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从水下第一个生命的萌芽开始,到石器时代的巨型野兽,再到绿光第一次直立行走,你已经历许多。
在一排排文字不断从画面底部浮现并排成“道路”不断远方延伸时,对应的画面也逐渐在“道路”两旁出现,这段文字两边显示的便是绿光刚刚从陨石中出生,以及细胞阶段几次相对重要的进化,和最终登上陆地进化成如今模样的画面。
从卑微的最初,绿光就展示出了非凡的成长力。从木材到金属,从对抗到合作,大地开始揭示出自己的秘密,海洋让它们为之兴奋,星空指引它们来到陌生海岸。
这一段,是绿光在生物阶段时一路同盟或灭绝其他族群的生物,最终钻木取火,并开始使用工具的画面。
你指引它们用石头和木头建造了很多部落,见证了早期帝国的崛起与衰落,那些关于你的故事和传说便是从这里写起。
部落阶段,如果一切发展顺利的话,毫无疑问对其他部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黄光部落会获胜,但“次元恶魔”跨界而来,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崩盘,而这一系列画面中,竟然留了一副玛蕾菲雅痛扁恶魔的帅照。
从引擎的轰鸣到天空中的花火,新的动力和资源不断产生和发现。简单的嘶吼逐渐变成具有逻辑的语言,绿光们的交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世界曾经大而神秘,但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熟悉,然而,总有问题有待解决,总有信仰需要经受考验,总有民族认同需要形成。
部落阶段正式进化到文明阶段,几幅连续的,造型各异的绿光互相无法理解的画面和巨大的城市中枢交替出现,如果要给这场景取个名字的话,只能是《巴别塔》。
城市中的工厂中,庞大的机器嗡嗡不断运转、而城市外的天空中,开发香料喷泉时的烟尘遮挡住了视线,这正是时代变迁的标志,科学和文化的进步是推动你创造的王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而你面临的挑战是维持星球与绿光、和平与战争之间微妙的平衡。
这里的几幅画面我就不太熟悉了,似乎是绿光之国和其他国家初次见面时的场景,由于他们有“亲切招呼”能力,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好像哪里不对――和钢铁、自然、贸易与信仰的关系都处的不错,这也正是他们没有第一时间卷入四国大战的原因。
绿光在进化过程中放弃了鱼鳍和翅膀,但有关于跨越大洋、翱翔天空的渴望一直存留于心。如今,你将传说变成了现实,通过船舶和飞机的发明,你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又小又亲密的世界,但代价是内部派系变得越来越吵闹不休,你必须引导他们不会在日复一日的争吵中忘记自己要走的路。
唔,这一次的画面比之前多了许多,而且内容上也相当近似完全就是各方三种载具的联展,和其他几个国家相比,绿光这里的几架载具简直潮到不行,但仔细想想的话……一个国家的载具自然是按照最符合该国审美的造型设计的才对,说不定他们其实认为绿光这几艘玩意很丑?
新发现的知识扩宽了绿光的实现,从微小的元素到壮阔的外太空。绿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宇宙的真相,但这些知识的应用也可能会再次引来前所未有的黑暗。
这一部分是单一画面,不过却是个长镜头,内容是“七色光”号护卫舰一路航行,依次通过其他国家首都上空时的场景,而随着它不断飞行,“镜头”也在不断拉伸,最后地面逐渐虚化,整体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地球仪,随着七色光的飞行轨迹,大片的绿色紧随而至,在它绕星球航行一圈之后,原本就绿绿的翠绿草原星球已经完全变成了绿光之国的颜色。
就像许多代以前的祖先那样,绿光正向着未知不断前进,太空先驱者必然会经历的艰难险阻,只是为了再一次使他们的人民繁荣,现在,在你的领导下,他们开始了新的征程,将要在其他的世界留下自己的足迹。
最终,文字组成的“星光大道”走到了尽头,随着最后一排字迹消失在远方,“仰视”了很久的画面视角终于开始缓缓下落。
我原以为要看到翠绿草原星球巨大弯曲的地平线,但映入眼帘的却是宛如一架小小地球仪般,甚至可以说是很不起眼的绿色行星。
唔,想想也是理所当然的,以宇宙为背景的话,哪怕是恒星,只要缩放的比例稍稍大上那么一点,转眼就会变成画面上的一个小小光点,而本身不发光的行星就更别提了。
呼――噗啦!
随着一个宛如鱼儿出水的奇怪音效,“七色光”号护卫舰突破翠绿草原星球的大气层飞了出来。
“绿星,绿星,这里是七色光号,”护卫舰上的通讯员开始和地面塔台联系“我们已顺利进入太空,一切正常,请求下一步指示。”
“嗯哼,这里是绿星,虽然我很想说‘请你自由地飞吧’,但那样的话国王陛下大概会一脚把我从塔楼上踹下去,”地面联络员似乎不太正经的样子,开了句玩笑后开始念稿子“首先,你们需要巡查我们预定要建造空间站的行星轨道,确保那里不存在太空垃圾,并在接下来的兴建过程中为它保护,在空间站修建完毕之后,再前往我们的卫星进行环境勘测,并尝试在上面建造我们的第一座太空殖民地,如果环境过于恶劣,只是观测研究站也是可以的。”
“七色光号收到,即将按计划顺序进行。”护卫舰的通讯员显然比较一板一眼,完全不回应地面联络员的玩笑话。
眼看着七色光号缓缓转身进入预定轨道,地面联络员似乎很无趣地又问了一句“啊,顺便问一下,你估计这一系列工程得持续多久才能完工?”
“俺寻思,怎么也得七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