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吴国新官制大调整,告别草台班子
作者:忧郁笑笑生   大清话事人最新章节     
    道前街,
    苗有林解下佩剑、配枪。
    并抬手接受了2名侍卫的检查。
    “苗大人,请。”
    “好。”
    他整肃大檐帽,扣好风纪扣,挺直了腰板快步走入陛下的临时办公衙署。
    昨日,他刚搭乘船只回到苏州府。
    今日一大早就奉命前来陛见。
    单膝跪地:
    “臣苗有林,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赐座。”
    “谢陛下。”
    ……
    李郁放下了手里的笔,笑道:
    “你指挥第2军团在江北打的不错,战后的士绅迁居令也执行的不错。林淮生在折子里为你请了头功。”
    “谢陛下信任,谢林帅的抬举。臣惶恐。”
    “你惶恐什么”
    苗有林心里一抖,连忙起身:
    “臣下令屠戮俘虏,以至和郑河安产生激烈矛盾,差点破坏了大好局面。”
    李郁并无表情,只是盯着他。
    气氛凝重,苗有林后背有冷汗渗出。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军团指挥你有临机决断的权力。但是寡人想听一下,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战事收尾,大军即将追亡逐北,把上万的俘虏留在后方实在是个巨大隐患。放也不是,用也不是。臣宁愿背负屠杀俘虏的骂名,也不能让陛下的大业担负风险。”
    ……
    李郁只是点点头,没有说话。
    然后就挑开了话锋:
    “此次矛盾之后,你继续留在第2军团就比较尴尬了。”
    “臣明白,臣都听陛下的。”
    “寡人想把第5军团交给你,过几日待受封仪式结束,你就启程去南昌。”
    “请陛下示下,第5军团的作战任务”
    “在严冬之前拿下江西。赣南多山,想完全控制不易,但伱部需控制大部分城池,可待明年春暖花开再慢慢蚕食乡间。如今我吴国兵锋正盛,战前你可传檄四方,若能兵不血刃下城最好。”
    说到这里,
    李郁突然起身,从柜子翻出一本册子查阅后在纸上写了一行数字。
    苗有林双手接过,只见纸上赫然写着:
    “4万5千斤。”
    “陛下”
    “这是你部拿下江西的火药配额,再多,寡人就给不了你了。你明白吗”
    苗有林退步2步,单膝跪地:
    “臣明白,臣遵旨。”
    李郁笑了一下:
    “你也辛苦了,回府吧。寡人若再留你就是不通人情了。”
    ……
    苗有林回府,妻妾倚门翘首以待,琴瑟和鸣,自是不表。
    苗府一直很安宁,妻善妾恭,从无矛盾龃龉。
    正妻昌金时常带着妾室和一帮佣人丫鬟出府城,去七子山打猎。时人形容,大夫人骑骏马,穿猎装,肩扛火枪,呼啸而来,满载而回。
    坊间传闻,
    迄今为止,她共计猎有小野猪23头、兔子35只、鹿4只、猴子45只
    堪称“苏州府第一女巴图鲁”。
    李郁也听白夫人说过。
    他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想来这个战绩没多少水分,一个能从金川战争中幸存,随夫辗转厮杀数省的女人,不必怀疑其彪悍程度
    ……
    内政部安插在第2军团的人员送回的情报,证实了在杀俘冲突之前苗、郑2人并无龃龉,合作颇为愉快。
    交恶属于突发事件
    最终,
    李郁放弃了对此事的进一步追查,因为实在是找不到疑点。
    苗有林的“屠俘令”是残忍了些,可放在那个时候他的做法也站得住脚跟。
    李郁甚至隐隐揣测,这其中可能有主帅林淮生的默许
    苗有林立下军功,过几日自当封赏。
    而实际上郑河安军功更显着,但是出了这档子事,如何封赏他颇为头疼。
    李郁沉思半天,
    唤来了秘书处的侍卫:
    “第2军团副总指挥郑河安,近况如何”
    “回陛下,郑大人病了。”
    “真病假病”
    “真的。”
    “严重吗”
    “高烧不退,脸色蜡黄,大夫说根或在肝脾。”
    “可有访客”
    “有。正在长洲县休整的第2军团,至少有25名军官登门看望过郑大人。”
    ……
    李郁想了想,吩咐道:
    “延请吴门医派四大名医去给他瞧病。待有好转,再告知寡人。”
