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这些书友是看的爽了,带着不舍和对未来剧情的期待进入梦乡,他们最后在评论区留下很多自己的感想。
“唉!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看到后续剧情。”
“精彩,实在精彩,不过就是有点短。”
“一种新的形式,盗墓流,还是狗贼这鼻祖写的好,其他模仿的小说差点味道。”
……
苏子安更新完后,直接呼呼大睡,根本就没有管任何反馈,他相信这本书是可以得到读者青睐的。
可是,他晚上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梦,梦到《秦腔》这本书遇冷,不受读者的喜欢,可能失去了时代性。
一些阅历比较丰富的读者可能比较喜欢这本书,能看出很多感悟,化为滋养。
更多的年轻人翻几页就没有兴趣,抛到一边,翻都不翻。
这个梦不算噩梦,但是还是让苏子安半夜惊醒,这本《秦腔》可能有点不太适合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用心去读,普适性可能不是很高。
作为苏子安的立基之作,他还是觉得有一定的风险性,苏子安决定要重新选择。
半夜,轻轻移掉压在自己身上的娇躯,苏子安披着衣服,坐到电脑前,开始盘点脑海中一些中国现代经典的文学作品。
记忆最深刻无非的就是这几部作品,分别是《活着》、《围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蛙》、《红高粱》、《边城》、《额尔古纳右岸》、《人生海海》和《人世间》等等。
思前想去,苏子安将准备留在王炸级别的《平凡的世界》优先级提一提,这本书普适性很高,受到广大人民的喜欢,在当今这个时代,每年的销量不低,可谓是很多年轻人的精神食粮。
而且前面有《人生》的铺垫,再写秦北的故事,更能让读者喜欢,这本书如天上璀璨的繁星之一,会照亮很多人前进的方向,自然会受到众多人的拥护。
文笔和文风没有太大改变,更加让读者读起来丝滑舒畅。
苏子安下定决心,就写这本《平凡的世界》,王炸先出,立下他在文学界的基石,自此之后,将无人可以撼动。
夜已经深沉,可是苏子安一点瞌睡没有,手指开始挥舞,一下下敲击键盘,开始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开始描绘出来。
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
天色大亮,很多人起来看到触手怪更新《鬼吹灯》,真的感受到意外的惊喜。
在吃饭的时候,在坐地铁的时候,在上班摸鱼的时候,投入到这精彩的世界。
大家看完现有更新的剧情,不得不佩服苏子安的脑洞,真的牛逼,无法言语形容,他们将这本小说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
这时候,苏子安的另外一本作品《人生》,在文学界大放异彩,获得了很多重量级嘉宾的赞扬。
《人生》在人民文学杂志上连载两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直接推出《人生》的单行本。
一周卖出去86万套,直接登顶2026年华国图书销售排行榜首位,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华国秦省作家协会会长赵山河在自己的微博账号,大力推荐了这本书。
《人生》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籍,这本书描绘了主人公高加林的一段人生,给以我们非常大的启迪。
我们人生的往往就是那关键几步,选对方向很重要,面临人生的不同抉择,选择不同,带来的结果可能不同。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很立体,像是一位现实时空存在的人一样,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人生到底如何变化,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惊喜,我强烈推荐这本书,难得的佳作。
在此,我也诚挚邀请苏子安可以加入到我们秦省作家协会的大家庭中,一起向读者呈现更多的好作品。
赵山河,这是位大佬,他在蓝星的文学地位很高,很像地球上的贾平凹,多次斩获蓝星茅盾文学奖,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评价一出,自然让文学界众多人士将目光投向了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引起 他们的重视。
不少人看完后,给出的评价很高,把他誉为小淮安,一位非常具有文学天赋的天才人物。
小淮安这个称号的由来,是上世纪90年代,蓝星出现了一位文学天才人物叫周淮安,23岁进军文学界,25岁凭借《岁月如歌》拿下当届的茅盾文学奖,27岁凭借《父母之路》拿下鲁迅文学奖,30岁凭借《个性》拿下老舍文学奖,八年时间,集齐华国三奖,成为华国现代文学最快集齐三大奖第一人。
在当时那个时代,周淮安是文学界的扛鼎人物,他的名声响彻全华国,人们称他为文学界的妖孽。
可是,遭遇意外,他在山区农村收集素材时,遭遇泥石流,从此告别人间,去往另外一个世界。
他的逝去,许多人痛哭,文学界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人物,如果再给他二十年,他会为华国文学带来多少经典作品,这是不可想象的。
人们为了纪念他,特意为30岁以下的青年文学作家,设立淮安文学奖,用来鼓励青年作家,也是期待下一个周淮安的出现。
无疑,苏子安的降临,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所以给了他这样称呼。
人们期待天才般人物的出现,可以搅动现在一潭死水的文学界,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从《人生》这本书中,就可以管中窥豹,探寻新的写作方向。
华国作家协会副会长温如言总结发言,为这本书定下基调。
“这是一本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时代背景下,小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反映无数当时青年人的现状,具有很多启示性意义,在当今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身影,给与我们警示和启迪,帮助我们更好走好接下来的人生之路。”
“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值得大家反复欣赏,品味起其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