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偏移(5000字 )
第七百三十七章偏移
事实上,自从被东宫征辟之后,狄怀英一直有一种潜在的隐隐困扰和疑惑。
毕竟他的祖上天水狄氏并不算什么高门大族;直到隋末天下大乱才得以迁居太原,繁衍生息为太原狄氏的别支。虽然祖父狄孝绪层短暂当任过贞观朝的尚书左丞,但最后以五爵中最末的临颍男至仕。
乃父狄知逊只是家中排行第五的儿子,因此没有享受过多少家门荫蔽。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在明经及第后,被授以东宫内直郎;进而充任郑州司兵参军,兼郑王府兵曹参军,基本都是挂名优养的闲职。
后来又历任梁州(治今陕西汉中)都督府录事参军、越州剡县(浙江嵊县)令、华州郑县(陕西华县)令、夔州(治今重庆奉节东北)都督府长史等职。一直到任上去世,都是当任属官、佐职之类。
因此,虽然能确保家庭饱暖无虞,但也与富贵前程无缘;但一直追随父亲宦游各地的狄怀英,也得以见识到小半个天下的风土人物;山川地理;也由此接触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公文案牍、典章制度。
这段经历对于他影响很大。因此,在少年时就养成酷爱读书的天性,而且门类颇杂来者不拒。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历代医书典籍、判例律条;大大拓展了眼界。但最终他还是追随乃父以明经科入仕。
在初唐的科举六科之中,以进士科、秀才科最贵,其次才是明经、明算、明书、明律各科;因此他在仕途上的起步,也是汴州(今河南开封)判佐,一个无关轻重的末品属官,甚至没资格独自断案。
尽管如此,年轻的狄怀英还是想要奋发作为,结果却得罪了当地的积年胥吏;而在公文上做了手脚,出首诬告他轻疏枉法;被下狱吃了一些苦头,也让年青生涩的他看清人情险恶,迅速的成熟起来。
好在他的牢狱之灾没有持续多久,就遇到了命中的贵人,前来理狱的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这位阎立本也不是什么等闲人物,祖上出身代北汉化的鲜卑后裔,后来定居于云阳,成为诗书传家的望族。
因此,其外祖乃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其母是清都公主,其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待到唐高祖武德年间,阎立本已经是秦王(李世民)府库直。待到太宗在位时,充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
曾为太宗绘制过昭陵六骏,以及会见吐蕃使者的传世名画《步辇图》;修建了终南山的翠微宫,为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专门设计建造了大雁塔,既是营造和丹青的一代大家,也是辅佐两朝的名臣。
因此到了高宗的永徽年间,阎立本更被被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直到去岁十一月,才在中书令的位置上因病去世;也留下来了诸如《秦府十八学士图》《魏征进谏图》《北齐校书画卷》《异国斗宝图》《职贡图》《西域图》《明凌列像图》《外国图》《永徽朝臣图》《历代帝王图卷》《萧翼赚兰亭图卷》等等。
尤其是《萧翼赚兰亭图》在当世最富知名,乃是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唐太宗派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辩才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的故事。
而对于狄怀英来说,这位享誉天下的丹青宰相,则是他的知遇恩主和潜在的变相靠山;正因为有这么一番狱中选材的渊源,才确保了生性耿直持正的他,在仕途初期没有折戟沉沙,受制于阴私苟且。
但也因此在并州(今山西太原)都督府法曹参军职位上,一坐就是十余年。因他为人宽厚、为官尽责,在地方颇具名声;但也不免让其他同僚和上官隐有微词;尤其在昔日恩主中书令阎立本去世后。
虽然,这位丹青宰相在临终之前,再度举荐了他这位贤才。但是在朝堂中却是迟迟没有回应;反而是让他身边的处境,变得有些微妙和险恶起来。因此当来自东宫的征辟使者抵达时,他也无从拒绝。
但他原本期待值并不高,本以为这是那位已故阎中书的遗泽和保护手段;却没有想到居然是当朝监国的太子,亲自接见并且考校了他之后,就毫不犹豫的委以重任。天见可怜,他并非什么显赫家门。
尤其是相比环绕在太子周围的李敬业、李孝逸之类的勋族、宗室;就更是平平无奇了。因此以区区一介参军之身,能受到当朝太子的征辟,出任清贵且要害的东宫詹事府右丞,这就不免惹人瞩目了。
