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王甫上任御使大换血
作者:王文达   巅峰对决千古玩帝之终极较量最新章节     
    听到皇上这话,王甫才弓起腿,跪在地上呯呯地连磕了九个响头,口里一直说着:“谢皇上谢皇上,”
    之后,爬起身来,又作了三个高揖。这一连串动作下来,王甫已累得面红耳赤。
    倒是徽宗,看着越来越高兴,越来越喜欢,朝堂上带来的不快情绪早就一扫而光了。就伸出手说,“好了,过来吧,过来正好朕要跟你谈个话。”
    等王甫来到龙案跟前,规规矩矩站好了,徽宗说道:“上任了,按说你这个级别,太师或者宰相跟你谈都可以。可是啊,你不同于别人呀。朕这么跟你说吧,你这回的提拔,起初是何执中,向朕推荐过,朕就把你提拔成了校书郎。之后呢,朕了解到你干的不错,朕接触你之后,看你学问不浅,又肯上进,也爱学,特别是对皇上忠诚,能很快的准确的领会皇上的旨意。前几天端午宫中庙会上你的表现,朕就很是满意。本来以你的学识和你的能力,还有你的性格特点,朕想给你在中书省安排个位置。可是,御使台和察院出了这样的事儿,朕需要一个能准确快速理解朕的旨意、能按朕的意愿和要求办事的人,去管住这个御使台,管好这个御使台。所以朕就选了你。御使台这一次变动之后啊,你就是御使台和察院的最高长官,临时不设御使大夫,你直接对朕负责,知道吗?御使台和察院呀,跟别的部门不同,并不是直接由宰相管理的,而是直接对皇上负责。所以呀,说话做事考虑问题,都要从维护皇上维护朝廷的角度,从国家最高利益的角度。遇事啊,多跟太师汇报商量,朕不可能凡事都去管。朕所有的事,都委托太师,他也就是朕的大脑,朕的代言人,你懂吗?”
    第423章 太学生请愿声援御使
    王甫自从听到对自己的委任诏令,就一直如做梦一般。此刻面对皇上,听着皇上那令人心醉的话语,头一直懵懵的,皇上具体说了些啥,其实并没进入到心里,只听到大体意思。但却在不住地点头。
    见王甫一劲点头,徽宗就接着又说:“这一次提拔你的过程当中,太师也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太师高度赞成和支持朕的这一决定。而且呢,太师也高度认可你的能力和学识,这一点儿令朕很是欣慰,这也为你将来做好工作,跟太师配合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嘛。希望你呀,发扬你既有的优点长处,把御使台和察院给我经营好、管好,真正成为拥护皇上,支持皇上,保证皇上各项决策贯彻落实的重要部门,明白朕的全部意思了吗?”
    王甫又跪下磕了三个头,起来才说:“明白了,明白了,臣都明白了。臣一定谨记在心。臣虽然学问到不了五车,可是臣也有点学问,臣的脑子还好使。皇上刚才的哼哼教导,哦不,不是,而是谆谆教导,臣都记住了。臣一定把皇上的谆谆教导,牢记在头脑中,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上。”
    徽宗听了王甫的这个表态,非常满意,说。“朕,相信你,对你寄予厚望啊。另外,鉴于你的工作特点,从今以后,你可以随时随意进出朕的这个办公大厅。也就是说,满朝文武,只有四个人是有这个特权的,太师、宰相、太尉和你。这也是你的荣耀啊,要好好珍惜。啊?好了,你去忙吧。”
    王甫很想问,什么时候到御史台上任呢?可是皇上已经说了要自己去忙,其实就是让自己回去,所以想问的话到了嘴边又改成了:“皇上,臣全记住了。臣一定不辜负皇上期望。请皇上看臣的实际行动。臣回去了。”
    看看杨光华还在身边,就转身又对杨光华作了个高揖,声音比跟皇上说话的时候低了许多,道:“万望太师多多关照,多多关心,多多教导,多多支持哦。”
    杨光华看着王甫这么高的个子,这么魁梧的身材,却有这么灵活的动作,这么滑稽的表情,还有这幽默风趣的语言,禁不住就想笑,但他忍住了,说:“不要这么客气,千万不要这么客气。咱们同朝为官,都是为皇上服务,都是伺候皇上,咱们共同的职责和心愿就是伺候好皇上,让皇上满意、让百官服气、让众人信任。也希望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多支持光华,咱们携手同心,把皇上的事、把朝廷的事都办得妥妥的,真正让皇上放心满意。”
    说罢,就牵着王甫的手,走回到自己的座位旁,继续站着说,“诏书上呢,只写任命,你做什么、哪一天到任都没说。我给你说,你今天回原单位去收拾一下,告个别;明天早上就到御使台报到。御使台现在已经一个当官的也没有了,你不先到,其他人去向谁报到?所以,你要先到,其他新上任的官员都向你报到。关键是啊,这一次御使台和察院的所有官员全部都换掉了,你们等于是重新组建一个全新的班子。你的担子很重啊,任务艰巨,也很复杂,一定要大胆、冷静细心、周到,做好御使台和察了院当前以及长远的各项工作,为皇上脸上争光。怎么样?你还有事吗?有事尽管说。我会尽全力助你。”
    王甫听杨光华说的这一切,这高度、这境界、这水平都太高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学来呀,怪不得人家那么受皇上的赏识和器重啊,就说:“没有了,没有了。下官谨尊太师和皇上的教导。”
    杨光华忙纠正说,“不对,是皇上和太师的教导,再说,太师的话不能叫教导,充其量只能叫一个点拨或者建议,只有皇上的话才能叫教导或教诲。”
    王甫尴尬地笑笑,说:“啊,是、是的是的,下官记住了,下官这就回去收拾,下官今天下午就到御使台去报到。”
    杨光华忙说:“哦,对了,你是御使台最高长官,不能让你独自去报到。按规定,你这个级别的去报到,应由宰相陪你去。因那里没有原来的班子,不需要交接,也不需要开会宣布和表态发言什么的,宰相送下你就可以离开,你准备好迎接每个新提拔的官员就是了。至于谁任什么职务什么级别,你就按这个诏书上的一一办理,然后呢,再把各个部门的人呀,都分配好任务,交代好职责,让他们各行其是,各自履行职责就行了。你的御使台和察院就运行起来了。这对你来说可是崭新的一课,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你边学边干。有信心吗?”