    “是。”
    江北会战结束,士兵们最关心的环节就是“论功行赏”。
    考功署忙的飞起,将赏银逐个发放到个人,这个环节之后还有一次正式的“提拔仪式”。
    李郁猛然意识到了1个问题,
    正规军体系太过扁平,“队”,“营”,“军团”3层太少了。
    一旦大规模提拔,军官的位置就不够安排。
    当初起兵,一切从简,很多方面都过于粗陋。
    如今帝国逐步成形,该适时做出调整了。
    正规军团建制,由3层细分为5层。
    10人为一班,50人为一排,250人为一连,营级不做调整,依旧为500人。
    在营和军团之间,增加了“团”的编制。
    2500人为一团。
    人为一军团。
    军衔按照从小到大,重新细划分为:
    2等兵、1等兵、士官、准尉、少尉、中尉、上尉、铜星校尉(1星,2星,3星)、银星校尉(1星,2星,3星)、金星校尉(1星,2星,3星)。
    再往上是,陆军元帅、海军元帅。
    李郁身兼两个元帅。
    ……
    新兵入伍即为2等兵,月薪4两。
    1年后,无违纪即自动转为1等兵,月薪5两。
    士官是兵头将尾,月薪8两,可指挥1个班。
    准尉是最低一级军官,月薪10两,指挥1个排。
    少尉月薪20两,指挥1个连。
    中尉月薪40两,指挥1个营,原指挥使称呼取消。
    上尉月薪60两,指挥1个团。
    铜星(1星)校尉月薪300两,指挥1个军团。除林淮生外,各正规军团正副总指挥暂定如此。
    另外在肩膀加星星的这个游戏里,每多1颗星月薪就增加100两。
    ……
    按照李郁的想法,需严格控制校尉以上的升迁。
    至于说搞出123星,主要是防止赏无可赏。未来的战争还多着呢,总不能让人立下军功没空间升迁吧
    既然考虑到了战争的漫长,那必定就要考虑士兵的新陈代谢。
    陆军部正式发文,
    以后吴军募兵分2种。
    1种是合同制有固定期限的士兵,满3年无条件批准回乡。
    平时无饷,回乡时一次性奖励100两。
    军功赏银一样拿。
    3年内任意一个时间点战死,皆给与抚恤金100两。
    另外1种是职业兵,无固定期限,奔着当军官去的。
    想退出
    除非伤残、年老力衰,经陆军部批准后方可。
    ……
    吴军的战场传令系统也过于滞后。
    于是在小鼓之外,又增加了号角和哨子。
    战场嘈杂,只有大号角那浑厚极具穿透力的声音能够传入所有士兵的耳朵。
    而哨子则是挂在军官的脖子上。
    士兵们闻尖利哨声则火枪齐射!
    另外,
    专职的传令骑士也不可或缺。
    骑士的军帽顶上多了一根长长的盔缨,醒目好辨认。
    ……
    武官军衔大变动,文官职级自然也要加以完善。
    李郁直接来了个10级文官制度,
    1级最低,10级最高。
    大臣对应的是9级文官,署长对应的是8级,副署长对应7级。司长对应6级,副司长对应5级。室长对应4级,副室长对应3级。
    从文官学校毕业后就是1级,当差满5年必升2级。再往上则和工龄无关。
    若表现平庸,那就是一辈子的2级文官。
    地方上,
    知县对应4级,知府对应6级,巡抚对应8级。
    ……
    月薪方面:
    9级文官为1000两,8级为800两,7级为600两,6级为500两,5级为400两,4级为300两,3级为200两,2级为100两,1级为50两。
    在10级文官之外,再设文吏。
    文吏为合同制,5年期限,月薪5两,要求精通文墨、算术。期满后不可再续!必须离开!
    文吏的唯二出头之路:
    一是通过考试进入文官学校。
    二是加入军队,从2等兵做起,服役满3年后可免试进入文官学校读书。期间若有立功或伤残,按照军中标准对待。
    10级文官暂时空缺,留给“相”的。
    至于说是宰相还是首相,暂时未可而知。
    ……
    从月薪来看,文官远远高于武官。
    但武官有军功赏银,文官没有。
    表面看来,
    李郁给底下人定的薪水似乎挺高,但实际上并不是。
    以清廷的江苏巡抚为例,一年的养廉银就是两。苏州知府养廉银有3800两,元和知县有1700两。
    大明的那种“乞丐待遇”听起来很好听,但是一点都不实际。
    清承明制,初期定的俸禄也很低,知县年俸不过区区几十两。
    人,混到了这个地步。
    若是仅靠俸禄生活都可以算是神仙般的君子了。
    万里无一!