因此,狄怀英不免又一次被人给孤立和隐隐针对了。因此,他如果因此退让乃至请辞的话,那也于事无补;非但不会换来尊重和同情,反而是损害了已故的恩主,那位丹青宰相善于识人的一世青名。
如今他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己最熟稔和擅长的断案手段,在太子面前竭尽所能的证明一二。事实上,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提审丘神绩了。前两次足以证明,这位折冲都尉显然心志坚毅、口风极严。
因此,东宫之中不是没有人暗示过他,其实可以不用顾忌对方国公之孙的背景,而在私底下采取相应的刑审手段。因为,潭国公丘和乃是以交趾(今河内)先附梁王萧铣,后来归唐的隋朝旧臣背景。
丘和膝下十五子,以丘行恭最为出名。隋末乱世,丘行恭和兄长丘师在岐州(今陕西凤翔)、雍州一带聚兵起义,聚集兵众一万人,居守郿城(今陕西郿县)以自保。待高祖李渊入关后就率部归附。
又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攻取长安,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官拜秦王府左一府骠骑将军。在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参与诛杀李建成旧部有功升左卫将军。
在贞观十四年(640年),随同潞国公侯君集消灭高昌国,迁右武侯将军、天水郡公。唐高宗即位后,迁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以八十岁卒,追赠荆州刺史,谥号襄,赐给明器陪葬于昭陵。
但丘行恭生性严酷,令同僚极为忌惮,也多因手段残酷而遭弹劾免职;只是为太宗所抬爱,屡屡得以复出。因此,在他身后很快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追算;虽然死人没法可想,但后代不免收到牵连。
因此,丘行恭所出的数子皆不成器;身前更因为彼此生母的葬地矛盾,与兄长郿城县公丘师关系恶劣,老死不相往来。最后只有一个丘神绩,侥幸承蒙叔父少府监丘行掩的余荫,得授折冲都尉一职。
故而,就算是一个区区的丘神绩,不小心暴毙在囹圄中;也是没有多少人为之张目的。毕竟,丘神绩所属的昭应府,也是京畿腹要之地的数十军府之一;大唐开国设立军府数百,大半数都位于关中。
太子监国的职分之一,也包括巡视这些关内军府;早年更以东宫的私藏,赈济过那些受灾府兵之家,并上书宽免因意外延期上番的府兵。因此在关内、京畿的军府中,太子李弘也是颇有仁名和赞誉。
更拥有处分这些军府校尉、别将和都尉的监国权宜。然而,作为狄怀英却并非这么想的;倘若只靠一味刑求之下而无所不得,那还要朝廷的法度和规矩做什么?那又何须他司掌刑名多年的经验得失?
因此,在暗中旁观了第一轮审讯之后;他就力排众议撤除了,那些纯粹用来折辱人的枷锁器具;又变相的提高了囚室中的待遇;让对方保持了一个基本体面;而在第二次出面审讯时,他也不问案情。
反而是当堂与解除拘束的丘神绩,聊起了关于乃祖、乃父的诸多光荣事迹,以及日常军府营中的一些庶务琐事;就像是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一般,一直与之在无关案情的事由上,攀谈到了天黑送回。
因此当第三次审讯时,被押送上来的丘神绩,已然是对他熟稔和自若了许多,而舒展着解除拘束的身体道:“狄官人,狄右丞,您此番又想知晓什么?只要不是逼某认那啥劳子罪名,其他都好说。”
“这个自然。”狄怀英不动声色道,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他自然不是毫无作为的,甚至派人前往长安城的丘氏故宅,乃至是附近的城坊街市寻访探问了一番:“我听说,早年都尉曾在市井交游。”
“不错,这又不是什么不可告人之处。”形容挺拔身姿硕长,眼角高挑有些凌厉意味的丘神绩,闻言一愣却又漫不经心道:“当年家中与大父那房争祀的厉害,某既不得待见,干脆躲得清净出来。”
“都尉,也是因此结识了,当下军府中的这些部旧么?”狄怀英又顺势自顾道:“我正好打听到,都尉当年在市井中时,颇有仗义好爽之名,更数度在京兆府中录名,留下来了‘丘鹄儿’的名声。”
“因为,我那些兄弟都是针大心胸或是势利眼儿;而同为勋旧家门的那些子弟,也嫌弃我家门破落,从不捎上我这个没出息的。”丘神绩却是闻言冷笑了起来:“反是那些市井卑下之人更真性情。”
“但我也知道,都尉私下里是个至孝之人。”狄怀英不紧不慢的道:“先慈出身酒庐,却为尊父抬爱;私宠多年,却临终以不能入家庙为憾;都尉稍加晓事之后,也因此与诸位兄弟多有隔阂嫌隙。”
“看来,狄官人也是个有心之辈,都快将某得底子给摸光了。”丘神绩却是慢慢的脸色阴沉下来;“既然如此,又多说何益;是拿某得过往寻开心么?那还不若直接给我上刑好了,你也好去交差。”
“不不,这才几日的功夫,我怎么可能摸清丘都尉的底子么。”狄怀英却是形容不动的轻声道:“只是借助了府上的一些渊源和干系而已;丘都尉固然不怕牵连家门,但是他们可是深以为憾的啊!”
