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献枪之论
作者:无相黄叶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最新章节     
    线膛枪加米尼弹的组合放在万历年绝对是全世界最高精尖的武器,这年代小一些口径的青铜炮直射距离都不能超过三百步,加上弹道学发展的不完善,曲线射击准头也很差,五百步之外还有一定命中率的线膛枪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认知。
    当然,五百步的射击距离只是靶场中的实验结果,在实战中线膛枪的有效射程能够有个三百步就不错了,王文龙也打算把线膛枪的射程报成三百步。
    再远的距离已经人马不辨,虽然子弹还有杀伤力,但是一枪打出去能打到什么玩意儿谁也说不清。
    徐凤恩拿本子记录下实验结果,一脸兴奋的对王文龙道:“王舍人,对太子殿下报喜之后得赶快将此物献给圣上,圣上定有奖赏,不知……在献武器之时能否也提一提我们这些工匠?”
    “这是自然,届时把几个匠头的名字都报上去,若是有奖赏时,大家一起富贵。”王文龙笑着说。
    “王老爷仁义。”众工匠闻言一阵欢呼。
    工部的官匠大多是子承父业,论资排辈的情况非常常见,匠头和手下的小工都是亲戚关系,报了匠头的名字,匠头受赏工人们作为一家人也能够有所收获。
    王文龙问道:“我们只不过是发明了一种新的火器,这就能够受到圣上奖赏?”
    徐凤恩笑着说道:“此种火器如此犀利自然可以。圣上颇重视我们匠人,今年奖赏重修宫门的匠官,督造公公以下,加官者有三百多人呢!”
    徐凤恩一番解释,王文龙才知道别看万历皇帝对朝堂上的官员任免不上心,对于提拔匠官万历却是非常热衷。
    紫禁城内的两宫殿门大修工程,很受万历皇帝关心,因为宫殿门修的好,雕刻精美,造型美观,万历皇帝去年就高兴的打算升一千多个工人为匠官。
    虽然匠官只是末流的九品官,但这人数也实在太多,朝中官员为此闹了好一阵,万历皇帝才终于退让,勉强把升官的人数从一千多降到了三百五十多。
    还真别觉得万历夸张,他最多只是算关心自己家装修水平的业主而已,万历的好圣孙天启皇帝作为著名木匠爱好者在此事上尤胜皇爷爷。
    天启亲自监督皇极殿修造工程,和工地上的木匠同行们交流经验,大有收获,当皇极殿建成之时,“匠官杂流升授者九百五十六人”——修个宫殿升官的人数超过了天启一朝的进士总数。
    幸亏天启没过多久就死了,这些匠官也被各种理由裁撤,否则恐怕发放俸禄时,工部尚书看到一堆小匠官的月俸,会急的青筋暴起。
    实验成功之后,王文龙连忙派人去通知东宫,准备向万历皇帝报告这个新发明。
    王文龙也不是没有想过利用米尼弹和线膛枪的发明为自己挣更多利益,但是仔细了解过这年代的状况之后,他无奈发现把这个发明成果呈报给万历皇帝已是最好的选择。
    这年代没有专利保护制度,新发明能够像蜡版活字印刷术一样转化成实际经济利益的非常少。
    就比如嘉靖年间著名的藏书家安国改造了铜活字,使得铜活字在油墨印刷出现之前也小范围的可以使用。但是这个技术革新并没有给安国带来多少钱财收益,安国最后选择用自己发明的才干作为进身之阶,结交了许多朝廷官员。后来安国成为嘉靖年间大明十七家巨富之一,时人记载安家家资过五十万,他的致富原因并没有详细的史料留存,但安国一度和严嵩严世蕃父子关系密切,有人怀疑他就是凭借发明家的身份成为了严家的掮客,由此才开始了自己的致富神话。
    就像安国的选择一样,在此时个人有了科技发明,便直接拿去献给官方以换取最大名声,是许多人都会做出的选择。
    而王文龙的计划除了获得名声之外,还要让太子的人入局,为大明军队督造线膛枪和米尼弹。
    大明的官办作坊体系相当粗疏,往往因事设部,比如原历史上因为孙元化等人熟悉火器制造技术,便被推荐到辽东督造火炮。
    技术发明人依靠所掌握的技术进入官僚体系是一个常见路子,孙元化以一个举人的身份能够当上山东巡抚,可见在这套匠官体系之中若遇到机遇,前途相当光明。
    至于太子和东林党能不能依靠米尼弹和线膛枪就运作出这么好的一个位置,那就要看东林党的实力了,王文龙对此还是相当乐观的。
    王文龙将米尼弹试验成功的消息报告给了朱常洛,朱常洛大喜,派太监告诉王文龙,说他马上就会派人到盔甲厂去看实际情况,叫王文龙先回去好好休息。
    王文龙也的确需要休息,连着几天的赶工实验,他几乎都没有好好合过眼,回到孙承宗家,孙承宗还在翰林院没回来,王文龙却从孙承宗的仆人那里得知邹义今早刚来找过他。
    邹义上面还连着万历皇帝呢,王文龙不敢怠慢,只能又赶往龙洋开海公司。
    邹义正在公司之中,见到王文龙急急赶来,笑着问道:“建阳还能研究火器呢?果然是全才。火器制作可还顺利?”
    王文龙笑道:“已经有些眉目了,不知公公叫我来,有何事相商?”
    王文龙直入主题,邹义也省了寒暄,叹气说道:“眼见公司就要正式运营了,我从没做过生意,心中没底呀。”
    原来邹义是想找王文龙取经。
    邹义本来就了解过王文龙的背景,知道他在南方经商挣了不少钱,比邹义这个内书房出来的太监经商经验要丰富的多。经过股票市场融资的这一番操作,邹义更对王文龙的经济头脑感到佩服,想要从王文龙这里得到一些公司未来发展的指导。
    “我当什么事情呢?”王文龙笑道:“公公不需担心,龙洋开海公司能动用的实际银两有一二百万,股票又集来了千万之数的银子,公司只要稳定经营,业绩上定然不会太难看。”
    邹义点头说道:“这点我已经派人去干了,最近已让人到江南去订船,还有台湾的福源盛船厂,我们也打算找他订几艘欧洲式的大帆船,蔚来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向就是开海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