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全都要
作者:狸猫换银子   穿在1977最新章节     
    第542章 全都要
    时间退回到昨天。
    从卢家湾出来,赵俊辉带着高桥英夫等人住进了南湖公社招待所。
    没办法,南湖公社就这么一家招待所,环境好不好且不提,想选也没得选。
    不过眼下高桥英夫也没心思去管住宿环境。
    刚办好手续,行李交给助理去处理,高桥英夫就去找赵俊辉。
    赵俊辉听到敲门声,走过去开门,见到是他,便露出客套的笑容,“高桥桑有什么事吗?”
    高桥英夫稍息立正站好,微微低头鞠躬,“赵桑,鄙人有点事情想向您请教,不知是否方便?”
    赵俊辉神色不变,笑道,“不知是什么事情?我的工作您也清楚,有些事情我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有的事情,我是不方便回答的。”
    高桥英夫,“明白。我想打听的不是什么秘密,是关于那位陈老师,听说他是一位很优秀的作家?”
    打听陈凡?
    赵俊辉眼里闪过一丝异色,深深看了他两眼,随即说道,“关于陈老师的事情,我只能告诉你关于他公开的信息,而且需要我方相关部门同志的陪同。”
    在很多小说里,把陪同外国人寻亲的国内同志写得跟二鬼子似的,动辄就是“外宾至上”,否则就是不服从大局。
    那种人确实有,尤其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及以后,非常常见。
    可是在这个时间点,那样的人几乎不存在。
    现在陪同寻亲的同志,除了要履行普通任务之外,更要担负起“观察”的职责,而且一般不会只让某一个单位的人跟随,而是有两到三个单位派人一起执行任务。
    比如这次和赵俊辉一起过来的,就有另外两个单位的同志,只不过那两个人一般没事不作声,所有事情都由赵俊辉来安排,可赵俊辉也不能绕开他们与外宾有私下接触。
    还好高桥英夫本来就没有不可见光的事情,自然没有异议。
    于是几分钟后,两人会谈就变成了“全体会议。”
    干脆边吃边聊。
    在南湖公社的安排下,将位于招待所巷子口的国营饭店腾空,专门用于招待他们。
    大厨朱浩看见今天来了几个小本子,很想往锅里吐口水。
    可是听朱公安说还有几个省里单位来的干部,而且他们也只是听命行事,便满心纠结地坚守厨师道德,给他们做了一桌干净的饭菜。
    在赵俊辉的邀请下,朱公安也没客气,跟着一起上桌。
    这些人在南湖公社期间,他就要一直陪着,吃点饭不过分吧?!何况还是小本子结账!唉,对,探亲期间的费用都是要收钱的,而且包括陪同人员的费用,都要用外汇结算。
    这年头为了赚点外汇,也是煞费苦心。
    朱公安坐下来,首先指着一盘回锅肉说道,“你们不是要聊陈老师吗,那要尝尝这道菜。”
    赵俊辉看了看,“这是川菜里的回锅肉吧,跟陈老师有什么关系不成?”
    朱公安笑道,“虽然这是道川菜名菜,但是在以前,我们公社却没有这道菜,也没有别的川菜,是陈老师来了以后,教会了这里的朱师傅,从此以后,回锅肉就成了这家饭馆的招牌菜,谁来都会点。”
    赵俊辉不禁感觉有点神奇,陈主任竟然还会做菜?随即便给高桥英夫转述了一遍。
    高桥英夫一听也来了兴趣,在小本,文人下厨也是雅事。
    吃货村上春树就说过,“文人中我是最会下厨的,厨子中我是最会写文章的。”并在文章中不厌其烦地描写做菜的过程。
    当然现在村上春树还没有成名,但是习俗却一致。
    高桥英夫没想到陈先生也会下厨,既然是陈先生教的,那他肯定要尝一尝。
    这张桌子上他是主客、年纪也最大,客套了两下后,便动了第一筷子,夹了一块回锅肉到嘴里,随即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好吃、好吃!”
    其他人也跟着开动。
    大家心里都有事,便没有人喝酒,各自匆匆填饱肚子,便开始聊正题。
    赵俊辉作为主讲人,从陈凡发明“云湖急救法”开始说起,扎根农村医疗事业、写作成知名作家、在生产队开兽医培训班,培养了几十个人成才,其中23人考上重点大学,十几个合格兽医,还有村里小学的老师……
    朱公安在一旁听着,嘴角默默含笑,明知道他讲得有很多漏洞,可他就是不说。
    那点事情算什么?帮助卢家湾搞养殖业、发展副业,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拉着卢家湾起飞,这才叫厉害!相比之下,那点“个人利益”……好像也蛮厉害的?!高桥英夫一直在认真聆听,等到赵俊辉讲完,他沉吟几秒,问道,“不知道这里能不能找到陈先生的著作?”
