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用世界级数学难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
作者:少一尾的九尾猫   大国院士最新章节     
    向德利涅教授请了一周的假期后,徐川潜在宿舍中整理着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

    这次整理,就不是粗略的过一遍了。

    而是详细的去学习这些稿件中的知识,将其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一名菲尔兹奖临终前的遗留,尽管只是一部分,也足够一个普通的数学家研究数年甚至是半生了。

    对于徐川而言,这些遗留的稿纸中的计算并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有数学基础,很多人都能计算推衍出来。

    但这些公式与笔迹中遗留的思想和数学方法与路线,却弥足珍贵。

    这些东西,哪怕还未成型,仅仅只是一些思路,也是很多数学家终一生都不见得能做出来的成果。

    毕竟在所有的自然科学中,若要说依赖天赋的程度,数学无疑是站在金字塔尖的独一档。

    哪怕是物理和化学,在依赖天赋的程度上都略逊色于数学。

    可以说没有什么其他学科比数学更吃天赋了。

    这是一门需要强大逻辑思维才能‘真正’学好的科目。

    数学问题往往需要你发挥一定的创造力,从而解决陌生的问题。

    如果老师的水平不够,而你又没能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很有可能白努力,越学越崩溃。

    不止要有正向思维还要有逆向思维,在每个知识类别都有很多的公式,而这些公式之间却还有着巧妙的联系;记忆、计算、论证、空间、灵活、转变、各种你能在其他科目上找到的技巧几乎全部都会在数学上体现。

    很多网友说,被数学支配的恐惧与年龄无关,从小时候自己学习怕,长大后辅导孩子依旧还怕。

    也有网友说,人被逼急了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数学题除外。

    尽管这只是一些玩笑话,但数学确实是一门没有天赋、无法学好的学科。

    或许你能在大学之前,依靠各种题海战术,名师的讲解拿到高考的满分,但进入大学或者更深入的学习后,你很快就会跟不上节奏。

    哪怕花费再多的时间,尽最大努力,也不一定能理解某些数学主题的含义,也无法学习应用那些比高中更复杂的定理和公式。

    比如勾股定理,这是进入初中就会学习的东西。

    勾三股四弦五。

    这是很多人的回忆。

    然而很多人也就记住了这一句,这是最常见的勾股数。

    但是后面呢?

    (5,12,13)(7,24,25)(9,40,41,)......2n+1,2n^2+2n,2n^2+2n+1.......

    这些是最最最基础的数学,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

    恐怕十分之一的人都没有,更别提与勾股数相关联的其他数学公式定理与数据了。

    如果在数学上没有天赋,学习起数学来,恐怕会相当痛苦。

    那种一堂课掉了一支笔,捡起来后,数学就再也没跟上过节奏的,也不是什么离奇的事情。

    .......

    宿舍中,徐川一边整理着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同时也在整理着自己近半年来所学习的一些知识。

    “代数几何的一个基本结果是:任意一个代数簇可以分解为不可约代数簇的并。这一分解称为不可缩的,如果任意一个不可约代数簇都不包含在其他代数簇中。”

    “而在在构造性代数几何中,上述定理可以通过 Ritt-吴特征列方法构造性实现,设S为有理系数 n个变量的多项式集合,我们用 Zero(S)表示 S中多项式在复数域上的公共零点的集合,即代数簇。”

    “.......”

    “如果通过变量重新命名后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A?(u?,···, uq, y?)=I?y??d?+y?的低次项;

    A?(u?,···, uq, y?, y2)= I?y??d?+y?的低次项;

    ······

    “Ap(u?,···, Uq, y?,···, yp)= Ip?Yp+Yp的低次项。”

    “......设 AS ={A1···, Ap}、J为 Ai的初式的乘积.对于以上概念,定义SAT(AS)={P|存在正整数 n使得 J nP∈(AS)}........”

    稿纸上,徐川用圆珠笔将脑海中的一些知识点重新写了一遍。

    今年上半年,他跟随着的德利涅和威腾两位导师,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

    特别是在数学领域中的群构、微分方程、代数、代数几何这几块,可以说极大的充实了自己。

    而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上,有着一部分微分代数簇相关的知识点,他现在正在整理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

    众所周知,代数簇是代数几何里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而在代数几何学上,代数簇是多项式集合的公共零点解的集合。历史上,代数基本定理建立了代数和几何之间的一个联系,它表明在复数域上的单变量的多项式由它的根的集合决定,而根集合是内在的几何对象。

    20世纪以来,复数域上代数几何中的超越方法也有重大的进展。

    例如,德·拉姆的解析上同调理论,霍奇的调和积分理论的应用,小平邦彦和斯潘塞的变形理论等等。

    这使得代数几何的研究可以应用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拓扑学等理论。

    而这其中,代数几何的核心代数簇也被随之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如今的代数簇已经以平行推广到代数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领域。

    但在代数簇中,依旧有着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其中最关键的两个分别是‘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和‘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

    尽管Ritt等数学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证明:任意一个差分代数簇可以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的并。

    但是这一结果的构造性算法一直未能给出。

    简单的来说,就是数学家们已经知道了结果是对的,却找不到一条可以对这个结果进行验算的路。

    这样说虽然有些粗糙,但却是相当合适。

    而在米尔扎哈尼教授的稿纸上,徐川看到了这位女菲尔兹奖得主朝这方面努力的一些心得。

    应该是受到了此前他在普林斯顿交流会上的影响,米尔扎哈尼教授在尝试给定两个不可约微分升列 AS1, AS2,判定 SAT(AS1)是否包含 SAT(AS2)。

    这是‘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的核心问题。

    熟悉了整个稿纸,并且跟随德利涅教授在这方面深入学习过的他,很容易的就理解了米尔扎哈尼教授的想法。

    在这个核心问题中,米尔扎哈尼教授提出了一个不算全新却也新颖的想法。

    她试图通过构建一个代数群、子群和环面,来进一步做推进。

    而建立这些东西所使用的灵感和方法,就来源于他之前在普林斯顿的交流会以及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上。

    ......