    王甫就挺一挺胸脯,说:“有!没问题。既然皇上和太师这么信任王甫,王甫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王甫会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成果、最快的进步。”
    说罢又作了个揖,转身就匆匆离去了。可他没注意到,蔡攸一直在大厅门外一侧等着他呢。他一出来蔡攸就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说,“哎哟,王中丞哎,你这把嘴是厉害,你看皇上多满意,太师多高兴啊。你呀,将来这前途啊,大大的辉煌,大大的大大的......”
    大大的什么?蔡攸没词了。王甫就高兴的摇头晃脑,那一头金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射着灿灿金光,格外的耀眼。
    惩处陈中等人的诏书下发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轰动,不亚于一场地震,也不亚于一场暴风雨。
    御使台和察院的官员,从御使大夫兼监察御使陈中、御使中丞崔浩、侍御使张根等一众最高官,一直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一锅端了,全部被贬官、撤职、降职,甚至流放,并且将陈中流放到了当时大宋最严酷的沙门岛。谁都知道,沙门岛上的监狱,那就是人间地狱,只要流放到这个地方,就别想活着出来,可见这次朝廷对御使台和察院的陈中等官员,处理得何等严厉。而盘点徽宗朝之前的历代王朝,如此对待谏官言官监察官员,绝无仅有,徽宗创了历史之最。朝野上下,对此议论纷纷。影响最大的,是太学院太学生的罢课游行事件。
    太学生举行罢课示威,要求朝廷撤回处罚决定,释放陈中崔浩张根等清官,同时提出罢免蔡京、高俅、朱缅、梁师成等四大奸臣。明眼人都看得出,皇上身边的近臣重臣,被点名罢免的却没有杨光华和童贯。童贯当时的地位还不够高,影响也不够大,还够不上资格,可以理解。可杨光华作为朝中第一重臣,也没被提及,个中缘由,不得而知;但凡后人论及此事,也颇费思量。
    二百多太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手持标语,高呼口号,沿着御街游行,一直来到了皇宫大门外。皇宫大门口的卫兵,都是御林军士兵。每个时辰换一班,每班带班和站岗的共十人。这种突发情况,令卫士们难以招架,带班军官便急忙派人到太尉府汇报并请求支援。
    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态,也是重大事变,因此直接报给了太尉高俅。高俅一听,就愣着眼拍着桌子骂起来:“他娘的!朝廷给他们吃给他们喝给他们住,让他们住那么好的房子,上那么好的学,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舒舒服服的念书上学,他们却不好好念书,闹事!完全是吃饱了撑的!给我打,打出去!”
    他便叫来了御林军殿前指挥使肖永健,交代说:“去,带上一百人,看看这些太学生闹哄啥?他们到底有多大本事?把那些头头以寻衅滋事扰乱朝廷攻击皇上为罪名抓起来,都给我抓起来,送到大理寺去。我就不信,这些臭蛋子赖书生,要反天?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三十年他也成不了鸟事,全有毛病,欠收拾。”
    按照太尉高俅的要求,一百人的御林军队伍,在御林军殿前指挥使肖永健的带领下,开到了皇宫大门口。军人跟太学生在这里对峙,又成了京城一大新闻,看热闹的人涌满了大街。太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也更加激愤。
    太尉府殿前指挥使,也就是太尉府的二把手肖永健率兵来到皇宫大门口之后,先自己登上门楼最高处,从门楼往下俯瞰,大体数了一下前来请愿的太学生数量,然后派出一个军官,到政事堂向宰相汇报,自己便站在门楼上开始讲话,“同学们,请大家冷静!请大家回去好好读书,你们的意见和愿望,我们会向朝廷汇报,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回去吧!”
    可是太学生们不听军人的话。他们认为军人都是武夫,啥都不懂,讲的都是屁话。特别是北宋时期一直是扬文抑武,军人和武官的地位很低,太学生们本来就瞧不起他们,所以他们并不买这个军官的账,呼喊声越来越高,声势也越来越大,慢慢的,一些市民也加入其中,搞得皇宫门口呜呜泱泱,乱成一团。他们要求宰相出来给他们答复,甚至有的喊出要见皇上。
    肖永健眼看自己的话全不管用,干脆就厉声喝到,“话都跟你们讲清楚了,道理也给你们说明白了,你们回,还是不回?不回,本将军可要抓人了!你们可要明白,你们这是扰乱社会秩序,恶意攻击朝廷,诋毁国家形象,犯这种罪的人,轻则坐牢,重则流放,你们知道吗?”
    太学生当中胆子小的,已经在往后退。可是经不住多数人的鼓动和怂恿,大多数人依然情绪高昂,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