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战后复苏:隆庆帝的献身(一)
最倒霉的是高拱。
好不容易把徐阶干翻了,屁股没坐热,就被张居正给掀翻了,主要是他没想到,以张居正的年纪和资历,能当上首辅。
张居正当了二十年首辅。
好不容易被掀翻下马了,又把徐阶给熬死了,高拱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结果,高拱倒霉,他人死了……
万历朝中枢已经到了没有张居正不行的地步。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明以战胜者的姿态,却享受战败的待遇,国民民众不平声音极大,国外政治也搞得一团乱麻,新拓入的领土,非但没成为大明臂助,反而成为了拖累。
如此复杂的局面,万历帝搞不定,朝中能臣也搞不定。
万历七年,在朝野间一致呼声之下,万历帝三顾茅庐,终于把张居正请了出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张居正再当首辅。
忽然之间,民间反对巴黎和会的声音消失了。
张居正居然开始舆论,并把持舆论、操纵舆论。
只是朝廷听不到嗡嗡声而已。
但民间的不平之气,总要平息的。
说来说去,都是生活水平降低造成的,得让百姓能赚到钱,赚得多钱。
张居正提出,资本给民生让利,朝廷加大行业补贴,并放开部分朝廷管制行业,允许资本入局。
首先,张居正就提出双休制。
民间企业,必须给劳动者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每个星期必须休息两天,工作时长必须限制在八个小时之内,超过八个小时,必须支付加班费。
国企、皇企起到带头作用。
其次,扩大劳动者假期,假期加班工作,企业必须支付加班费。
其三,保护青少年参与劳动年龄,必须年满十八周岁的青年人,才可以参加劳动,否则以雇佣童工罪论处。
其四,完善企业薪金制度,和合同制度,企业和劳动者必须严格按照合同办事,且劳动合同必须简介明要,不许玩文字游戏。
其五,完善返税制度,万历九年开始,最低返税标准提高到月入五千元,月收入五千元以下,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下的劳动者,给予免税政策;对于小规模经营者,进行全方位免税和返税制度。
其六,对于未就业及失业人群,地方官员有义务帮扶找到工作,地方政府必须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纳入京察。
其七,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让明货变成世界通用货,提升产业品质,占领中高端市场;降低产品价格,抢占低端市场,坚定世界工厂的国策不动摇。
其八……
张居正提出一百多条计划。
看得让人眼花缭乱。
双休制和禁止雇佣童工,本质就是缓解就业压力。
以前一个人能干三份工,这回两个人干三份工,等于说企业需要多招收一个员工,这就促进就业了。
返税免税制度,大明一直在做,张居正是直接提高了起征点,起码能让五十亿以上的百姓得利。
还有就是世界工厂。
大明打算打一场工厂战,挤兑死其他国家所有工厂,让大明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工厂,拿下世界的定价权。
说来说去,他提出来这些条的核心,是军事战争结束了,经济战争开始了。
大明要用经济手段,侵吞世界。
这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这几年,一边写书一边读书,他最近在动笔修订阳明心学,他也是阳明心学的门徒。
对了,他还是王守仁的门徒呢,王守仁教了他一年半就病逝了,张居正却认为他得到了阳明心学的真传。
当年王守仁在京师时,就在寻觅传人,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可当时张居正已经拜师徐阶了。
这些年,张居正也不承认和王守仁的关系,主要是王守仁在政治仕途上,对他的帮助远远不如徐阶大。
随着和徐阶决裂之后,他就开始尊称王守仁为老师,并把发扬阳明心学的重任担在自己肩膀之上。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综合了丘濬和项忠的理论,并将这五十多年的思想,汇总进入阳明心学,这就是大成的阳明心学。
可以说,阳明心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宏大,经济在心学里只是小道。
但张居正却狠狠地研究了经济学。
经济学从景泰朝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了,大部头的书籍有几百部上千部,可以说经济研究很完善了。
张居正之前心思多在打仗上,对经济虽然有研究,但并不透彻,他之前的确为帝国理财,其实是靠陈功而已。
陈功在万历三年就病逝了,朝中缺理财能手。
张居正三十岁时读书,是一个境界;四十岁是一个境界;六十多岁时候又是一个新境界。
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东西,忽然就懂了,思维还会发散到很远,想出很多原来想不到的东西。
张居正再次当首辅,他要做的绝非为帝国理财。
而是要彻底改变皇帝制。
现在的野心也不敢表露。
那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同窗,万历帝是一个有胆魄且能决断的人,当初斗倒高拱,就是他在旁协助。
他秉政那些年,能和宫中关系融洽,万历帝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而且他是坚定支持张居正的。
万历帝也有一个巨大的弱点,就是善断不善谋,寡智善于附从。
成也萧何败萧何。
也正因为万历帝,张居正一腔心血付诸东流,最终变成了田舍翁。
这次卷土再来,他索要的更多。
他在观察万历帝的同时,万历帝也在观察他。
万历帝太了解他这位同窗了,他和张居正是两次同窗,他们都是徐阶的徒弟,也同时是王守仁的徒弟。
又合作三十多年,彼此太熟悉了。
张居正打什么算盘,他朱常治一清二楚。
所以,朱常治一直在防备张居正。
在张居正统领下,大明的经济开始复苏,可民间不满的声音并不能平息。
张居正决定,转移民众的视线,让民众从不满情绪中走出来。
涨房价!
