣这人我见过,武艺好,通兵书,善打仗。但这个人木讷,不善言辞。都二十七八岁了,也没娶妻。他五大三粗,长得像阎罗王,寻常女子看一眼心里都害怕。他母亲去世的早,在家里也不受宠,跟着打仗受的赏都让他爹给收走了,没什么资财。你觉得,茭茭能愿意?”
    杨侍郎道:“从茭茭过了十五,我就开始扫听女婿人选了。这不是说一回不成,说多回也不成,没办法了呀。我也细寻思了,自家孩子自已看着好,不见得别人也喜欢呢。我家夫人过世的早,没人教导,两个孩子都耽误了。茭茭长得不行,脾气不好,也没什么才华,除了出身好些,实在没啥可说的。这尉迟殿臣外貌长得不行,才不会嫌弃咱茭茭。身为嫡长子,纵然义王不待见,那也是要袭爵的,茭茭将来就是义王妃。他没财帛也不大紧,茭茭娘的嫁妆不少,我再给她添补些,保管日子过得舒舒服服。”
    英王想想,觉得五弟这次说话比较中肯,就点头同意了。英王妃央求了杨氏本家,比较爱管事的蔡王妃去说合说合。蔡王妃也不客气,到义王府上见了义王妃,就把来意一说。
    现任的义王妃乔氏是继妻,不大敢管这位嫡长子的婚事。送走蔡王妃,赶紧把事情告诉义王。
    尉迟新义听了觉得还行,这个长子都二十七了,因为天生神力,长相凶恶,一直没娶上媳妇。自家次子已经二十一岁,是加冠的年龄了,也不敢越过兄长订亲。女儿也十七岁了,该许人家了,这不是都耽误了,还是先把长子打发了。
    这杨侍郎家他是知道的,好歹是宗亲。杨侍郎的原配萧氏也是出身兰陵萧氏,与晋王妃同出一门。杨侍郎与萧氏之女可是妥妥的贵女,家里有权有势有富贵,就说杨小姐长相差点,脾气坏点,那都不是大事,配自家长子可是绰绰有余,想到这里就更满意了。
    尉迟新义是平民良家子出身,天生神力,爱打架斗狠。被一个江湖先生收了弟子,传授他一些武艺。后来因为打抱不平与乡人打架,把人打坏了,就跑去入了伍。跟着燕王的五弟杨权打仗,立了不少战功。燕王当了皇帝,就把五弟封为卫昭王,他手下的主将尉迟新义借着光,被封了个义王的爵位。
    尉迟新义一向不大喜欢这个长子,其实原因也简单。主要是尉迟新义自己长得不好,五大三粗,黑不溜球,扫帚眉,冒珠眼,鼻子大,嘴巴更大。可不妨碍他是个颜控,最喜欢长得漂亮的。他的嫡妻陈氏虽是小门户出身,但长得很不错,他还挺稀罕的。可惜生孩子的时候,因为胎儿太大,难产,好不容易生下孩子就大出血,没两天人就没了。这个儿子一点也不象他娘,比自己的五官略强一些,一样的黑壮,力大无穷。他又心疼嫡妻的过世,又厌烦儿子的长像,越发不喜欢他了,从小就是丢给孩子的祖母抚养。
    嫡妻过世没几年,尉迟新义续了一房妻子乔氏,也是小门小户出身,个子不高,长得娇滴滴的。乔氏心乖嘴巧,哄的义王高兴。她命也好,生了一儿一女,面容都长得像乔氏,白皙秀气。次子尉迟忠臣今年二十一岁,真是是会长,面容像母亲,身高倒像父亲。虽没有天生神力,但脑子很聪明,现在国子监读书,很得几位先生夸赞,更得义王喜欢。
    义王把长子叫过来,把这事跟他一说。尉迟殿臣沉默着,他虽木讷少言,但脑子可不笨。自然听说过杨侍郎家这位千金,想想双方的条件,倒还算合拍。杨小姐人长得不好看,自己也不好看,半斤对八两。杨小姐骄狂,但年轻,出身好,有资财。自己已经二十七了,木讷少言,出身尚好,从小被父亲厌恶,没人张罗婚事。又想着祖母待自己很好,她老人家年龄大了,总是盼望自己成家立业。就这样吧,他点头应承了。
    义王解决一件心病,很是高兴。找了个吉日,让人准备了聘礼,写了婚书,跟着蔡王妃到英王府上提亲,老王妃与英王痛快地接了婚书与聘礼。
    老王妃对尉迟家父子道:“义王殿下,尉迟将军,我这个三孙女从小没了娘,也是个可怜人。小时候,她大伯在外征战,她爹跟宇文尚书领了皇命,营建中兴城,忙得脚打后脑勺,哪有空儿管兄妹俩个。继母出身农家,又不敢管,就缺了教养。我是隔辈人,看着没娘的孩子,只有疼惯,没有下力气管,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你们要多担待些。她有了不好,你们派人告诉我,我收拾她。”
    英王也道:“是呀,我与义王也算军中同袍,看在兄弟薄面上,一定要多担待。我知贤侄天生神力,武艺高强。夫妻间相处,可以说理,有了冲突可以禀告长辈,千万不要动手啊。”说得义王父子都笑了,心说这杨三小姐该是有多顽劣呀,还没过门,就怕夫妻动手了。
    尉迟殿臣道:“老王妃,英王伯父,请放心,除了战场之上的敌人,殿臣是不会轻易动手的。莫说是夫妻,就是寻常人,我也不会轻易出手。家里祖母教导我,人越是身手好,能力强,就越要收敛。若是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岂不是鲁莽匹夫所为。”
