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宋
吴潜一行人离开沧浪亭后,顺着水道向府衙所在的子城进发。
此时吴潜立于船头,脸上很是平静,似乎丝毫没有将方才受挫之事放在心上,只是看着城中的景象,对物是人非有些感叹。
回话之人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年文士,乃是吴潜的好友兼幕僚吴文英,字君特,同时还是词坛大家,就是没有考运,也没有官运,一生未中科举,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平江城,以前吴潜任知府时给他做幕僚,现在吴潜起复,又将他请到了身边。
吴潜叹道,念起了词。
「乔木生云气。
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
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
旋小筑、吴宫闲地。
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
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
此心与、东君同意。
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怀此恨,寄残醉。」
东风拂面,吴潜的声音越发沉郁苍凉,将词中感时忧国,今不如昔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刚才那满园官绅,一个个衣冠楚楚,文雅体面,口中吟得是诗词歌赋,讲得是天理道德,心中却全都是私利!
这让他陷入了一瞬间的迷茫中,大宋的士大夫都怎么了!?
一语成谶啊。」
吴文英直言道。
吴潜苦笑,
吴文英却摇摇头,
吴潜何尝不明白,只是不愿意往深处想,此时也只能默然不语。
吴文英胸中堵着的气,似乎难得有发泄的机会,继续道,
这话,差不多是戳着士大夫们的脊梁骨在质问,而吴潜也是士大夫的一员,但他却无法恼怒,心中唯有羞愧。
沉默了好一会,吴潜似乎想到了什么,情绪好转起来,
吴文英微微摇头,「我只泛泛见过他几面,他的事迹也只是风闻,说不上了解,不好妄言……但感觉燕王果决有之,却失之毛躁,这一点倒是与官家早年很像,虽然想要有所作
为,可最终还是会被现实束缚住手脚,归于庸碌……」
吴潜笑笑,
吴文英顿首,并不避讳,
这一日,姑苏城恢复了的景象,到了深夜都还四处灯火通明。
直到十万石粮食全部卖空,百姓们才不得不各自归家。
买到粮食的,内心踏实了许多,没买到的,听闻明日还有粮食运到,也没有太过于失望。
等到第二日,百十艘粮船如约而至,依然在相同的地点售卖,而百姓已经早早就守候在这些地方,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粮船靠上码头停稳,军士们从舱中扛出粮包,摞在船舷边,直接就开始售卖。
一块写着大字木牌高高挂起,
人群中哗然声起,有些躁动。
于是,异议声渐渐平息了下去,虽然相当于平常时节三倍的粮价确实贵,可是和粮商们比起来,可划算太多,而且量更足。
在军士的指挥下,百姓们排成四五列歪七扭八的队列,挨个到船边,递上铜钱或会子,还有户籍。
赵孟曦一身普通士卒打扮,是负责交易的人员之一,他接过钱和户籍,开始查验,无误之后,拿出一张印着文字和格子的纸页,用浆糊黏在户籍后面,盖上骑缝章,随后在格子里写个日期,盖上小章递回去。
一袋大米正好一石,省去了称量,直接交给百姓。
说来,一石差不多快有后世的一百五十斤了,还好这时代的壮年劳动力扛得动,若真是碰到扛不动又找不到帮手了,这些军士还会笑呵呵的上前帮忙,给搬到他们的车船上。
许多百姓对这一幕也较为新奇,议论起来。
「哎呀,真是罪过,那走账的小兵识文断字的,看起来还细皮嫩肉,年纪
也不大,跟俺家小子差不多岁数的样子,怎么就从了军,这辈子算是毁了……」
百姓们的谈论声,有一些也顺着风飘进了赵孟曦的耳朵,他只是会心一笑,对燕王越发佩服起来。
进入军中这几个月,经历过摔打淬炼后,他身上已经看不到以前跳脱惫赖的样子了,而是多了几分精明强干之色。
燕王常说,国不可一日无防,维护国家安全是军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军人的荣誉是最为崇高的,理该受到世人尊敬!
但是如今世人却大多看不起军人,这里有世风不正的原因,也有军人自身的原因,想要扭转这个世道对军人的看法,首先就是要军人从自身做起,在百姓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对军人最基本的要求。
燕王说,作为军人,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而对待百姓,应该如春风一般温暖和煦,建立良好的军民鱼水情。..
总之,出外执行任务的时候,面对百姓必须笑脸相迎,和善耐心,能帮的忙都要尽量帮,把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轻易不得发生冲突!
现在不止是东卫要遵守这些规定,其他调到燕王麾下的禁军,包括曹烈率领的马军一部,薛晋施怀率领的殿前司一万人,奉化军所属,平江本地的驻防禁军,都在慢慢施行这些新的规章。
因此,越多越多的军队,随着经界工作组遍布各地,却很少出现军民冲突的事情,倒是引得民间交口称赞。
赵孟曦快速的处理着交易,一个多时辰后,买粮的百姓越来越多并非首次买粮的了。
其实赵孟曦心理是有些不理解,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对买粮次数做出限制,最少也该多隔上一些时日,但燕王想到了限制每户买粮的数量,还想出了户籍上记录的法子,却偏偏忘了做时间上的限制,只是加价,似乎有些不应该。
不过这也不是他能操心的事,先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吧。
临近中午的时候,买粮的百姓反倒越来越多,队列从码头排到街巷里,好似没个头。
特别是排在后面的人,手中拿着的户籍上,大多都已经贴上了买粮记录。
「老兄,你这也是昨天买了粮吧,怎么今日还来,听说不是第一次的,可
是要五贯钱一石了呢。」
随后,这些话越传越开,替别人买米的百姓都开窍了,纷纷表示要按这个来。
只是他们都没注意,最起先说出这个法子的那些人,已经离开原先的位置,换个地方继续宣扬。
这些人,其实都是皇城司的察子,这种鼓动舆论,煽风点火的事,正是他们拿手的活计。
为了让百姓手上多有一点粮食,赵孟启也算是煞费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