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知这个话题颇为沉重,便选择沉默不语。
陆子礼同样缄默无言。
过了片刻,叶子芬打破沉寂道:“可还有其他事宜?”
陆子礼凝视着叶子芬那谨慎的模样,明白她心中所虑乃是担忧自己。
略作思索后回应道:“并无其他之事,但有一事需斟酌,便是大伯父那家店铺究竟是维持现状继续经营,亦或待时过境迁、局势好转后重新开张。而今已然亏本营生。”
叶子芬稍作思考后答复道:“不妨保持营业状态罢!即便亏损,无非耗费一名伙计一月工钱而已,并无大碍。倘若关闭店面,其中雇工恐难觅得新差事,如此一来,于其家庭而言无疑是沉重一击。咱家维持运营负担不大,往后此类事务无需再告知我父亲,径直填补资金即可。”
陆子礼心领神会地理解了叶子芬的意图,随即回应道:“好的,不过你回到家后别忘了跟大伯打声招呼。尽管目前大伯对店里的收益并无太多期望,但若骤然停止送钱过去,恐怕也有些不妥当。”
叶子芬爽快地回答:“放心吧,我到家就跟他讲清楚。你还有其他事情吗?”
此刻,陆子礼脸上流露出一种明显的欲言又止之态,任谁都能轻易察觉到。
然而,陆子礼内心却充满了挣扎与迟疑。
就在不久前,蒋二郎曾找上门来,言辞间透露出希望陆子礼能在叶子芬面前替他美言几句,以便为其谋得一份差事。
实际上,在此之前,陆红果已多次前来寻求帮助,但陆子礼压根儿没理睬她。
陆子礼心里暗自思忖着,陆家若是没了陆红果这个女儿也就罢了,但蒋二郎则有所不同。
或许蒋二郎并不知晓陆红果所犯下的错事,而且从品性方面来看,蒋二郎倒还算过得去。
此时此刻前来寻找他帮忙,显然是生活遭遇困境、举步维艰了。
然而,面对求助者,他并未立刻应允下来,表示等叶子芬归来后再与其商议此事。
能否给予帮助以及如何妥善安置,一切都取决于叶子芬是否有空缺职位可供安排。
即便如此简单的回复,对方仍然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待那人离开后,他特意派人私下打听一番,得知此人名叫蒋二郎,之前曾受雇于一家点心铺,但如今已遭雇主辞退。
原本那家点心铺生意颇为红火,无奈时局艰难,百姓们皆紧握钱财与口粮,无暇顾及点心这类非必需品。
即便是富贵人家,也不会天天购买点心解馋。
如此一来,店铺生意每况愈下,不得不裁减员工以节省开支,而蒋二郎恰好成为其中一员。
通过进一步了解,他发现不仅仅是蒋二郎失去工作返回家中,连蒋家经营的那间铺子目前也是门庭冷落、前景堪忧,恐怕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不过对于蒋氏夫妇眼下的生计问题,他倒并不担忧。
毕竟陆红果手中尚有余财,且他们之前也储备过一些粮食,日常糊口应该不成问题。
只是人都已经和他开口了,他犹豫再三......最终他还是咬咬牙说了出来。
叶子芬听了之后略加思索道:“这样吧,先把他安排到王生那边去,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他的能力如何、品行怎样,如果各方面都还不错,等将来我在县里开了铺子,再把他调过去帮忙。”
叶子芬并没有把话说死,毕竟她实在不愿再与陆红果那种人有任何瓜葛。
但若真的撒手不管,似乎又有些不近人情,所以目前也只能权宜行事,走一步看一步,说不定过个一年半载,待时过境迁,对方自己就不想继续留在她这里做事了呢!
陆子礼表示赞同:“那行,就让他年后再来上工吧!反正没剩几天就要过年了。”
若是年前就让人家上岗,叶子芬还得额外多备一份年礼,其他伙计见了难免会心中不快,这种亏本买卖可做不得!
叶子芬颔首应道:“可以!待会儿我会亲自跟王生打声招呼,你就别出面了,只需将此事转达给蒋二郎即可。”
二人简明扼要地商议完毕,陆子礼这下总算是松了口气。
陆子礼前脚刚踏出房门,刘梦儿便后脚走了进来,她快步走到叶子芬身旁,低声告诉她向前已经到来的消息。
听闻此言,叶子芬不敢怠慢,连忙吩咐让向前进屋说话。
向前年纪已然不小,但自从向志博离开后,如今又遭遇这般境况,叶子芬心中最为牵挂担忧的便是他了。
未过多久,只听得一阵清脆的敲门声传来,叶子芬急忙起身前去迎接,亲自为向前打开了门。
见到叶子芬,向前赶忙躬身施礼,并开口说道:“小姐终于回来了!已有半年未见啊。”
叶子芬微微一笑,请向前入座,刘梦儿则懂事地奉上香茗。
待叶子芬也坐稳之后,这才笑着回应道:“您教导有方,令郎如掌柜一般在京城表现出色。可惜今年春节无法归家团聚,实在是我有所亏欠于您呀?”
叶子芬先是说了一番场面话,表示歉意。
向前一听这话,连忙摆手解释道:“承蒙小姐厚爱与赏识,那孩子方能有所作为,未负您所托。至于是否回家过年并不重要,我周围众多老友家的孩子们,只要他尽心尽力替小姐看守好店铺,便已是尽到了最大的孝道与忠诚之心。”
叶子芬微笑着说道:“您实在太过于谦逊了。向管事管理有方,我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
向管事谦逊地连声道谢后,这才端起桌上的茶杯轻啜一口,此刻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
叶子芬见状亦报以理解的笑容,而后开口询问:“向管事,不知目前我们的粮仓情况如何?是否还需要再派遣人员前往庄子呢?”
向管事闻言,连忙将手中的茶盏置于一旁桌案之上,起身恭敬回话:“现今粮仓已然充盈。特别是秋季收获之粮,各个庄子皆有增产。不单佃户余粮充足,就连我方相较往昔亦有所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