    故而雍正开创养廉银,同时铁腕整治。
    ……
    李郁明白:
    道德良心,放弃了未必得到丰厚回报,但想继续拥有却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所以他推出了“官邸制度”。
    凡3级文官以上,在任期间必须居住在朝廷提供的宅子里。
    建筑署奉旨在各府各县建“集群官邸”。
    官邸属于朝廷所有,入住者仅拥有使用权。
    若升官了、迁任了、被贬了、致仕了,居住者就需要在3个月内搬走,腾出屋子(大臣除外)。
    集群官邸,
    按照等级对应不同面积、不同档次。
    例如,大臣官邸在苏州府城东的金鸡湖畔,宅子加附属院子占地15亩。署长副署长的官邸也在金鸡湖畔,相隔5里,每座仅占地10亩。
    ……
    李郁还很贴心的规定,
    为了治下官员的人身安全,官邸四周修建一圈坚固围墙,仅留1正门。
    且官邸选址皆在城外,美名曰不扰民。
    此中苦心,没多少人明白。
    官邸集群就是互相制约。
    谁家来了不该来的访客,瞒不住同僚。
    谁家想挖地窖储存现银,瞒不住同僚。
    当然了,
    这只是相对提高了“堕”的门槛,做不到绝对。
    想堕,办法多的是。
    例如:
    不挖地窖存银,可以收银票。
    访客不来官邸,可以在外面便衣会面。
    甚至还可以在外面偷偷租赁房屋,作为贵重财物的藏匿所。
    ……
    这些,李郁都明白。
    “防堕”好比防洪,堤坝能高一丈是一丈。
    虽然总有千年不遇、防不住的大水,可哪怕能多防一天也是好的。
    也好比屋门上锁,
    遇上铁了心的专业小偷必定防不住。
    可是能挡住绝大部分技术糟糕、只是顺手牵羊的蟊贼。
    而且,
    集群官邸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补丁。
    有2样东西李郁打定主意要牢牢握在手里。
    一样是票号业。
    另一样是茶丝瓷出口。
    这2行业,任何人想染指都会面临自己最凌厉的反制。
    其重要性可抵得上10万精锐大军。
    有人说:
    生意的尽头是放贷。
    李郁对此深以为然,而且志在必得。
    控制了票号业,不止是每年有巨额的利润,更是可以充当无形的手去推动工业化。
    ……
    长洲县。
    建筑署刚刚交付了一批“尉官武官官邸”。
    清一色的2层带露台红砖小楼,颇具美感。
    且考虑了江南的多雨天气,楼顶屋檐前伸。
    正门外2根白色柱子撑起二楼的阳台,出入大门不会淋雨。
    刚从江北战场撤下来的第2军团的军官们,望着分给自己的宅子眉开眼笑。
    他们一致认为这是陛下的恩典
    呼朋唤友买家具、锅碗瓢盆填充空荡荡的屋子。
    许多人有了宅子瞬间觉得自己该娶亲生娃了。
    早有那嗅觉灵敏的媒婆三五成群在附近转悠,只要遇上穿军服的年轻汉子就过去凑过来保媒拉纤。
    李郁没打算限制,反而鼓励。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麾下的军官们有牵挂是好事。
    ……
    颁布并解读了“文官新制”和“武官新制”后,
    吴国的文武官员们接受度很高,并无异议。
    迅速调整,迅速适应。
    所有人都发自内心的拥护陛下,因为他们都得到了好处。
    这一次调整,绝大部分普通士兵的月饷都有提高,赏银、提拔也如期而至,喜气洋洋。
    文官更不必说,
    他们终于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从1级到10级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更关键是,
    草台班子终于走向了正规化,隐隐有气吞山河的气象。
    在这种激昂的气氛下,
    吴国的第一次“文官入学考试”如期举行。
    地点设在书院巷的文庙。
    这座北宋范仲淹创立的州学兼文庙,迄今已有700余年。
    来自吴国境内的书生们以及“来自清统区的俊杰们”在验明身份后,正昂首阔步步入神圣考场。
    ……
    一名袁州府寒酸书生感慨道:
    “陛下气度不凡,真天子也。”
    周围的考生颇为不满。
    你感慨就感慨,干嘛声音这么大特么吼的我们集体耳鸣。你是怕站在20丈外的陛下听不见对吧
    又有大嗓门感慨:
    “今日考试摒弃了入场前的搜身环节,此乃以国士待吾辈,壮哉吾皇。”
    说罢,
    他出列对着陛下所在的方向,深深一拱手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