    赵俊辉听了没作声,反而将目光投向朱公安。
    朱公安呵呵轻笑两声,说道,“陈老师可是我们南湖公社的骄傲,他发表文章的《江南文艺》杂志,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买,我们单位也有,你想看的话,我可以去借过来,但是不能弄污损,那个我们还要保存的,弄坏了不好再找。”
    高桥英夫听着他的话,当即点头保证,“请放心,我自己就是出版人,非常爱惜图书,一定不会弄污损。”
    朱公安听了翻译的话,轻轻点了点头,随即又有些好奇,“你看得懂吗?”
    这次翻译没有翻过去,而是直接挺起胸膛,脸上满是自豪,“我看得懂!”
    于是这天下午,高桥英夫都没有出门,关在房间里听翻译给他读文章。
    包括长篇连载小说《在希望的田野上》、《芦苇荡》,中篇小说《江上人家》、《疍家渔船》、《搏风击浪》等。
    长篇小说当然没听完,不过即便只听了一段,也能看出一篇文章的水平。
    翻译读书的时候有点小尴尬,因为除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搏风击浪》,其他小说都或多或少夹杂了一部分抗战情节。
    小本形象自然是负面的,又是听受害人骂,感觉就像在骂自己,他能不尴尬么。
    高桥英夫倒是从头到尾都面色淡然。
    在80年代以前,准确的说,主要是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战一直是小本的社会主流思潮,别说中国作者写的小说,即便是他们本国作者,也没少写类似的情节,主打一个突出自我批评。
    这是有原因的。
    一个是由于战后小本社会普遍陷入困苦的境地,使得大部分人都对战争产生厌恶情绪,另一个,当年小本子禁止发表反战言论和反战作品,以至于战争结束后,许多文人宛如水库开闸,拼命倾泻自己的思想,使得各种各样的反战文学应运而生。
    有不少学者还认为,小本的当代文学是从反战文学开始的。
    但是很可惜,由于战前的错误教育和舆论引导、战后老美的袒护,原来的毒瘤被完整保留下来,这些人也不甘挨骂,始终坚持打口水仗。
    等到80年代,小本经济一飞冲天,这种反战思潮迅速被自傲等情绪取代,反而对手情绪高涨,直至80年代末,一本《小本可以说no》出版,由此彻底左右颠倒,再加上老美在背后的推动,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现在嘛,反战文学还是很有市场的。
    高桥英夫身为包含有造纸、印刷、出版、发行业务的公司老板,心里还觉得陈凡写的过于保守,若是能再严厉一点,效果应该会更好。
    当然,这个效果指的是在小本。
    没错,他想把陈凡的作品翻译成日文,在小本出版发行。
    这个念头在他离开卢家湾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侄媳妇说陈凡是个作家,还救过侄孙,那可是自己家族唯一的继承人,这份人情可欠大了。而他能想到报答的办法,就是把陈凡的作品搬过去,无论市场好坏,都会足额支付报酬。
    其实就是送钱。
    不过现在听了他的作品,似乎这笔生意还有赚头?!
    随后在跟赵俊辉确认,目前国内不禁止书籍出国之后,便要求来拜访陈凡。
    ……
    等赵俊辉等人走到门口,简单的寒暄过后,陈凡将一行人领进客厅,到沙发上落坐。
    这时杨梅几人也早已跟着车跑了回来。
    她们简单地清洗过后,换了身干净衣服,便进来泡茶招待,随后又赶紧去准备午饭。
    高桥英夫看着这间宽敞明亮的房子,眼中异彩连连,“陈先生,冒昧请教一下,这间屋子是哪位大师所设计?”
    陈凡坐在主位上,笑着打了个哈哈,“不是什么大师,就是我自己胡乱设计的,让您见笑了。”
    来着都是客,虽然他不喜欢小本子,可人家礼节十足上面,还送了一个礼包,他当然也要热情接待。
    确实是个礼包,四四方方的盒子用彩纸包裹,再用一根彩带捆扎,反正花里胡哨,也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千万别是不值钱的货,否则别怪他小心眼!而高桥英夫听到陈凡的话,眼珠子都快掉出来,满脸惊叹地说道,“原来是陈先生亲自设计,难怪有如此风采。”
    他抬起头左右看了看,“这座房子宽敞大气、明亮通透,处处透着名师风范,尤其是家里的摆设,只是一套沙发,一套茶台,便带着三分禅意,而将两者空间隔开的博古架和墙角的两条矮柜,又将禅意带回人间,可谓是大家之作。”
    话音刚落,他便看见几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看着自己和陈先生,不禁有些纳闷,“发生什么事了吗?”
    难道自己的夸奖被他们认为是吹捧?可是这个屋子的设计他真的很喜欢啊,都想等回小本以后照着抄一个。
    然后就看见赵俊辉直愣愣地看着陈凡,“你会日语?”
    听到这话,高桥英夫才反应过来,刚才陈凡是直接跟自己对话,而且还是用日语。
    陈凡淡定地摆摆手,谦虚地笑道,“一点点而已,也是刚学不久,照着母亲留下来的书学的,说得不好,见笑了。”
    赵俊辉咽了咽口水,不知道该怎么回话。
    你个照着书自学、而且还刚学不久的人,讲得比我学了好几年的人还好,还说什么说的不好、见笑了?
