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我在哪都有关系
作者:孤舟牧云   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最新章节     
    听过书联、考试、文以载道奖的详情,以及三者的关系,阖闾、伍子胥全都呆若木鸡。
    “果然是圣人手笔,此等治国治世水平,伍某拍马莫及!”
    “可惜,此等圣贤,怎么不降在我吴国呢?”
    岳川说道:“那造纸术,我也有些门路,弄了一份过来。你们愿不愿意学习?”
    “要!当然要啊!”
    “呃……河神大人,咱们造纸,会不会惹姜国不喜?”
    岳川无所谓的说道:“这是我的门路,你们无须担心!只用告诉我,做不做就行了。”
    “做!”
    “当然要做!”
    这种好事,谁拒绝谁傻瓜。
    岳川说道:“齐国是麻纸,我们这里可以制作竹纸。正好,编制竹器的下脚料,以及品相不好的竹子,都可以拿来制作竹纸。”
    阖闾与伍子胥对视一眼,同时点头。
    阖闾拱手道:“一切听凭河神大人吩咐!”
    岳川摆了摆手,“齐国那边,国君占五成,琅琊百姓占三成,圣人占两成。我们这边也一样,吴王占五成,作坊的工匠占三成,我占两成。这两成我也效仿琅琊圣人,作为文以载道的奖金。”
    “河神大人圣明!”
    伍子胥却想到一个问题:“河神大人,我们吴国百姓也能参与文以载道的评选吗?”
    岳川点头,“当然可以!这个评选是面向全天下,所有着书立作者都有资格参与评选。怎么,伍相也有着书的念头?”
    伍子胥尴尬一笑,“伍某确实想过着书,写一本治军的书籍,可是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差了感觉,一直无法落笔。”
    岳川回想了一下脑海中资料。
    伍子胥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水战兵法》。
    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上辈子的世界里,伍子胥向阖闾引荐孙武,孙武的“求职简历”就是一本兵书。
    没错,这个兵书就是《孙子兵法》的雏形,史上最强求职简历,没有之一!
    也正因此,伍子胥的光芒被孙武分走大半,他写的兵书也始终笼罩在《孙子兵法》的阴影中。
    这辈子,孙武被岳川截胡,没有来吴国。
    吴国的局面就全靠伍子胥支撑了。
    至于伍子胥说的“少了点感觉”,估计就是孙武这块磨刀石的原因。
    岳川说道:“船舶营造、航运技巧、海外风光,这些都可以写入书中。”
    “这也行?”
    “为什么不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海路也是路啊!”
    伍子胥顿时双眼赤红,鼻息粗重。
    他自己回想自己看过的所有书籍。
    除了《山海经》提起几句海外风光,基本就没有了。
    一本都没有!
    如果自己能写一本详细介绍海外风土的书籍,不说内容如何,单是这个“首本”就足以自己名载史册。
    岳川又向阖闾说道:“我在姜国那边有关系,文以载道也能说上话。咱们吴国给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就能要一个提名的权力。”
    “啊!这……”
    阖闾有点小激动。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
    吴国远离中原,名气不显,文化方面的知名度就更低了。
    如果能加入“文以载道”圈子,并且拥有提名权,吴国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多谢河神大人!”
    岳川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叹息一声。
    “河神大人因何叹息?”
    “我在叹息,齐国、姜国都在广建学堂、大兴文教,以考试惠及乡村,催生民众。我们吴国……被比下去了啊!”
    一句话,刺得阖闾、伍子胥面皮生疼。
    这俩都是当世人杰,又都是少年得志,心高气傲得很。
    干什么都要力争上游,怎会甘心落于人后。
    “河神大人,我们去年就已经全面引入姜国龙文,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学堂,教书育人。”
    岳川点了点头,“我知道!不过,你们的学堂都建在了城镇,而齐国建在了乡村。”
    “我们……也可以建在乡村。”
    “这需要很多人手,很多钱!而且是长期的投入。”
    “我们吴国有钱!”
    吴国真的很有钱!
    靠着水运、商贸,吴国的财富快速积累,阖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富裕。
    “那么,考试呢?吴国也要效仿齐国吗?”
    “效仿!”
    “君上,我们何止是效仿,我们明明是要超越!齐国给多少,我们吴国给双倍!”
    “对对对!给双倍!”
    有钱好办事!
    阖闾也看明白了。
    这两年来,种地需要人、种茶树需要人、打鱼需要人、跑船需要人、铸剑需要人、养殖需要人、竹编需要人……
    偏偏,吴国没人!
    吴国也就几百万人口,一千万都不到。
    以往还不觉得有什么,几百万人口已经很多了。
    现在却发现,哪里都要人。
    “兴建学堂、兴办教育,又需要一大批人手,可是我们已经没有富余的人手了。尤其是教书育人的人才,一个都没有了。”
    城镇里的学堂还没弄清楚呢,更别说乡村了。
    而且,齐国与姜国原本就是一家人,文字、语言大差不差,学习成本低。
    吴国跟齐国完全就是两种文化圈,八竿子都打不着。
    文字、文化上的差距就更大了。
    齐国人学习姜国龙文,就像学一门隔壁省的方言。
    吴国人学习姜国龙文,就像学习地球对角的外语。
    难!
    真的太难了!
    就算阖闾下令号召,也不大。
    除了跑船、跑商的人,因为生意上的需要,会主动学习姜国文字、语言,其他人大都兴趣缺缺。
    岳川呵呵一笑,“我在琅琊城也有些关系,琅琊那个师范学堂,专门培养教书育人的人才。”
    阖闾大喜,“啊?如此甚好,我们这便组织一批人员,送去琅琊城。”
    伍子胥也笑而不语。
    文教是好事,大好事!
    不但可以开民智,提高百姓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还能为国家遴选有用之才。
    最最最重要的,读书考试能催生人口。
    这可是吴国霸业的基础啊!
    搞!必须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