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侯见
作者:琼楼健步   元初小道士纵横天下最新章节     
    ”久仰久仰。“周密连忙还礼。

    琴堂又对他行了一礼。”这位施主可是草窗先生?久闻先生大名,真是幸会。“

    随后宾主落座。施茶僧又奉上香茗。周密问道:”不知妙高主持何在?“

    琴堂做了个请的手势。”不忙,不忙。吃茶。“

    周密等人只好捧起茶盏开始品尝。茶碗中汤色嫩绿莹亮,味道清香鲜淳,自是好茶。周密不由赞道:”果然是径山雨茗,名不虚传。“

    琴堂边嗅茶香边说:”施主好眼力。此乃今年里坞新茶。今年天气暖和,茶树抽芽较早。若是往年施主此时到访,便吃不上新茶了。

    径山雨茗出自径山四壁坞,里坞及凌霄峰。其中又以凌霄峰所产谷雨茗品质最佳。然凌霄峰山高偏寒,故而茶树最晚出芽。若施主再晚来数天,当可品尝这谷雨茗中的极品了。凌霄峰茶树叶小芽小,却也最嫩。谷雨前嫩采早摘,仅取初晨一芽一叶,采得一斤需十万芽叶。“

    道一不由啊了一声,心想那一个人在高山上干一天能采到几两?

    只听琴堂继续道:“采芽下树仅是第一步,运回寺来先需堆在竹席之上,竟日阴干露水,然后用小锅杀青,在堆回竹席,一边用蒲扇扇凉,一边轻手揉解,再经三次文火烘干,然后......\\\"

    琴堂如数家珍般将径山茶的制法一一道来。

    周密不由问道:”此烘茶之法可是径山不传之秘?“

    琴堂微笑着摇了摇头:”此法径山周围人人皆知,然出了径山,再无好山好水好阳好雨,又怎能出得好茶?草窗先生可知,有东瀛僧人曾来径山学茶十余年,学得种茶,制茶,碾茶,点茶,分茶之法,又学习茶宴礼仪,东归时不但带了茶树种子,连全套制茶工具以及各式茶具也带了走。然而东瀛究竟能否种出好茶,还是须看造化。当年东瀛僧到径山时,贫僧还是个小沙弥......”

    接着,琴堂便开始从头叙述东瀛高僧初入径山时学汉文,学喝茶,学摘茶等种种情形。道一开始听着觉得有趣,但琴堂口若悬河般讲了小半个时辰还停不下来,心里开始不耐烦起来。

    谢翱在一旁终于忍不住了,有点大声地说:“妙高那老和尚到底在什么地方!”

    ”不忙不忙。“琴堂还是优雅地一摆手,”施主请吃茶......贫僧每日吃茶少则四五十碗,多过百余碗。吾师曾说,茶禅不可分,何谓和尚家风,饭后三碗茶也。施主可知,这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施主在寺中多喝一口茶便多一分功德,但若要真正体会茶禅一味,品茗时当有十无清净心。何谓十无?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这无垢第一,乃是说......”

    于是,琴堂又开始传授品茶修禅之法,又是一说小半个时辰,边说边一碗又一碗茶往肚子里灌。最后连周密也忍不住了,说道:“请容我等下回再聆听大师教诲。此番我等实在来拜见妙高主持,有要事相商。不知何时能见到他?”

    琴堂道:“不忙不忙。久闻草窗先生乃杭府分茶名家。贫僧仰慕已久,不知今日可否赐教一二?”

    不等周密答话,琴堂把手一挥,数名茶僧立即鱼贯而入,手里分别拿着茶盏,茶匙,茶筅,茶碾及汤瓶等茶具,还有一只红泥小火炉。

    道一见状,明白这是又要开始一场斗茶分茶的把戏。周密还算神情自若,谢翱却有点按捺不住,周密连连对他使眼色。

    茶僧将茶具放到桌上,道一一看,果然所用茶盏还是乌金银边兔毫盏。琴堂从一个托盘中挑了一个茶饼,命茶僧开始碾茶。茶僧用开水过了一遍茶饼,又刮去上面的膏油,然后用布包着压碎,再将碎块放入茶碾中慢慢碾来。道一当然知道他们一点不急。