    老夫人与英王本来还看尉迟殿臣的长像过于凶恶,又知他天生神力,武艺高强,总怕杨茭将来吃了亏,心里有点不舒服。现在听他这么说,对这人的人品很看重,倒是满意了。
    过了几日,晋王就领着人到曲池坊参观正在营建的图书馆。宇文基这人在营建之事上很能干,现在人手充足了,工程进度很快。图书馆主体工程已差不多了,后园的建筑也都成型了,在做细节部分。
    杨依依惦记着图书馆的绿化事宜,二月初就让外祖家两位舅父领着人在图书馆院里搞绿化。墙内外各种了整齐的一排花椒树,内侧种一排小柏树,院里种大量的杏树、桃树、石榴树,这些树苗经过细心养护,看上去很有生机。
    再到曲池坊其他地方转了一圈,车马店装修都完事了,感觉还不错。印刷厂与说书堂的地基也早打好了,一部分工人开始垒房舍,一部分工人在做木工。
    晋王问了宇文基一些营建的情况,宇文基道:“图书馆夏至前就能全部竣工了,运作顺利的话,中秋前能使用。”
    说起人手足的原因,是大量退伍军士的加入。自从南征搬师回京,天下南北都定,朝廷养军队太费钱,从军队上裁撤了一些伤病员和战前临时征召的军士。这些军士有些人愿意回家乡务农,有些人觉得自己有点本事,不愿意回家乡,就滞留在中兴城附近。很多人找活儿干,杨七这边待遇好,很容易招到人。
    一个多月后,图书馆竣工。杨依依非常高兴,找人打扫干净。一方面把库存的书籍往图书馆送,一方面重金征集各类手抄书籍。又要忙着培训工作人员,又着手开始装修图书馆里其他的附属设施。
    杨家这边财源滚滚,有许多人早就看不顺眼了。几个御史不约而同地进谏,说英王违反国家法度,做贸易生意,与民争利。甚至说,英王大量留用退伍军士,有不轨之心。
    燕文帝一看这帮顽固的御史就头痛,还要忍着气给他们解释。这不是英王的生意,是朝廷为了安置退伍军士,稳定社会治安,让晋王建立的贸易行。晋王忙着科举事宜,才让英王具体负责运营。燕兴邸的收入有三成是入国库的,一成维持在慈良坊里建的那座育婴堂,二成给各地参与营运的各地府兵。
    太子不高兴了,有人就说,太子是储君,这种好事应该太子出面。既能得利,又能与军方关系打好,还可以做善事收拢民心的事,让晋王与英王出头算怎么回事。
    燕文帝生气了:“太子也不是才当一天储君,真要有为民之心,早干什么去了?除了燕兴邸,可做的事多了,开疆扩土,兴修水利,改良农业,拓宽商路,他干什么朕都支持。不要老盯着兄弟做事,在一边掣肘。”
    太子不服,燕文帝道:“虽天下大定,但突厥、吐谷浑、高昌、高句丽、南诏、大倭、流求都还蠢蠢欲动。只等机会分一杯羹,想从我大燕咬下一块肉呢。太子要真能耐,就征战去。现在大战刚过,国力需要恢复。这才支持晋王英王做贸易,国库丰盈了,就准备攻打这些夷族了。”众臣听了,这才没话可说。
    图书馆是八月初八开馆的,文帝与辜后亲临了。众皇子中,晋王、魏王、汉王来了,宗室中,蔡王、滕王、道王、英王来了,几位国公也来了。宇文尚书、高相,还有一众有头脸的文官都来了。英王给杨依依一大批人手,帮着把众人的车马都安置在车马店。
    皇后指定杨依依带路,一路给大家解说。
    众人远远地看见图书馆修的非常气派,大门十一间十二柱,双层的门楼高耸,四檐高挑,中间挂着御赐的牌匾“中兴图书馆”五个金色的大字。
    整体是是一座巨大的园子,围墙用青砖砌成,高大坚固,上面设置了铁签。
    前墙每个房间花窗朝街,门开在院内。正中间开一扇大门,门朝西向。左手边第一间就是接待处,负责办理借书证,承接雅集之类的事。右手边第一间是门卫宿舍。其他房舍都是商铺,经营扇子、年画、风筝、糕点、茶叶、佛经、佛像、道经、圣像之类的。
    进了门楼,迎面就是那图书馆的正馆,高约四丈,分做三层,十分气派,正门上的是“藏书楼”三个字,正是皇后娘娘的墨宝。
    藏书楼底层用白石起了一层高台,高台有防水作用。藏书楼整体盖成正八边形,攒尖顶,十八级阶梯在正面。楼梯直上,高台四周设护栏。转圈是围廊,可散步观景。
    帝后走在最前,踏阶而上。进门后,中间是一正八边形半人高的柜台,柜台中间围着中心柱的是正八边形红色攒心大置物木架,陈列要出售的书籍,文房四宝,书画卷轴。除了后墙,其他四面墙都开窗户,便于采光与通风。窗前设罗汉床,供顾客休息,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