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罗艺归顺大隋朝
作者:离耳   隋唐演义群英传最新章节     
    罗艺按照规定决定归顺隋朝,然而,他提出的三个条件,却让杨林感到颇为棘手,有些无法接受。
    杨林在营帐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自言自语道:“这罗艺提出的条件,若全盘应下,恐于朝廷规制不符;若不应,又恐失了这归顺的良机。”思来想去,杨林决定派遣邱瑞前去和罗艺谈判。
    杨林叫来邱瑞,说道:“邱将军,此次罗艺提出的归顺条件,本王有些难以决断。本王思来想去,觉得派你前去与他谈判最为合适。”
    邱瑞一脸疑惑,拱手问道:“王爷,为何是末将?”杨林目光坚定地看着他,解释道:“你有所不知,这其中缘由可不简单。邱瑞啊,你和秦彝乃是连襟兄弟,而罗艺又是秦彝的妹夫。这层特殊的亲属关系,或许能让你在与罗艺的谈判中占据优势。”
    邱瑞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王爷考虑周全,末将定当不辱使命。”
    杨林拍了拍邱瑞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本王期望你能够凭借这层关系,拉近与罗艺的距离,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诉求。同时,也要让罗艺感受到我隋朝的诚意和对他的尊重。记住,务必想尽办法促使谈判顺利进行,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万不可让这归顺之事功亏一篑。”邱瑞郑重地点头应道:“王爷放心,末将明白!”
    就这样,杨林将与罗艺谈判的重任交到了邱瑞手中,期待着他能化解这场难题,促成罗艺的顺利归顺,为隋朝的稳定和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邱瑞来到了北平王府,踏入那庄重威严的大堂,与罗艺进行这场关乎众多人命运的关键谈判。
    罗艺端坐在主位上,神色严肃,态度坚决,丝毫不肯让步,他目光如炬,坚定地说道:“我提出的条件,绝无更改的可能,这是我的底线,不容置疑。”
    邱瑞则面容诚恳,目光中满是忧虑,他向前一步,拱手说道:“罗艺王爷,您且静下心来,听我细细道来。如果这场战事继续僵持下去,乃至激烈交锋,以目前的局势来看,这 13 万北平部队恐怕凶多吉少,极有可能会全军覆没!一旦如此,那将会是怎样的惨状?战场上必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您忍心看着那些跟随您多年,忠心耿耿的将士们就这样无辜地命丧黄泉吗?他们也有妻儿老小,也渴望着和平与安宁啊。”
    罗艺听闻,脸上微微动容,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但依然紧咬嘴唇,不肯松口。
    邱瑞见此,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再者,罗艺王爷,您执意保留军队其实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好处。秦彝将军的儿子如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您是秦彝的妹夫,是那孩子的姑父,而我是秦彝儿子的姨夫。将来若是有幸找到了这个孩子,以您手中保留的军队实力,再加上我们的齐心协力,定能为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咱们为人长辈,总得为这孩子的未来着想,为他谋一份保障,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听到这里,罗艺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表情也逐渐变得凝重起来,似乎内心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挣扎和权衡。
    罗艺还在进行思想斗争,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内心的纠结清晰地写在他紧蹙的眉头上。
    但是那秦胜珠却已经按捺不住了。她快步从后堂走出,眼中含泪,悲愤地说道:“老爷,不能再犹豫了!我的父亲秦旭、哥哥秦彝都已经不在人世了。那秦彝的幼子是他们秦家唯一的希望!咱们若不为这孩子考虑,将来有何颜面去面对九泉之下的亲人?”
    秦胜珠越说越激动,声音颤抖着继续道:“老爷,我们不能如此自私,只想着自己的得失。想当年,父亲和哥哥对我们关爱有加,秦家对我们恩重如山。如今他们都已离世,只留下这一点血脉。在这等关键时刻,我们怎能不顾及那孩子的未来?怎能不为秦家留一丝希望?”