房价很多年不涨了,这几代皇帝都秉承朱祁钰的思想,房价涉及到百姓的命脉,不能随意加杠杆,不能涨不能跌。
关键大明的房价到顶了,再涨也不会涨多少了。
而正德皇帝,又用电梯房促进了一波购房潮,当时就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嘛。
其实,房价这个东西,就看敢不敢炒。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张居正准备换一个套路,房子盖满了,电梯房也没的炒了,可别忘了,大明是限制别墅的。
大明以稀缺土地为名,严禁盖别墅。
前些年粮食不够吃,更不允许盖别墅了。
房子越盖越高,也和土地紧缺有着直接关系。
虽然高层未来有风险,但风险转移出去了,跟正德帝有什么关系?
张居正前一段时间研读前朝的政策,发现正德帝房地产玩得并不彻底,说明他不会玩房地产,或者说他比较有良心。
他就想出一个主意。
盖别墅!
正德帝不是没想过,关键老百姓买不起呀,当时景泰朝的老房子都很老了,但老百姓换房的意愿并不高,当时朝廷想了很多办法,才诱使老百姓换房子。
而正德朝到万历朝,这才几十年光景啊,换过一次了,还要再换房子?
老百姓上一次当了,还会再上当?
肯定不会买了呀,因为没需求呀。
怎么能叫上当呢,房子这东西,是消耗品啊,住着住着就会变老,什么东西都要坏的,老房子换新很正常啊。
截止到万历八年,大明总人口63亿人口,住房却有200亿套,可以说严重饱和。
可房价是绝对不能降的,因为房子有两个不可复制的核心,地段和交通。
核心商业区的房子,是老,但非常贵,因为地段不可复制。
学区房,地段不可复制。
交通便捷的地铁房,上班通勤方便,他就不可复制。
有些闲房子是便宜,都在城外,谁会买呢?
还有就是海景房、江景房、景区房,这种房子一定会跌的,这是一个噱头。
好房子永远是地段。
而且,房子是越住越老,越老越不值钱,压根就不存在逆生长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越老越值钱。
但老房子还能维持均价的原因,就因为地段好。
商业街核心地段,不止不掉价,还涨价呢。
张居正就想了一个坏招,拆迁盖别墅。
对于一些老城区进行改造,把老楼都拆了,按照补偿比例,给回迁户补偿,若觉得房子面积太大,我买不起,要钱也可以,但要房子的话,面积方面会多给一点优惠。
千万别以为,把楼房拆了,改建别墅就亏了。
不会的。
楼房均价多少,别墅均价多少,独栋别墅多少钱,连栋别墅多少钱?
最核心的不是赚钱,而是拉动内需!
基建大明一直在搞,但怎么搞,都是左手倒右手,地方经济无法繁荣起来的。
可拆迁就不一样了。
房地产一动,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拆迁户拿到了拆迁款,会不会去消费呢?地方经济不就繁荣起来了吗?
而要房子的,是不是要去租房子,添钱得到一栋别墅,是不是要装修啊?是不是要家电啊?
都要买,都要消费。
市场不就繁荣了吗?
拆迁的目的,压根就不是朝廷赚钱,而是让地方繁荣起来,大家都把钱掏出来消费,造就市场繁荣,市场一繁荣,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人有了信心就会消费的。
不消费的核心,就在于没信心,对未来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对前景没信心。
所以他不消费,所以经济起不来。
而把楼房拆成别墅,朝廷是亏钱的。
朝廷推动,肯定是朝廷拿赔头。
无所谓的。
只要地方经济繁荣了,赋税上来了,朝廷的钱自然就赚回来了。
朝廷要的是一汪活水。
赚不赚钱不重要。
朝廷要做的,就是推动民间消费,推动市场、消费、投资健康运转,这就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义务。
赚钱什么的,跟朝廷没关系,那是国企和皇企的工作。
如果是死水,朝廷只能挺着等死。
只要市场运转,全国变成一汪活水,大明就会迅速从战后衰败中恢复过来,再次繁荣起来,这是宏观层面的思考方式。
所以,市场活跃非常重要。
土地紧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明真的缺地吗?
