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3章 四贤姜公辅
作者:小白狐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最新章节     
    “接下来使用,唐朝专属召唤卡吧!”王晨笑道。
    【叮咚,消耗唐朝专属召唤卡进行召唤,召唤中......恭喜宿主召唤出唐朝名臣姜公辅!
    植入身份为:姜子牙的二子,目前正跟随在姜子牙身边负责处理当地政务!】
    【叮咚,扫描完毕!
    姜公辅
    武力值:40点
    统帅值:42点
    智力值:103点
    政治值:102点
    技能一贤才:姜公辅在出谋划策时,智力值提升5点,姜公辅在处理政务时,政治值提升5点。
    技能二才干:姜公辅在入朝为官后,智力值提升5点,政治值提升5点,姜公辅在担任重职时,智力值额外提升5点,政治值额外提升5点。
    技能三护驾:姜公辅在献策护驾时,智力值提升5点,姜公辅在君主面前时,智力值提升5点,政治值提升5点。】
    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祖籍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
    出身九真姜氏,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授右拾遗,召入翰林学士、京兆户曹参军,颇有才干和器识,敢于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
    建中四年,发生泾原兵变和朱泚之乱。
    姜公辅护驾献策有功,授谏议大夫、同平章事。
    言辞触怒皇帝,罢为太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
    唐顺宗即位,授吉州刺史,未及上任,卒于泉州九日山,追赠礼部尚书。
    王晨评价道:“姜公辅为相仅半年即遭罢斥,时间短促,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华抱负。”
    “但此时恰逢唐王朝迭发重大事变,藩镇叛乱,危及京师。”
    “他是在皇帝逃奔途中被任命为宰相的,可以说是奉职于国家多事之秋,受命于危难之际。”
    “而且他尽心辅弼德宗,一腔忠悃,嫉恶如仇,料事如神,政绩可述,不愧“名相”称号。”
    姜公辅绝对是一个不俗的能臣干吏了,现在又成为了姜子牙的儿子,这就更加的不错了。
    ......
    姜公辅的对策,对于君道治道,对于如何治理好国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和见解,主要内容有以下数条:
    一是以尧舜禹汤为君主的榜样。
    对策开门见山,首谓:“臣闻尧舜之驭寓也,以至理理万邦,以美利利天下。
    百姓犹惧其未化也,万邦犹惧其未安也,乃复设谤木,询谠议,不敢满假,不敢荒宁。……臣闻禹称善人,不善者远矣。
    ……夫中于道者,易以兴化;失其道者,难以从宜。
    事爽其分,则一毫以乖;事审其分,则殊途同归。
    计岁者非一时而可用,致理者非一日而成功,但立法于制事之初,望化于经年之外,使损益鉴于兴替,寒暑渐于春秋,何忧不均理于羲轩,同光于尧舜?”
    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臣民在其上写谏言,此木牌称为谤木,又称诽谤木或华表木。
    姜公辅希望德宗效法尧舜禹汤,行正道,纳正言,近善人,远奸佞,如此方可使君民同心,上下一德,从而达到国大治、民大安的目的。
    二是认为戎狄轻而寡信,贪得无厌,对之难以礼义和,恩泽抚;主张充实国力,加强国防,发展经济,广揽人才。只要国家强大,则不必以边患为虑。姜公辅在这里是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立场、观点出发,提出对待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方针,暴露了儒家的大汉族主义思想。
    《左传·闵公元年》载管敬仲言于齐侯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左传·襄公四年》载晋侯的话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
    这此言论,代表了儒家的一贯看法。
    姜公辅受“内诸夏而外夷狄”思想的影响,所以也宣场起“戎狄轻而寡信,贪而无亲”来了,不足为怪。
    他主张发展生产,加强国防,并提出了类似屯兵、屯田的具体措施,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
    三是提倡礼义,实行富民政策,利用厚生,与民休息,广庶类,勤农桑,崇教化,重贤才。
    “夫奸邪生于豪杰,廉耻生于礼义。礼义立,孰有不耻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义趋利者乎?臣以为遂其富利之业,申其仁义之利,则外户不扃矣。”
    儒家认为人民生活富足是进行礼乐教化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富而后教,才易于使人向善,遵礼守法,收以良好的效果。
    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显然,姜公辅直接继承了这一思想。
    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人都主张先富后教。
    四是赞扬德宗厚德载物,恩泽被及草木禽兽,诚为德政。
    例如,“捐金玉于江湖,反珍奇于薮泽”,就是指德宗罢贡献,放舞象,出鹰犬等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而且具有维护生态平衡的环境伦理学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姜公辅又引《诗经·大雅》所说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希望德宗慎终如始,贯彻到底。
    言辞虽然委婉,意思却很明确,颂扬之中,隐含警告。
    可惜德宗并没有认真听取姜公辅的规谏,有始无终,竟把国家政局搞得一塌糊涂。
    姜公辅的警告,果不幸而言中!
    从思想行事来看,姜公辅属于儒家学派是无可置疑的。
    但他和当时安南大多数文人学者一样,信奉三教同源之说,对佛教和道教都有好感,并不采取排斥态度。
    《新唐书·姜公辅列传》记载:“陆贽为相,公辅数求官。贽密谓曰:‘窦丞相尝言,为公拟官屡矣,上辄不悦。’公辅惧,请为道士。”
    安南文人学者一般认为,进可以儒术应世,退可以道术养身,儒道两家是相通的,各有各的长处和适用范围。
    看来姜公辅也信奉并且实行这样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