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媒体上的隔空交锋
作者:陈茶老酒爱少女   从包工头到一方高官最新章节     
    这一招确实让九环水泥无比难受,因为他们除非是遇到了大灾大难,或者当地政府搞活动有硬性要求,不然的话他们没有理由支出这笔钱。
    特别是这么大额,还是捐给八杆子打不着的这边,他们的分厂是建在邻县,也不是这里,给这里捐的话,邻县那边要不要捐?
    几千万元,贪污或者挥霍都比捐赠容易。
    虽然当地政府没有接受这笔钱,但风声已经传出去了,全县人民都知道了,你非不要这笔钱,你是何居心?
    所以拖也拖不了多长时间,最多说需要请示上级领导。
    思考犹豫矜持了两天,当地政府最终还是接收了这笔捐款,没办法,不收显的太傻,收了实际上更傻。
    原本的方案,就是县里以码头入股,思杨这边出这钱改造,最终双方或平分,或四六这座码头。
    现在还得合作,只不过思杨一边只需要再出三千万元,就取得了一半的股份。
    实际上钱还是那么些钱,并没有多掏多少,思杨还落了个好名声。
    正当杨辰沾沾自喜之际,一篇《警惕,强迫式捐款》文章出现在了经济日报上,这个报纸的份量可是相当高。
    文章就以某县为例,讲了这次的捐赠,虽然多数地方都做了模糊式处理,但知道的人都知道发生在了那里,毕竟思杨捐那五千万元,也是好好地宣传了一把。
    文章没有点明思杨的外资成份,但是却呼吁各地,在出售或合资公共设施时,警惕这种以捐款为名义的提前占位。
    虽然说这样的招数杨辰不打算用第二次,确实不合适,第一次用能收到奇效,第二天你再用,就是侮辱人家的智商了。
    但不用归不用,杨辰却不想让人家这么指责。
    你既然能用媒体,我就也能用,你能用国家大报,我就用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南风报。
    双方本来就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南风报又是认钱不认人的主,思杨又是他们比较偏向的外方,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本身最近这边一直在考察水泥市场,拿考察报告出来改一改,就是专题。
    第一篇《丹州水泥,享地理之便,受地理之苦》,文章指出,丹州水泥背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秀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占市场,外地水泥企业难以进入,吃了几十年的饱饭。
    但同时,也导致了丹州水泥扩张的欲望不强烈,等他们醒悟过来就会发现,周围的市场已经全部被其它企业占据,无法再就近扩张。
    用丹州水泥来打第一炮,是杨辰的一个障眼法。、
    第一篇,立场非常公允,意见也非常中肯,就连丹州水泥,也不能说这边说的不对。
    甚至给报社这边打来电话,说他们已经制定了周密的扩张计划,正在按照计划进行发展,目前正在岭南建造一座分厂、一座粉磨站。
    这个时候第二篇出来了,《九环水泥,高速扩张背后的债务阴影》,文章指出,九环水泥在负债率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情况,仍然大肆扩张,有两个分厂在建的同时,又投资一点八亿新建江津水泥厂,同时还有财务手段掩饰支给宜城市开发区的一亿元借款。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不仅引来了九环水泥的抗议,宜城市开发区还专门发公函解释这笔钱是九环水泥支付给他们的土地转让费的预付款。
    已经刊登出来了,再解释还有什么意义,南风报出了名的头铁头硬,号称独立精神,除了钱好使,谁说也不好使。
    正好这个时候九环水泥在向建设银行申请一笔一点七五亿的贷款,本来已经通过审批,就准备放款了,又被银行收了回去。
    九环水泥虽然说不是靠这笔钱救命,但也是非常急需,无奈之下,只好紧急协调昌州省信用社,提供了一亿元的短期资金。
    这个时候,九环水泥这边才怀疑这是杨辰这边搞的鬼,但短短时间内,第三篇文章又出来了。
    《静海水泥,盛名之下,其实难负》,这是上嘉省一家专业生产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企业,文章连图带文字,揭露了静海水泥管理不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虚设,以低标号水泥冒充高标号水泥,同一批次产品竟然分装三个标号,这种产品用到重点工程上,简直就是祸国殃民。
    这是段双林他们在安排人进行暗中考察时发现的,只是当时没有揭穿,而是把证据保存了下来,借用南风报之手,捅了出来。
    这篇文章,就像一记炸弹,炸到了静海水泥的头上,要知道这家水泥公司还是一个上市企业,直接股价狂泻不止,连续四天跌停。
    不是刚好碰到周末休市,一定继续连跌下去。
    周一还未开盘时,所有持有静海水泥股票的股民们都在担心不已之时,突然静海水泥宣布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暂停股票交易。
    然后就传出了消息,香港一家投资公司,计划从静海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收购所持有的静海水泥百分之二十八的股份, 同时收购静阳区政府手中所持有的百分之十三点五的股份。
    其实原计划中,杨辰是没有打算收购的,因为这是一家上市公司,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这个壳值钱,一般来说当地政府都不会放弃。
    但是股价狂跌之后,当地政府质押了其中百分之十的股份用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结果现在投入还没有见效,这边却已经触发了强制平仓线,当地政府担心一旦引起连锁反应,手里的股份会更不值钱,只好选择出售。
    既然有这样的机会,杨辰也不会客气,该收还是要收。
    只是担心影响到连山水泥这边的声誉,杨辰在香港又成立了一家公司,来进行收购。
    这一来一去的,时间就已经到了五月,很多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比如刘海阔的上任,曹非明的回归。
    思杨的资金实际上已经枯竭,如果不是香港企业家联合会又提供了五亿资金,收购也不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