不缺啊。
别看人口这么多,但得考虑一个问题,多少是无效房屋呀,多少小城市,人都跑光了,房子也空着呢。
又有多少房子,根本没卖出去,一直空着的呢,烂尾的又有多少?
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其实是不亏的。
占用的土地,基本差不多。
就算多点,又能如何?
大明压根就不缺土地。
2400万平方公里,核心领土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会缺那点地吗?真要缺,填海能填出来。
关键是大明在万历三年,就停止填海了,开始保护海洋生态了。
主要是这些年,大明缺粮,在海里往死里捕鱼,已经造成了海洋生物灭绝,所以万历三年,z26开生态会议,签署了三十年禁捕协议,三十年内,不允许捕捉海洋生物,还要定期投放鱼苗。
世界各国也不许随便填海,达成了一系列协定。
大明也不填海了。
那也不缺地,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广袤的2400万平方公里,能盖多少别墅啊?
而改楼房为别墅这件事,一般人干不了。
这件事超级得罪人。
地方是绝对反对的。
房子里究竟藏了多少猫腻,没人知道。
所谓的地方繁荣,是朝廷希望的,可地方真希望繁荣吗?
不希望的。
朝廷是按照地方的繁荣程度征税的,对困难地区是有补助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掏钱和收钱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不富裕城市,每年缴纳5%的赋税,能得到2%的财政补贴,如果变成了富裕城市,城市收钱收多了呀,每年就要缴纳7%的赋税,且没有补贴了。
地方行政人员,会选择哪个?
肯定是选择不富裕的呀,因为他们就指这点工资过活呢,肯定是多赚一分是一分。
至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跟他们没关系。
而官员们,也想要政绩,但枪打出头鸟,就怕同行举报。
一个官员,把一个城市搞富裕了,那肯定要得到表彰,并且会不断升迁的,可这个官员一定会遭人眼红,很多人会跑来这学习,实际上就是找茬。
而下面的人本身就恨你,你政绩是有了,我们工资降了呀,肯定讨厌你。
所以,这个官员没好。
就算伱披荆斩棘,过了这一道道难关,朝廷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内阁就会钦点你去其他不富裕的城市,继续繁荣这个城市,繁荣那个城市,你就充当灭火队员去吧。
升迁肯定是能的,只要你能经得住考验,升迁肯定没问题,过不了几年就能跃居中枢。
张居正就是这么上来的。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居正。
所以,他在地方十四年,就爬上来了,简直是坐火箭一般上来的。
三十七岁就当首辅了。
这是大明最年轻的首辅。
看完他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是开挂了的人生。
他太了解地方了。
地方什么鸟样,他太知道了。
所以,他知道这个政策,一定能够让地方恢复元气,他不怕得罪人。
地方还不愿意,其实还有一个因素。
就是地方不愿意接受朝廷的任务,难办,还没啥油水,如果办不成,就要遭到处分。
从景泰年间,大明就是严格的赏罚制,升迁绝对不看人品,不考验私德,就看功绩,做得好不好,只要经得住几轮考察,确定功绩是真的,那么就一定会升迁。
这些年,吏治不停完善,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朝廷对地方的掌控程度,是极为恐怖的。
尤其有了电灯、电话、电视之后,阁部六寺所有高官对自己划区管的省份,小到一个科长,大到布政使,都要了如指掌。
这就很可怕了。
正常地方小官,是见不到朝廷大员的。
可大明的官员,就算是地方科长,都要入京述职。
想不到吧?
一个小科长,每隔三年就要去京师,把自己的工作成果禀报上去,朝中会有人按照京察的政绩审核单来核对的。
同时,还要看看有没有举报信,且要看查实的举报信。
每一次述职,是几个部门联合考核的,考核合格的,才能继续干下去,不合格的,那就前途未卜了。
能当上科长的都是进士,他们是懂政治残酷的。
这是景泰六十九年的政策,是朱见漭等内阁成员提出来的,整个成化朝都在使用,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国策。
诚然,会增加政治成本,可是,如此一个庞大的帝国,连这点小成本都负担不起吗?