    罗艺看着激动不已的妻子,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让他一时之间难以抉择。
    想到这里,罗艺目光变得深沉,他沉默良久,仿佛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激烈争斗。
    终于,他重重地叹了口气,然后缓缓点头,神色郑重地说道:“夫人所言在理,念及秦家恩情,念及那孩子的未来,我可以做出让步。但是,北平的军队必须还要继续听从我的指挥,他们是我多年来一手带出来的,我要对他们负责,这一点绝不能有丝毫更改。而且,我听调不听宣,北平一切官职调动、生杀大权皆由我任免,我要确保这一方土地的安稳。”
    邱瑞听闻,眉头微微皱起,陷入短暂的沉思。随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罗艺将军,您提出的这些条件,我都已清楚知晓。只是,此事重大,我无法当场给您答复。但请您放心,我会马不停蹄地回去将这三个条件如实告诉杨林将军,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需等待杨林将军的定夺。”
    罗艺微微颔首,脸上带着一丝期许,说道:“有劳邱将军了,此事还望速去速回,给我一个确切的答复。我这边也需做好相应的安排,以免横生枝节。”
    邱瑞拱手行礼,语气诚恳道:“罗将军放心,我深知此事的紧迫与重要,定会尽快归来,不辱使命。”说罢,便转身大步离去,身影匆匆,准备回禀杨林。
    杨林听了邱瑞的话,先是微微一愣,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随后仰头大声笑道:“识时务者为俊杰。罗艺将军所言极是。不过嘛……”
    杨林顿了顿,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目光中透着坚定与威严,“为了表示我隋朝对北平一带的绝对统治之力,请允许我隋朝在北平驻派一支军队。如此一来,既可彰显朝廷的无上权威,又能加强对北平的有效管控,确保此地的长治久安。”
    邱瑞在一旁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担忧罗艺是否会接受这一条件。他深知罗艺性格倔强,对于北平的掌控欲极强,这一要求恐怕会引起罗艺的不满。
    不久之后,杨林果断地将伍建章的侄子武奎、武亮派遣在北平驻扎。这伍建章本是隋朝的一位重臣,其侄子武奎、武亮也皆非等闲之辈。武奎性烈如火,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武亮则心思缜密,善于权谋。
    他们带着隋朝的使命和杨林的期望来到北平,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然而,他们的到来,却打破了北平原有的平衡与宁静。当地百姓对他们的作派颇有怨言,而罗艺对他们也是心存戒备。
    时光流转,后来便引发了秦琼误杀武奎的故事。
    邱瑞将军在杨林和罗艺之间反复传话,不辞辛劳地奔波于两地。每一次传递信息,他都小心翼翼,生怕遗漏了任何关键的细节,或是传达出了错误的意思。
    面对杨林那紧皱的眉头和强硬的态度,邱瑞不卑不亢地说道:“王爷,罗艺将军虽有意归顺,但他所提出的条件,也是基于多年来对部下和属地的责任啊。还望王爷能多些思量,做出适当的让步。”
    而在罗艺面前,邱瑞则诚恳地劝道:“罗将军,杨林王爷也有他的难处和考量。咱们若想达成归顺之事,您这边或许也得稍作妥协。”
    在这个过程中,邱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杨林会对他的传话表示不满,怒喝道:“邱瑞,你这传的什么话?朝廷的威严何在?”邱瑞赶忙躬身解释:“王爷息怒,我只是如实转达罗艺将军的想法,还望王爷能理解。”
    有时,罗艺也会对他带来的回复感到愤怒,拍着桌子吼道:“邱瑞,这就是杨林的态度?我看这归顺之事不必再谈!”邱瑞连忙安抚:“罗将军莫急,咱们从长计议,总有解决的办法。”
    但邱瑞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通过努力能够促成双方的和解。他不断地在双方之间周旋,苦口婆心地劝说。
    终于,在邱瑞的不懈努力下,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公元 585 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罗艺率领北平府的军队正式归顺隋朝。
    当罗艺的军队在阳光下整齐排列,军旗飘扬,罗艺本人骑着高头大马走在前列时,邱瑞长舒一口气,感慨道:“这一路的艰辛总算没有白费。”
    标志着这场艰难的谈判迎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隋朝的版图得以进一步扩大,而罗艺也为自己和部下寻得了一个相对安稳的未来。邱瑞将军的努力和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公元 585 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天空湛蓝如宝石,白云悠悠飘荡。罗艺和杨林会面的地点选在了一处开阔的营帐之中,四周军旗飘扬,在微风中猎猎作响,气氛庄重而严肃。
    罗艺身着战甲,英姿飒爽但神色凝重地走进营帐。杨林则早已等候在此,他面带微笑,眼中透露出对此次会面的期待,那目光中既有对罗艺才能的欣赏,也有对未来局势的期许。
    两人相互对视片刻,罗艺率先打破沉默,说道:“杨将军,如今局势变幻,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归顺隋朝。此前,邱瑞将军多次前来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向我分析天下大势,言明百姓渴望安定,统一乃民心所向。他的劝说让我心有所动。”
