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人选
作者:七年之期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最新章节     
    第1243章 人选
    其实这完全是哈梅德·卡拉曼利自找的,弗兰茨的想法是让前者搞自由贸易在黎波里老老实实地做一个税官,但这个家伙贪心不足,非要学弗兰茨。
    现在的黎波里有取而代之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卡拉曼利家族这块招牌也不够硬,对民众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且跟蠢货做盟友实际上是要担风险的。
    对于弗兰茨来说,运作一个新的的黎波里帕夏并不是什么难事。由于埃及的出现,再加上俄国的虎视眈眈,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对于北非早就实际放弃了。
    就算没有之前的秘密协议,哪怕是奥地利帝国真的要出兵占领,奥斯曼帝国也不会阻止,更无力阻止。
    所以只要面子上过得去,更换一个的黎波里帕夏并不会引出什么麻烦。
    只是不免会引起其他列强的觊觎,尤其是英国人和法国人。虽说的黎波里是一块公认的烂地,但这并不会妨碍他们给奥地利帝国找麻烦。
    下一任的黎波里帕夏需要经过仔细筛选才能决定,弗兰茨需要对其本人和其家族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尤其是忠诚度这方面,弗兰茨可不想被人诱导而自废武功。
    这一次到维也纳参加考试的的黎波里人主要是当年弗兰茨救下的埃及工匠和平民。
    当年他们由于畏惧默罕默德·阿里的残暴,所以选择了在的黎波里落地生根。
    他们与卡拉曼利家族度过了一段蜜月期,然而随着卡拉曼利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他们这些外来者终究还是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这些埃及人对奥地利帝国的忠诚度还是很高的,而且他们并没有太多退路,毕竟默罕默德·阿里的信誉还不如一张厕纸。
    关于的黎波里的未来,弗兰茨还是十分看好的,但现在的的黎波里就是一坨,只有几个港口勉强能看,但其收益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卡拉曼利家族依然掌握着两个不能让外人知道的秘密,其中之一更是涉及到英国地中海舰队覆灭的真相。
    弗兰茨觉得让真相和这个古老的家族一起埋葬在地下深处才是最好的选择,否则一旦暴露,可能面临的道德压力将会让奥地利帝国的名誉受到极大损失。
    回到文官考试本身,这一次奥地利帝国对考试的前十名的奖赏可谓是十分夸张,除了贵族身份,金钱等物质奖励以外所授的官职才是重中之重。
    除了第一名的一省之长以外,其他九人也都授予了与市长平级的官职。这在奥地利帝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1848年最危难的时刻让很多人都想到了法国大革命,很多地方官也受到了波及,有人选择跟着造反,有人选择坚守岗位,有人冷眼旁观,还有很多人选择了弃官不做外出避难。
    战后弗兰茨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既往不咎,让他们官复原职。弗兰茨宁可让这些位置空着,他也不想留着这些垃圾继续趴在奥地利帝国的身上吸血。
    其实弗兰茨之所以这么做,发泄个人情绪并不是目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奥地利帝国地方政府权力过大,这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只要有机会,弗兰茨一定会对地方势力下手。
    表面上为了维持地方政府正常运作,只能将大权收归中央,而将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基层。
    这一上一下,原本属于地方大员的权力立刻被削减了大半。不过这不代表地方大员便不再重要,如果真的不重要,弗兰茨也不可能这么着急选官。
    总之这些新晋官员不过是代职,他们只是暂时占着高官、市长之位。如果无法完成每半年一次的考核,又或者是被监察部门认定是庸碌无能之人,他们便会被裁撤、替换。
    摩尔·哈德森被任命为加利西亚的高官,他很喜欢弗兰茨的策略,用城市来代替要塞,这绝对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摩尔·哈德森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而同一时间哈德森家族也为他的赴任做足了准备。
    光是幕僚就请了几十位,这些幕僚很多都混迹官场多年,其父更是亲自上阵帮忙,毕竟这关系着哈德森家族的未来。
    没有人愿意放弃到手的官位,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守卫这来之不易的富贵。
    主观能动性已经拉满,剩下就看运气和才华了。
    俄国方面的动静是越闹越大了,有英国人背刺波兰,俄国在西线的压力顿时小了不少。
    海上的补给突然断绝,让波兰人有些疑惑,他们甚至认为是俄国人出动了海军才导致英国商船无法靠岸。
    另一面前线的波兰人对于俄军策略的突然改变很不适应,俄国人不再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专挑防御薄弱的地区进攻。
    这让波兰人觉得自己人中有内奸,于是乎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边的战友们。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俄军想要通过几场漂亮仗就扭转局势也不太可能。
    弗兰茨给波兰人定下的策略也从不是和俄军硬刚,而是使用拖延战术,声东击西,分散俄军精力,然后伺机而动。
    然而这样的游击策略却也十分惧怕信息暴露,不过相比大规模作战损失还是要小得多的。
    即便连番受挫,波兰人也暂时没将目光投向英国人,毕竟在心底里他们是不愿意相信是英国人出卖了他们。
    俄属波兰前线,俄军接连取得数场胜利,俄军统帅帕斯凯维奇的脸上却没有任何笑容,胜利的场次虽多,但是收获却小得可怜。
    收获的战果甚至抵不上为此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朋友帕斯凯维奇很清楚尼古拉一世的耐心十分有限。
    如果自己得到了情报依然不能取得突破性胜利,那么等待自己的将会是雷霆般的怒涛。
    帕斯凯维奇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他在来之前了解过奥地利帝国是如何对付波兰人的。
    帕斯凯维奇觉得公审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既可以打击敌方士气,同时也能让沙皇看到成绩,还可以警示愚民。
    只不过他有些误解,在帕斯凯维奇的眼中,公审似乎就是公开处刑,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