别以为小科长没用,真正和基层打交道的,往往是这批人。
朝中官员,必须对这些科长的功绩、能力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不要随便提起来一个人,你满脸懵逼,说自己不知道,那你的官职就干到头了。
这是大明统治地方的直接体现。
而且,皇权早就下乡了。
每一个村子,都是大明直接统治的,朝廷可谓一呼百应,整个大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出朝廷的眼睛里。
这也是张居正,敢用这个政策的原因。
朝廷对地方的统治,难以想象的牢固。
地方不愿意也没有反对的权力。
这是国策。
为了恢复战后经济,恢复百姓信心。
说来说去,他对二战也感到十分憋屈,明明到手的胜利果实,生生拱手让人,他对隆庆帝就两个字评价,沙比。
民间极致不满,他能理解,毕竟说好的,大家一起分肉吃,结果肉没吃到,不分了。
还告诉民间,想富裕靠自己,咱们自己再干起来。
去你吗的吧!
我们是倾家荡产投资给了朝廷,咱们一起去打仗,开拓世界,拿到战争赔款,把钱连本带息还我。
等于说,咱们都是股东。
你这个董事长可倒好,明明赢了,却签下丧权辱国的和约,磕不磕碜啊!
现在回过头来,让我们重新干,去你吗的吧!
天下人都想指着隆庆帝鼻子骂。
也就隆庆帝没敢葬去地方,不然骨灰分分钟被扬。
连张居正都想给他扬了。
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啊,只要你伸伸手,就摘到了啊。那是我亲手打下来的战果啊,你是一点都不珍惜啊。
至于大战过去八年了,还用我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民间会骂成这样?
换我,我也骂娘啊。
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你变成炮弹给打光了,然后不承认了,你要点脸不啊!
说好合伙做生意的,你却把合伙人踢了,朝廷信誉不要了?皇家信誉不要了?
你能不能当个人啊!
张居正上来,还是为民间百姓做点实事的。
这次进行楼改墅,就是为了恢复战后经济,平息百姓的怒火,让百姓将精力回到生活上。
虽然朝廷在耍流氓,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廷是真没钱了。
百姓没收到钱,朝廷收到了?
也没有啊!
有就给发了啊。
都怪那个沙比隆庆帝!
那和约究竟怎么想的就签呢?
脑袋有大病吧!
不签又如何,大不了再打三年,大明都穷成这样了,怕啥呀,打啊。
还搞什么z26国,他们都是大明的藩国啊,有资格和大明平起平坐吗?
张居正都搞不清楚隆庆帝脑袋里面装着什么。
是屎吗?
老朱家怎么冒出这么一个废物呢?
嘉靖和隆庆,真是一对下头男。
把大明葬送了。
张居正真想给隆庆帝两个耳光。
当初他想直接撤皇帝制,自己当总统,就是因为隆庆帝不行,他担负不起大明大家长的身份,担不起皇帝这个位子。
别说和世祖皇帝比了,就是孝宗、武宗皇帝也比不了啊。
他想自己干。
结果他也就想一下。
哪怕大明干出这么恶心事,也不是他能掀翻的。
民间不满归不满,只能说朝廷某人无能,而不是大明不行,大明是很行的,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就造反,大家对大明还是抱有非常好的印象的,不至于希望自己的国家乱套了。
再说了,朝廷没说不还钱啊,钱还是有保障的,早晚会还的,这是肯定的。
如果大明没了,我们的钱可不打水漂了?还是拉倒吧。
朝中也是,不满也是不满隆庆帝。
当初隆庆帝耍小孩子脾气,非要弄死张居正,这些人死保张居正,就说当今圣上,朱常治在养心殿门外跪了三天三夜。
今时今日,张居正敢说出他有当总统的野心,当年那些保他的人,分分钟干死他。
就说戚继光,也受到了侮辱。
可张居正让戚继光跟他造反吧,戚继光立刻把他押解中枢,然后揪下他的脑袋当球踢。
那是隆庆帝对不起他,当今圣上对他还是非常好的,再说了,戚继光没造反的想法好吧?
戚继光也是自己撂挑子,万历帝登基之后,就立刻恢复他全部职务,是他自己不干的。
而且,他在大牢里也没受委屈啊。
他现在都怀疑,那是隆庆帝和当今圣上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就为了收服他戚继光、徐光启、俞大猷、李成梁这一班武将的心。
因为七十多岁的隆庆帝,之前一直有美名啊,怎么忽然就这么糊涂了呢?