    “很巧妙的方法,或许真的能将代数簇推广到代数微分方程上面去,可能过程会稍微曲折了一点......”

    盯着稿纸上的笔迹,徐川眼眸中流露出一丝兴趣,从桌上扯过一张打印纸,手中的圆珠笔在上面记录了起来。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从广义上来讲,其实已经被Ritt-吴分解定理包含在内了。”

    “但是Ritt-吴分解定理在有限步内构造不可约升列ASk,并构建了诸多的分解,而在这些分解中,有些分支是多余的.要想去掉这些多余分支,就需要计算 SAT(AS)的生成基了。”

    “......因为归根到底,它最终可降解为Ritt问题。即:A是含有 n个变量的不可约微分多项式,判定(0,···, 0)是否属于 Zero(SAT(A))。”

    “......”

    手中的圆珠笔,一字一句的将心中的想法铺设在打印纸上。

    这是开始解决问题前的基本工作,很多数学教授或者科研人员都有这样的习惯,并不是徐川的独有习惯。

    将问题和自己的思路、想法清晰的用笔纸记录下来,然后详细的过一遍,整理一边。

    这就像是写小说之前写大纲一样。

    它能保证你在完结手中的书籍前,核心剧情都是一直围绕主线来进行的;而不至于离谱到原本是都市文娱文,写着写着就修仙去了。

    搞数学比写小说稍稍好一点,数学不怕脑洞,怕的是你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想法。

    在数学问题上,偶尔一现的灵感和各种奇思妙想相当重要,一个灵感或者一个想法,有时候就可能解决一个世界难题。

    当然,因为错误的想法,而将自己的研究陷入死路的也不少。

    放到网文圈,这大抵就是写了一辈子小说,扑了一辈子还是个签约都难的小菜鸟,或者说写了无数本,百万字之前必定蹦书那种。

    .....

    将脑海中的思路整理出来后,徐川就暂时先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

    代数簇相关的东西,仅仅是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上的一部分知识而已。他现在要做的是将这几十张稿纸全都整理出来,而不是一头扎进新的问题研究中。

    尽管这个问题挠的他心头有些痒痒,恨不得现在就开始研究,但做事还是得有始有终。

    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徐川妥善的将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全都整理了出来。

    三四十页稿纸,看起来很多,真正的整理完成后,用不到五页纸就记录完整了。

    原稿纸上真正精髓的想法和知识点其实并不多,多的是一些米尔扎哈尼教授随笔的计算数据,有用的主体基本都来源于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上使用的方法。

    当然,米尔扎哈尼教授的学识肯定不止这点,但两人的交集就这点。

    米尔扎哈尼教授能将这些东西遗留给他,徐川心里很感激。

    因为这些稿纸,她完全可以留给自己的学生或者后人。

    依照这些东西,如果继承者有一定能力的话,是有很大的概率是能继续在这上面做出些成绩出来的。

    但米尔扎哈尼教授并没有私心,反而将这些东西送给了他这个仅仅见过一两面的‘陌生人’。

    这大抵就是学术界的光辉吧。

    .......

    将有用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徐川小心的将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原稿纸收纳起来,放进专门存放重要资料的书柜中。

    这些东西,用再尊重的态度去对待都不为过,而且将来回国的时候,他必定会带回去。

    处理完这些,徐川重新坐回了桌前。

    像德利涅教授请的假还有两天的时间,与其提前回去,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对‘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做一下尝试。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但是 Ritt-吴分解定理已经将相应的微分代数簇分解为不可约微分代数簇,剩下的,就是进一步得到不可缩分解了。

    如果在没有得到米尔扎哈尼教授的遗留前,他大抵是不会有朝这方面研究的想法的。

    原本他的目标是朗兰兹纲领中的自守形式与自守L函数,但现在,原先的目标稍稍放一下也没有关系。

    而且‘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领域是他今年上半年和德利涅教授学习的数学领域之一。

    就用这个问题,来检验一下他的学习成果好了。

    想着,徐川嘴角扬起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用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来当做学习成果的检测题,这种话说出去大概率会被其他人当做狂妄自大。

    但他有这样的自信。

    这不是这辈子学习数学带来的,而是上辈子一路攀登高峰养成的。

    ......

    从桌上取过一叠稿纸,徐川将之前整理出来的思路又看了一遍,而后沉吟了一下,转动了手中的圆珠笔。

    “引入:设k是一个域,假设k是代数闭的,设G是k上的连通约化代数群,设у是G的Borel子群的簇,设B∈у,设T是B的极大环面,设N是G中T的正规化子,设W = N/T是Weyl群......”

    “对于任何˙ B,其中W∈N代表W.......”

    “设C∈ W,设d(l(W);w∈  ={ w∈C;l(w)= dC}.....”

    “......存在唯一的γ∈ G,使得γ∩ Gw?之类的

    每当γJ∈ G,γJ∩ Gw?,有γ?γ J。且,γ只取决于c......”

    .......

    PS:不知道怎么回事,之前没被审核过,最近连着又被审核了一次,晚上修改检查了好久才重发出来,今天晚上还有一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