    你笑话我吧?!
    而高桥英夫则满脸惊喜,“陈先生,那您会用日文写作吗?”
    听到这话,陈凡心里一动,转头看着他,“高桥先生的意思是要找我约稿?”
    高桥英夫坐正身体,微微俯首致意,随即从助理手里接过一张名片双手奉上,正色说道,“陈先生,这是我的名片。”
    陈凡双手接过,只见名片上印着“高桥株式会社、社长、高桥英夫”的字样。
    下面有地址和电话,再看看背面,上面印着业务范围:造纸、印刷、出版、发行。
    陈凡不觉有些奇怪,除了那些大型集团公司,小本的企业很少有多重经营的。
    他们一般只围绕一个主业从事经营活动,像这种“一条龙”,反而更像国内后来的民企,主打一个“全供应链”覆盖。
    高桥英夫看见陈凡的表情,却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毕竟在外人眼中,国内的人都不太懂生意,而是服从于国家安排。
    便继续跟着自己的思路说道,“我家里本来是一家造纸工厂,专门生产用于图书印刷的纸张,战争年代由于经营陷入困境,迫不得已,凭借认识几位作家的便利,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又收购了一台旧印刷机,开启了印书业务。
    当时因为业务量太小,没有发行商和书店愿意与我合作,就只能自己去跑发行业务,通过便利店代卖的形式发展。
    如此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才发展成为现在的高桥株式会社,并拥有了自己的造纸厂、印刷厂、出版公司和发行公司,成为小本出版业的一家中大型图书类企业。”
    他说着调整一下姿势,对着陈凡继续说道,“虽然我们不如第一流的出版集团,但是我们的发行成本最低、发行渠道遍布全小本,并拥有数十名签约作家,其中包括3名畅销书作家,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实力。
    我昨天拜读过陈先生的大作,以我多年的经验判断,陈先生的作品,在小本应该具有一定的市场,所以我恳请、陈先生将作品交给我在小本出版发行,我一定用最好的资源,为先生的大作做推广。”
    陈凡听他说完,眼里浮现几分古怪,“你看过我的文章?”
    高桥英夫用力点头,“拜读过,非常精彩!”
    陈凡抿抿嘴,“那你应该清楚,里面有些情节,对你们不太友好?”
    高桥英夫正色说道,“您完全是在陈述事实,并不存在虚构、诬陷等内容,所以谈不上不友好。”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相反,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了解那段历史,反对战争、拥抱和平!”
    听到这话,陈凡不禁嘴唇微张,看着他无言以对。
    人家都说到这个地步,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便直接说道,“你想要哪几篇?”
    高桥英夫一听,这是要同意的节奏啊,当即满面红光,大气地说道,“只要是先生的作品,我都要!”
    陈凡眼睛狂眨,“都要?”
    高桥英夫用力点头,目光充满了坚定,“对,全都要!”
    陈凡咂咂嘴,转头看了看正努力聆听的赵俊辉,以及其他几位满脸茫然的同志们。
    朱公安悄悄戳了戳赵俊辉,小声问道,“赵干部,他们在说啥?”
    赵俊辉头也不回,“高桥说想要出版陈老师所有作品,陈老师同意了。”
    朱公安两眼瞄着他,“就这一句?”
    虽然我读书少,可你也不能骗我啊!人家叽里哇啦一大通,结果你就一句话完了?
    赵俊辉想了想,“他们讲了很多,可意思就这一句。”
    朱公安嘴角微抽,认定这个赵干部不实在,还是回头去问小陈吧。
    高桥英夫见陈凡不说话,还以为他在等自己开价,当即轻轻拍了拍脑袋,笑着说道,“我忘了讲稿酬待遇。是这样,我们小本的稿酬是‘均一制’,意思就是不分作家大小,都实行统一的稿酬标准。
    首先是基础稿酬,我们不按照文字计价,而是按照‘标准页’,一般一页原稿内容有350~400字,稿酬在1500到3000日元之间,具体价格取决于出版内容,科研著作最高、有价值的工具书其次,然后是小说、纪实文学等,小说的话,价格在2500日元每页左右。
    然后是版税,一般来说,版税比例在10%到14%之间,作家等级会在这里得到体现,大作家更高,小作家就只有基础价,您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作家,所以起始版税可以定在最高,也就是14%。
    此外,按照行业惯例,如果您的单行本发行量突破50万本,超出部分全部按照20%的版税标准执行。
    以上,就是稿酬的问题,如果您有疑问,或者不满意,可以提出要求,我会尽量满足。”
    陈凡眨眨眼,心里清楚,如果按照正常的商业谈判,自己能拿到的版税就算不是10%,也肯定到不了14%,更别说还有最后一句话。
    等于是在说,你快狮子大开口吧,只要我能给的,都给你啦!
    所以绝对是老高家里人跟他说了什么,他这回是抱着报恩的心理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