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宸妃娘娘就是这么琢磨的,但转念一想......
算了,站在万千百姓的角度,她才是没出息的那个呢。
诶......还是表示理解吧......好歹是皇帝当年和诸王世家玩命抢来的宝贝。
皇帝:“.......。”
宸妃娘娘像个小跟班一样,随着皇帝来到书案前,想听听皇帝要给她安排什么差事。
皇帝扫了眼书案上面的奏章,仿佛是随手挑出一本,侧身便打算直接递给小妃嫔。
阿朝:“......。”
皇帝这边还没开口呢,就见小妃嫔杏眸闪躲,一副装傻充愣的小表情。
皇帝:“.......。”
皇帝又将奏章往阿朝的方向推了一下,见对方的小眼神还是这般,低笑一声,直接手动帮宸妃娘娘转了个方向。
“拿着。”皇帝轻声道,倒也没有拆穿她。
还记得,在北郊行宫时,也有过类似的情形。
那时出了魏氏巫蛊一事,宸妃原先的宫殿沾上了不干净的东西,他便将人带在身边住了两天 。
小妃嫔瞧见奏章,就是这副模样......
若是仅仅对朝政之事没有窥探之意,皇帝还能当小姑娘不懂。
但像这样格外避讳,显然是刻意的......
皇帝倒也没有多想,历朝历代的后妃,除非是不要命了,否则谁敢在君王正值壮年的时候,就干涉朝政?
比起这个......
皇帝再度想起魏氏巫蛊一事,还是心下一沉。
魏氏一族是既蠢又坏,虽然极有可能是被人当枪使,但也算不得无辜,心中贪念太甚,那段日子,在宫里宫外都惹下了不少祸事。
有人挑拨是其一.....只有宸妃当日中邪一事,至今还没有结果。
皇帝本就心中存疑,知道了慈仁太后薨逝的内情后......对巫蛊之说,心中疑虑更甚。
苏太后当年可以寻人,借着母妃的性命来陷害先帝柏妃,那今时也能借着宸妃,来除掉皇嗣。
这点,皇帝早就已经想过......
只不过宸妃身边皆是刘全精挑细选的人,别说苏太后未曾跟去行宫,即便是跟去了,也难找机会下手。
当日的情形,能下手的苏家人的确是有...... 但......
皇帝神色并无异样,看着接过奏章,还有点小不情愿的阿朝,自然而然伸手揉了揉她的发丝。
因着慈仁太后,皇帝心里对为人父,为人母的看法有着天壤之别,就算身在皇室,也见过一些腌臜事,但不管宫里面的女人是如何蛇蝎心肠,也没有一个,丧心病狂到自己亲手下药,并且咒害自己亲生骨肉的。
和是否相信鬼神之说无关,自己的亲生骨肉.......哪怕摒弃诸天神佛,也没有下咒的道理。
绝子绝孙,短折而亡......几乎是这世上最阴毒的诅咒,除非有着深仇大恨。
当年和苏太后勾结的邪士已死,他的徒弟现在不知所踪,毕竟没有实证,皇帝也就没有再想下去。
哪怕他想宸妃可以与苏家疏远,但也不希望是这种法子。
被给予自己骨血的生母......本该是最疼爱自己的人,几乎是怀着滔天的恶意.....
真要如此,对小姑娘来说就太过悲哀了。
实际上,与其说皇帝想要证明苏世子夫人确实参与其中,不如说,皇帝是要个实证,来证明苏世子夫人并不知情。
哪怕是苏世子这个父亲......也比赵氏好。
........
阿朝拿着奏章也不晓得干什么,抬眸就对上了皇帝疼惜的眼眸。
“陛下?”阿朝小声唤道。
皇帝微微回神,嗯了声。
“陛下要交给妾什么差事呀?”阿朝眨眨眼,糯糯问道。
不过片刻,皇帝便已经收敛了思绪,正巧这时勤政殿内的铜磬响了一声。
到了时辰,皇帝该去召见六部朝臣了......
看着小妃嫔眼神中的催促,像是比他这个皇帝还要着急,皇帝也只有长话短说。
“你手里的,还有书案上这些,都是近日各地呈上来的奏折。你若是不困,便帮着朕将其分门别类。有些是专门请安的折子,朕不打算再瞧。有些是请安与论事,二者皆有,你帮朕把这些挑出来。”皇帝语调寻常,耐心解释道。
阿朝:“......。”
哪怕宸妃娘娘此时困得迷糊,皇帝这句话一说,也该醒神了。
她没听错吧?皇帝还真叫她看奏章.......
阿朝动了动唇,想说什么,最后又给憋了回去,瞧着皇帝的眼神,明晃晃写着皇帝是在忽悠她。
“这么瞧着朕做什么?.......这些都是地方上县乡的奏折,说的皆是百姓之事。重要的那些,朕已经批阅过了。剩下这些,大多都是请安的折子,但.......。”
皇帝说到这里顿了顿,换了种委婉的说法。
“有些地方上的官员,习惯先问过圣安。因为不知上意,会在结尾试探一句。或者是不愿担责,怕影响政绩,不想朕知道,却又不得不说的事,就写在最后面。朕若没细看,以后出了事,也可借此为自己开脱......。”
阿朝:“......。”
心眼子真多!
阿朝听明白了,这些奏章十有八九不重要,皇帝有更要紧的事,所以没有精力一一查看。
但为了防止有人和自己耍心眼子,在请安折子上面玩猫腻,皇帝虽然不会亲自看,但也不得不叫人筛查一遍......
这个忙,宸妃娘娘倒是可以帮。
就是......皇帝若是不喜欢,怎么不明旨宣发呢?
别说,皇帝刚登基的时候确实试过,那时候年轻气盛,眼里揉不得沙子,但最后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员都以为是他谦虚。
那段时间,就从含蓄地马屁,变成了慷慨激昂的马屁。
大意就是,就算陛下您训斥臣,臣也要夸赞您的圣明,实在是您的功德与日月同辉。
虽然您谦虚,但他们要是不抒发出来,简直比死还难受......
年轻气盛,准备大干一场的新帝:“......。”
显然,历朝历代的传统,能保留至今,一定有其道理,后来皇帝也就明白了。
地方官员们也是有恃无恐,毕竟,就算元德帝再霸道,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大魏开国以来,还没有因为拍马屁被砍头的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