    好不容易碾好后,琴堂才命架上汤瓶开始重新烧水。又等到汤瓶一沸后,琴堂开始在茶盏中准备茶膏。二沸后,琴堂取下汤瓶开始点茶。他用的不是茶筅,而是茶匙。待一片白色汤面泛起,他又用茶匙在汤面上飞速划动,转眼间,随着汤面渐渐退去,茶盏中现出一个白色的鱼形,稍纵即逝。

    琴堂微笑着向周密示意。周密也如法炮制,在汤面上画出一只卧牛,图案比琴堂所画更复杂且在汤面上持续更长。

    “草窗先生果然名不虚传。”琴堂脸上有点尴尬,但他并未就此罢手,又试了一次,只是这回他不在汤面上画图了,只是用茶筅打拂出厚厚一层汤面。

    轮到周密,他也打出这么个汤面,然而却比琴堂的先露出一圈水痕。琴堂脸上微笑,朝谢翱和道一看了看。

    谢翱于是上场和琴堂斗了一回茶,琴堂又赢了。然后道一硬着头皮也上了阵,更是大败。琴堂脸上得意,连说承让,说自己只是更加熟悉径山茶性罢了,然后又催着客人喝茶。

    一碗接一碗的茶下肚后,奇怪的是,不但琴堂不提妙高主持在何处,连周密和谢翱也不提了。道一不禁纳闷,是不是他们斗茶输了,就不好意思再提见主持的事了?

    终于,琴堂开口道:“此茶乃径山得天时,尽人力所得。几位施主也已尽人力,不如彼此各退一步,必然海阔天空。”

    道一这下算明白了,琴堂真是不打算让他们见主持了,或许就是主持根本不想见他们。

    这时,只听周密回应道:“徽宗所作《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大师所用之茶,美则美矣,然其色略青白,恐怕仍未尽人力。我等也是如此。”

    琴堂愕然,周密是在说径山茶也没达到尽善尽美,不能说尽了力,同样,几位客人也不能说作了最大努力。看来,周密并不打算就此罢休。

    过了片刻,琴堂叹了口气说:”施主所言也是。蒸压之法,奥妙无尽。不同水土天候,所采叶芽须以不同火候蒸压,极易出现偏差。正因如此,径山出十散茶,方出一团茶,却难见有纯白者......尤其谢太后北上之后,贡茶不再下赐敝寺。贫僧也多年未见纯白者了。”

    琴堂说到这里,脸上露出悠然向往的神情。

    道一仔细想了想,忽然说道:“大师是否言过其实?纯白团茶似乎也不难见到啊......在下不久前刚见过。”

    琴堂再次愕然。周密和谢翱也露出不相信的样子。马兮彤在一旁说:“道一,不可乱说呀。“

    道一想了想,转过身,叫来珂儿,在她耳边说了些什么。珂儿点点头。道一脸上大喜。只见珂儿回身拿来所带行囊,从里面取出一个油纸包。道一接过来打开,露出里面一块小小的茶饼。

    琴堂瞧见,脸上忽然变色。道一将茶饼递给他。琴堂看清茶饼表面的压花,眼睛立即睁得溜圆,手也开始发抖。片刻后,他忽然回过神来,挥手唤来一名茶僧,耳语几句后,茶僧迅速离开。

    琴堂一边用手轻抚茶饼,一边脸向道一说:”这位少侠可曾听过圣心这个名字?“

    道一一愣,顿时想起来了。这位琴堂和尚就是他和珂儿在南华寺住宿时,睡隔壁床的那位胖和尚,难怪如此眼熟。

    “大师可是在下在南华寺客房里遇见的那位?“道一脸上惊喜。

    琴堂微笑地点点头,又说:”少侠已经还俗?“

    见道一脸上尴尬,琴堂呵呵一笑:”不说也罢......不知少侠从何处得此茶饼?“

    道一说:”不瞒大师,我月前路过建宁府时,机缘巧合之下从一老者手中得来。“

    琴堂啊了一声:”果然是建溪所产。“说着,他继续仔细端详着这块小小的茶饼,仿佛那是一块稀世美玉一般。

    又过了一会儿,只听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一位身材消瘦的老僧健步进入茶堂,身后跟着另外两个老僧,也是个个精神矍铄。

    周密见到领头的老僧,立即起身拱手:”终于见到主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