抓张居正就抓了呗,抓他干啥啊?
他当时都是懵逼的。
他全族都是懵逼的。
然后扔进大牢里好吃好喝供着,直到万历帝登基后,就把他请出来,高官厚禄给他。
这不是帝王心术嘛。
用一个人,先把他踩在泥里,等着老皇帝一死,新帝登基,立刻把他请出来。
越看越像啊。
隆庆帝闹了一年多就死了。
是不是他早就有死亡征兆,给儿子铺路,就先得罪死这些能臣武将,等到他死了之后,让新帝把他们启用,这班人还不感激涕零?
这玩意越琢磨越是这个道理。
不止戚继光这么想了,连张居正也是这么想的。
隆庆帝的性格转变太快了。
隆庆帝特别怕死啊,之前苟在宫里十几年,一直在沽名钓誉,得到巨大的美名,有教书皇帝的称呼。
忽然就变了,变得让人猝不及防!
可是,隆庆帝舍得拿二战的战果当筹码吗?
把他张居正踩在泥里,比二战的战果更大?
其实,张居正没想明白一件事。
世界大战,是所有国家都参战了,各国都在榨干元气,所谓的战争赔款,真能拿到吗?
那些国家拿什么给啊?
根本就没有嘛。
既然战争赔款都没有,战果在哪呢?
大明得到的领土,没丢啊。
独霸东亚,包括夏威夷,仍旧在大明手里呀,大明还得到了亚丁湾上的军事港口,可以说大赚了。
其他东西,根本得不到啊。
可是,在战争之初,大明可承诺了民间很多东西呢,无论战争打到什么地步,都无法兑现承诺了。
还有就是世界霸主的声誉,都需要有人背锅的。
战争打成这样,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政治利益出发,必须得有一个人背锅。
让张居正背锅,可能吗?
他有金身傍身的,那么多军功在身上,怎么可能背锅呢?
而其他人,明显资格不够。
唯一够资格的人,就是隆庆帝。
如果他不背锅,就得让战争延续下去,过几年让他的儿子万历帝背锅。
可大明是要传承的呀。
他已经土埋半截了,快死了。
他儿子还要延续国祚的呀。
万历不能背锅,就得他隆庆帝来背锅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成这样,全民的钱都打没了,还没得到预期战果,国内外都是一片不满的声音,就必然需要一个人出来背锅。
隆庆帝,就恰如其分的昏庸无道了。
他忽然清算张居正。
抓捕戚继光等人,放任战争战败。
同时给大明留下一个烂摊子。
可是,这个烂摊子是他留下的吗?
不,是战争造成的必然结果。
可百姓并不知道啊,百姓还等着分钱呢,忽然告知不分钱了,他们会不会造反呢?一定会的!
而且,他们也不懂什么是不是战争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他们就知道我们的钱没了,我们利益受损了,你就不是好皇帝。
这才是小人物的心思。
隆庆帝必须去背起这个黑锅。
背起来,他成为历史罪人,他儿子就放松了,皇帝制就能继续下去,他错了但他已经死了,他的儿子会极力弥补他的错误,这是一个好皇帝该做的事情。
他隆庆帝被千夫所指又如何?
皇位顺利传承了。
这才是他的核心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管再打多少年,都是一样的结果,而且越拖大明损失越大,越是极难恢复元气。
这是他最早就预见的事情。
所以,隆庆帝耍了所有人。
他忽然变脸,借机抓捕张居正,逼迫第二次世界大战停下来,然后主动背起黑锅,让世人千夫所指。
并且,将所有能臣名将都给下狱,等着他的儿子解救他们,让他们感激自己的儿子,感激大明。
而百姓没得到的那份,骂名就他来承担起来吧。
这才是真相。
而这个秘密,只有万历帝一个人知道。
另一个知情人,冯保,已经去世了,他随隆庆帝殉葬了。
一直到今天,没有人想到,隆庆帝能大无畏地为了大明献身了,在戏曲中他只会以小丑的方式出现。
因为他是被吓死的,却不知他是肺结核引发的肺癌,早就命不久矣了,他是注射药物死亡的,不然太痛苦了,伪造成了吓死的模样。
就是为了让这个局,变得更加真实。
现在,天下人都信了。
还好……
万历帝眼角流出一滴泪水,大明皇帝要随时做好为国家献身的准备,也要做好为皇位献身的准备,皇位、皇权都不能丢!这是祖训!
白天还有,时间大概四点前
进群 92728349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