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假日
作者:闲云小散   80后视角的回忆录最新章节     
    前面章节各种类型的都有回忆,就连自然天气都有科普,主要还是停留在米云十几岁的记忆之前,之后的记忆不愿触碰,40岁之前回忆前三十年的生活故事,米云50岁左右才原意回忆前二十年的故事,人的一生中,往往都是童年的回忆最为珍贵和纯洁,青壮年的记忆其实也还好,中老年的记忆可能就更多压力和忧伤了。
    说实话六月之后,米云还是有大量空闲时间的,没有重要的学习任务和考试,每天都可以大规模的书写文字,但可能懒惰,反而不愿下笔,宁愿多刷视频,可能现阶段确实不方便写下去,近二十年的生活确实还有点敏感,不愿触碰,太多的人都在世,老年化时代到来,人均寿命80岁已经是平均水平了,其实还可以多写一点,至少先写到中学和大学时代,其实这段上学时间也还是纯洁的时代,也是有回忆的画面的,尤其大学毕业后的十几年中会有太多的故事,刚出社会,跟社会人士打交道,碰到的事情太多,经过社会实践活动,更能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复杂和不容易,发生的故事最多,记忆也很深刻,更多敏感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段时期,非常敏感和深刻,但又不能多提,真实生活就是如此,一代代人的努力,很多的黑暗逐渐走向正大光明,米云就体验过暂住证和居住证制度的时代,居住证到现在都还存在,也许有一天也会在生活中消失。
    时光飞快,世事变迁,一代人会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无论如何变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万万不能背弃的。优秀的文化需要继承,迷信落后的文化可以淘汰剔除,有些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却因西方文化的冲击,而渐渐被国人淡忘,有人称之为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米云也认可,但完全遗忘也是不对的,毕竟也是先辈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可以完善和变更,选择性的继承下去。
    当你对这些外来的洋节趋之若鹜时,你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了解多少呢?说实话米云个人是从来不过洋节的,不讨厌,也不反感,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出处,存在即是合理,不能强求别人跟个人喜好一样。
    端午节刚过,说实话,今年的三天端午节假期米云都没有吃上粽子,但在去年,米云一年四季都会有吃粽子,粽子就放在冰柜,米云会在网上买一堆储存到冰柜当粮食吃,日子过的算比较窘迫吧,近两年经济不景气,各方面的日子也不好过,本章节就说说过节吧,除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这几个享受假日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牢记不忘之外,年轻人们的心目中不能忘记的,恐怕当数自家的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和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及圣诞节、平安夜了。情人节一到,是一花难求,愚人节一到,是一饭难求,平安夜又是一果难求。而精明的商家们,近几年又搞了什么双十一光棍节、双十二购物节等等,不仅弄人们是目不暇接,还培养了一大批消费者。
    米云几十年中,最喜欢的还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和中秋国庆。基本上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了,留有印象的也就是这些节日,这些节日都能吃到好吃的东西,还能和亲人相聚,米云记得小时候劳动节的假日一直就是五天,近十年有调整,最近几年又调整回来了,现在的中国节假日并不多,比起古人来说还是少了很多很多。
    米云个人比较喜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可能有点不合群,不合时宜,毕竟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生活方式,不能强求每个人的喜好,有兴趣的可以跟米云回顾一下那些我们先辈生活中非常重的传统节日吧!
    在中国古代,“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日”,而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虽然现在春节还被我们隆重庆祝,但是“人日”已经被逐渐淡忘了。
    其实在古代,“人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进入新年之后的第一个节日。陈树千在《节日中的诗歌盛宴》中讲了“人日”的来源——在西汉时期,人日这个节日就有了雏形。东方朔在《占书》中记载:“岁后八日,一为鸡,二为犬,三为豕,四为羊,五为牛,六为马,七为人,八为谷。”这样的创世神话是先民对人类起源的猜想,也是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一种确认。
    中国历史悠久,先后出现的节日也有很多,有些我们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元日”,就是现在的春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等。
    还有很多节日,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具体说来,比如唐朝节日中,“人日、上元、晦日、中和节、二月八日、社日、上巳、寒食、四月八日、伏日、七夕、中元、重阳、冬至、腊、岁除”等十多个节日已经消失了。
    到北宋时期,一年节假日合计大约有76天,除了现在已有的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等节假日外,寒食、冬至、天庆节、上元节各休假七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各休假三天;立春、人日、春分、春社、上巳、天祺节、立夏、天祝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授衣、重阳、立秋各休假一天。
    为什么那么多传统节日会淡出我们的生活?
    有的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人们曾经热衷于庆祝的盂兰节、浴佛节与佛诞节、天日(玉皇大帝圣诞日)等等已经逐渐消失于视野之中;有的节日随着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被人们放弃庆祝,如曾经是男女外出聚会游乐的上巳节也在程朱理学兴起的宋代被逐步废弃,与寒食节一起融合在了清明节之中。
    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传统节日之中的细节也已丢失了,比如端午节的祭祀和用艾草净身、中秋节的祭月等等。
    现如今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被很多人知晓,而很多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则被逐渐冷落,甚至有一些已经被人们遗忘。
    以下的五个传统节日,都是曾经很火很流行而如今被冷落遗忘的中国传统节日。
    1、花朝节
    花朝节,也叫花神节,或者叫百花生日,这是一个以花为名,体现人们花神信仰的节日。
    说到花,咱们今天的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好看,观赏这些,但在古人的观念里面可不一样。在咱们中国古人的观念里,花代表着生命的孕育与轮回,是象征着人与万物的生老病死的。相应的,神格化的花神,也就主管着人们的生老病死,甚至是农作物的收成好坏了。这也是花朝节产生的心理动机。
    花朝节由来已久,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这是纪念百花的生日。
    2、寒食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寒食节呢?