“狄官人,你想要说什么?”丘神绩当即眼角抽搐了几下,又故作无谓道:“若是,你想要拿家门要挟,或是当年市井中的干系,来逼某认罪,那就想得差了。某不过是擅自出营,何当攀咬不休?”
“我只是为都尉略微不值,轻信他人允诺而已。”然而,狄怀英却是自顾自的轻声道:“也许彼辈许过伱,可以在事后籍故脱身;比如千秋万寿的节庆,还是天下改元之后的大赦,还能追封诰命?”
“这样,令慈就可以抬入宗庙,陪祀历代先祖和尊上;而都尉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许就是在日后万一需要时,听一声招呼有所响应而已?就算因此事泄入罪,也不过是暂时失去功名,日后再起?”
“……”听到这里,丘神绩反而紧抿嘴唇一言不发,只是冷冷的看着狄怀英;就像是看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对手和敌人。只是他额角上浑然不觉暴突出来的青筋,多少暴露了他,此刻并不平静的心态。
“但是,我现在又一个问题,想要请教都尉。”狄怀英在他凶狠异常的眼光下,浑若未觉的继续道:“都尉是凭什么确信,对方一定会遵守允诺,而不是在都尉失去用处后,断然的弃之如敝屣呢?”
“我明白了,相比会有一件信物,一件凭据,掌握在都尉手中;让你事后可以拿出来,质证幕后的指使者一二。最不济,也能令其投鼠忌器,而不便轻易的放手。既然如此问题也来了,此物何在?”
“都尉长期军职在身,又久居营中。因此,这种东西不可能随身携带,更不可能暴露在人多口杂的营房中?且让我猜猜。”狄怀英又举起三个指头:“因为诸兄弟之故,都尉早宅邸之中也不常在。”
“倘若市井之中,又要担心有人见利忘义?想必是家生多年的亲近老仆,暗中代为持有了?而且这位老仆,应该与令慈有着深厚渊源,又没有家什的牵挂和拖累;平日里视你宛如子侄一般的亲切……”
“够了!”这一刻,丘神绩却是紧咬着牙根,突然整个人就像是冷却下来一般,面无表情的道:“某唯求一死,无需再牵扯他人了。”
“但本官却并非这么想的。”然而,狄怀英却用一种隐隐怜悯的眼神看着他道:“都尉或有振兴家门、封妻萌子的报效之志;只可惜所托非人而已。都尉难道还不明白,无论怎做你都难逃其责了。”
“如今,唯一可以令你脱身事外的机会,也就是籍此戴罪效赎,祈求东宫殿下的宽恕和恩悯。至少,相比你背后那些无谓的暗中指使者,贵为大唐储君的大义名分,还不足以周全和庇护一二么?”
这一刻,丘神绩死人一般沉寂、灰败的面孔上,也不由为之动容,而慢慢变得狰狞扭曲起来,显然是陷入了激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之中……随着一声怒吼,离开这处厅堂的狄怀英,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至少,这些真真假假的推演和调查,让他给因势利导、察言观色治下,间接蒙对了大部分;这样也就不负太子交付的使命了。而在作为临时审讯厅的侧间里;静静聆听的一人一猫,也深有感触对视着。
“看来,这一次是殿下输了,无需用刑就打动对方。”站在一旁桌面上的江畋笑道:“狄某人不愧是狄某人,已有后世几分的胸怀气度和缜密周全了。只是他许下那些干系,不知道殿下觉得如何?”
“狸生无需取笑孤了,您不是说过,日后得以大用的酷吏之流,都不过是母后手中的快刀。”太子李弘轻轻叹道:“既然孤已决意要悖逆那个将来,那孤又怎会畏惧一把快刀,而不敢握在手中呢?”
“倒是这位狄怀英,一点都看不出来,他会成为日后那位,冒着母后猜忌不断,又不得已用之,还能够在诸多酷吏、奸佞的构陷之下,周全自身,死后更让母后痛惜不已的两朝鼎柱,济世名臣啊!”
“至少,殿下只要记住一点。”江畋轻声道:“在日后的朝野满堂万马齐喑之下,也唯有他一人敢于面刺直谏当还国李氏。以至于,史书专门记载:致庐陵复位,唐祚中兴,诤由狄公,一人以蔽。”
当然了,在初唐年间,但凡名字里带点“仁”字的,都绝非等闲之辈。比如御史大夫张仁愿,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安东大都护薛仁贵、国老宰相狄仁杰等。动辄都是灭国一方,或是朝堂栋梁的存在。
只可惜,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身居高位,或是干脆已经至仕告老;唯有这位“沧海遗珠”的狄怀英,算是恰逢其会被李弘给捡漏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