    杨林微微点头,回应道:“邱瑞将军一心为了大局,他的苦心没有白费。”
    罗艺接着说道:“不过,我有三个条件。其一,我所率领的军队,必须保留原有的编制和指挥体系;其二,我治理的属地,朝廷不得随意干涉内政;其三,在军事行动上,我听调不听宣。”
    杨林略作沉思,而后郑重说道:“罗将军,你的条件,我可以代表朝廷应下。从此,让你听调不听宣,实际上独霸一方。只望你能真心为隋朝效力,保境安民。”
    罗艺拱手道:“杨将军放心,我既已决定归顺,自当尽心尽力,不负所托。”
    就这样,在公元 585 年,罗艺和杨林的这次会面,决定了罗艺归顺隋朝,也为后来的局势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林派人回长安向隋文帝报告此事。
    派去的使者一路风尘仆仆,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在数日后抵达了长安。那巍峨壮丽的宫殿庄严肃穆,使者怀着敬畏之心,匆匆步入大殿。
    使者恭恭敬敬地跪在隋文帝面前,额头紧贴地面,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将杨林所述之事详细禀报。
    隋文帝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神色凝重,目光深邃,仔细聆听着使者的每一句话。他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心中不断权衡着利弊。
    待使者说完,隋文帝微微沉思,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良久之后,终于开口说道:“既然如此,便依杨林所言,分封罗艺为北平王,应下他所有条件。如此,方能彰显我大隋的气度与胸怀,也能让天下人看到我朝对忠义之士的敬重与厚待。”
    与此同时,隋文帝脑海中浮现出定彦平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想起他的赫赫战功与忠诚守德,不禁感慨万千,说道:“定彦平忠勇可嘉,为我大隋立下汗马功劳。今封其为兴隋九老第八老,以表其功。念其征战之辛劳,特许他告老还乡,永镇曹州。赐其良田美宅,让他安享太平,以慰其半生戎马之劳。”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听闻隋文帝的决策,纷纷高呼圣上英明,赞颂之声不绝于耳。那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彰显着大隋王朝的仁德与威严,也预示着大隋的繁荣昌盛。
    杨林本想挽留定彦平继续为国效力,他特意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隋军大营中召见了定彦平。
    营帐内,杨林看着定彦平,神情真挚而急切地说道:“定将军,如今国家局势尚未完全稳定,正是急需像您这样能征善战、足智多谋之士的时候。您在战场上的威名远扬,经验丰富,若能继续留任,为大隋冲锋陷阵,出谋划策,那实乃大隋之幸,百姓之福啊。”
    定彦平听后,微笑着摇了摇头,目光平和而坚定,缓缓说道:“杨将军,您的心意我心领了。但我定彦平此生,向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战场的血雨腥风我经历过了,如今只想过些平淡自由的日子。我本身就是闲云野鹤,自由惯了,实在受不了官场的种种规矩和拘束。还望将军理解。”
    那定彦平和罗艺两人几次交手后惺惺相惜,不仅结为了异姓兄弟
    。一日,在罗艺的营帐中,罗艺摆下一桌丰盛的酒菜,与定彦平把酒言欢。酒过三巡,罗艺面带诚恳,眼中满是期待地向定彦平请求道:“定兄,你我兄弟一场,情同手足。若是将来我有儿子,希望能拜您为义父,让他能在您的教导下茁壮成长,习得您的英勇和智慧。还望您能应允。”
    定彦平闻言,豪爽地大笑起来,声音洪亮地说道:“罗兄,你这说的哪里话!咱们既是兄弟,你的儿子那就是我的儿子。只要令郎愿意,我定当应下,绝不推辞!”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后来罗艺的儿子罗成出生,罗成自幼聪慧过人,喜好习武。随着罗成渐渐长大,武艺日益精进,便有了罗成向定彦平讨教如何单枪破双枪的故事。
    此时,杨林扫北已经三破其二。高宝宁于一座荒野的破庙中歇息。谁也未曾料到,就在这看似宁静的破庙里,一场血腥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他的一名手下,趁其不备,猛地抽出利刃,狠狠刺向高宝宁。高宝宁甚至来不及反应,便在这荒僻的破庙中含恨离世,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罗艺也选择了归顺。然而,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只剩下那咄咄逼人的东突厥,犹如一头凶猛的恶狼,虎视眈眈地盯着隋朝的边疆。
    罗艺深知大战之后,将士们皆已疲惫不堪,于是果断下令让大军休整三月。在营帐中,他神色严肃地对着诸位将领说道:“诸位,如今虽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东突厥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养精蓄锐,做好万全准备,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这三个月,要让士兵们好好休养,补充军备,操练阵法,待时机成熟,我们必将一举击溃东突厥的势力,保我大隋边疆安宁!”
    众将领齐声应道:“谨遵将军之令!”
    一时间,整个军营都沉浸在紧张而有序的休整氛围中,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等待着与东突厥一决高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