    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3、下元节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教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 “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之辰。
    下元节习俗有:
    1.祈愿神灵:下元节这一天天黑之前,一般需要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忠诚。其目的是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农作物能够安全过冬。
    2.祭祀祖先: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节月亮出来的时候,把家谱、祖先像、排位等供于家中上厅,然后安放供桌,摆好香炉、贡品,开始祭祀祖先亡灵,祈求祖先保佑。
    3.饮食风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鱼”,在下元节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到了下午祭祀结束之后,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丰富的菜肴,像鱼肉、羊肉、猪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这种生命的体验,并不能只用“愚昧无知”“宗教盲从”来概括甚至打压。
    4、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主要习俗:
    1.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
    2.祭祀土地: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3.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
    5、上巳节
    上巳节中国最早的情人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古代习俗:
    上巳节习俗的核心称为“祓禊”(fuxi),“祓”是除恶的祭礼,“禊”指用水来清洁洗涤。
    外出踏青,三月三,也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杜甫在《丽人行》里曾写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文人修禊,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人们来到水边,不仅为了去垢除凶,而且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饮宴游玩,并且逐渐形成曲水流觞的文人雅集。
    这些都是我们渐渐遗忘的传统节日,它们代表着我们的中国文化。我们不应该让它们落寞,而应该去认真地了解它们。我们的遗忘,遗忘的不仅仅是节日本身,更是节日背后的文化传承。
    现在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节日是经过历史变迁和考验存活下来的节日,比较珍贵,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代代人过过的节日,古今之人同过的佳节,简单的回顾了解一下。
    一,春节
    首推春节,又称为“年”、“过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时间一般是在公历的1月或2月,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从除夕夜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这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守岁、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都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祝福、希望和期待。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团圆节,是人们心中的头等大事。春节期间,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运期间,如潮似海的归家人群构成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迁徙景象。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二,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农历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时间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即春分后的第15天。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活动就是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这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从古传承至今。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扫墓祭祖是对逝去的亲人的一种缅怀和敬仰,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感恩,是对血脉的一种延续和维系。扫墓祭祖的方式有多种,如献花、烧香、祭奠、祈祷、扫除杂草、修整坟墓等。
    扫墓祭祖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维护家族的和睦与团结,弘扬孝道与礼仪。
    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另一大习俗,是人们在春日里享受自然之美的一种方式。踏青郊游的活动有多种,如赏花、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野餐等。踏青郊游的意义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培养亲情友情,陶冶情操品味,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人们对生死、自然、历史的一种思考和感悟,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赞美。
    三,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楚国的兴亡,忧国忧民,直言进谏,却遭到排挤和诽谤。楚国灭亡后,他悲愤不已,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投米等,以寄托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菖蒲、喝雄黄酒等。这些习俗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也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模仿当年人们划船寻找他的场景;一说是源于古代百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平安;一说是源于古代水上战争的训练方式,为了增强水上作战的能力。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也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粽子是用糯米或其他谷物包裹在竹叶或其他植物叶中,再用绳子扎紧,放入水中煮熟的一种食物。
    吃粽子的习俗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模仿当年人们投米给他充饥的场景;一说是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用粽子作为祭品的一种;一说是源于古代农事活动,用粽子作为庆祝丰收的一种食物。无论如何,吃粽子都是一种享受美食、传承文化、增进亲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色。
    佩香囊、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都是为了驱除瘟疫、防止蚊虫、保持健康的一种方法。香囊是用绢布或丝绸做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香料、药材、五谷等,外面绣有吉祥图案,佩戴在身上,可以散发出清香,也可以作为装饰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现,是人们对英雄的一种敬仰和缅怀,是人们对美食的一种享受和创造,是人们对健康的一种关注和保障。
    四,中秋节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纪念嫦娥的说法。
    人们为了纪念嫦娥,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摆放月饼、水果等食物,仰望明月,祈祷家庭幸福,也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有赏月、吃月饼、烧香祭拜、赏花灯、玩花炮等。这些习俗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情感色彩。
    赏月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源于古代的月神祭祀活动,为了祈求月神的庇佑和赐福;一说是源于古代的农事活动,为了感谢月亮的光照和滋润;一说是源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为了抒发对月亮的敬慕和情感。无论如何,赏月都是一种欣赏自然之美、表达内心之情、增进人际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质。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也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美食。吃月饼的习俗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嫦娥,模仿当年后羿摆放的食物;一说是源于古代的月饼起义,用月饼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一说是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用月饼作为祭品的一种。
    烧香祭拜、赏花灯、玩花炮等习俗都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和乐趣的一种方法。烧香祭拜是对月神和祖先的一种尊敬和感恩,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祝福和祈愿。赏花灯是一种观赏和娱乐的一种方式,花灯的形状和颜色有多种,有动物、植物、人物、建筑等,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等,各具特色,寓意吉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现,是人们对月亮的一种敬仰和欣赏,是人们对美食的一种享受和创造,是人们对亲情的一种关注和维护。
    米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节日的魅力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