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丞相之位
作者:六窍俱通   大明:开局拜朱重八为义父最新章节     
    朱元璋听了朱林说的事情之后,端起的茶杯久久不能放下,手指用力将茶杯死死箍住青筋抱起。
    之前他想的太简单了,以为废除丞相,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情,但是废除丞相之后留出的权力空白又要交给谁,交给他自己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政务的处理,朱元璋可谓是炉火纯青,但日后的皇帝又该如何呢?
    丞相不是一个职位,而是承载相权的工具,相权是皇帝和朝廷的支撑,当皇帝强硬,朝廷蒸蒸日上的时候,自然丞相就会变得很鸡肋。当朝廷开始走下坡路,皇帝变老了,精力不足的时候,丞相便是中流砥柱。
    朱林的话让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意志产生了动摇,但是朱元璋心有不甘,他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权利,这个权利趋近于极限。
    “可是如今的丞相权力太大,丞相贪赃枉法导致民不聊生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我的建议是多设立几个丞相,让丞相的权力分摊在几个人的身上,如果遇到了问题,他们可以商议出一个最简单的方案,然后汇报给您,直接定夺。”
    “奏折太过冗长,您阅读起来太费时间,不如让丞相代为阅读进行总结,同时进行批复,您只用审查批复的结果就是了。”
    “原来只有左丞相和右丞相这两个丞相,让他们二人形成制约,不如将丞相增加到五人,总体给他们的权利是不变的,但是五人需要均分和竞争,同时为皇上服务。”
    “他们群策群力,相互监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给出的办法肯定会更全面,而且处理的事情会更多。”
    “嗯,你的办法还算可以,暂且一试,至于废除丞相制度的事情,那就暂时搁置吧。”
    “儿臣建议设立内阁,内阁之中选取政务处理的最为熟练的官员担任内阁丞相,以后大量的奏章直接送往那个让内阁进行审批,然后将结果报给您,让您进行定夺。”
    “当然了,他们只能处理民生或者是普通的事情,如果涉及到军事或者重要的事还需要太子和您亲自查看。”
    “每天送来的奏章要进行统计和分类,防止有人压下奏章,以权谋私。”
    “进入内阁的人,要有不同势力的代表,以此来让他们相互牵制。比如说淮西的勋贵或者普通的文官。”
    “年龄差距最好大一点,因为年轻人的眼界和老人的眼界不同,让他们的思想不断产生碰撞和摩擦,才能更有效的精进办事效率。”
    “你讲的未必不是一个好方法,极大的削弱丞相的决策权,将决策权留给皇帝,将他们的建议权放大,如此削弱了丞相的职权的同时,还能为皇帝分担政务,是一个好办法。”
    “胡惟庸倒台之后朋党一定不少,会留下很多的权利空白,让吏部小心的甄选人手,不要再发生结党营私的事情。”
    “之前不是我们从翰林院中下放了很多的饱学的儒生?他们被下放到地方之后,各显其能,治理州县,有的自然才能出众,但是也有的那是空有其表。”
    “我觉得可以将地方上的官员快速的调到到中央,来弥补这些空下来的位置,避免朝廷的运行出现问题。”
    “好,这件事交给你大哥去办。”
    “明白。”
    朱元璋之所以让朱标去办,这是为了给朱标培养日后的班底,如果这些人都是朱标选拔上去的,日后便是太子门生,等朱元璋和朱标的权利完成过渡之后,朝廷之中便都是自己人了,而没人敢反对。
    说白了,这是朱元璋默许让朱标培养自己势力的一种方式。
    “父皇还有一件事得继续办。”
    “什么事?”
    “修建运河的事,虽然说这次山西修建运河搞得民怨沸腾,但是这个运河已经修了三五百里,如果放弃的话,恐怕之前的活也就白干了,不如让朝廷出钱,让那些还没有散去的民夫将运河修完,日后也能让山西的经济发展的更加迅速。”
    “最重要的是,山西大同有不少的煤矿,而我研究的蒸汽机必须需要煤来作为驱动的燃料,修建运河之后,也有利于我大明工业的发展。”
    “可以,将这道命令传下去,重新进行地段的选择,重新派出税部的官员进行山西当地的物价管控,户部出钱,将运河修建完。”朱元璋知道也了解到了科技的力量,对于天工局的科技发展那是全力支持的。”
    “既然要组建内阁,其中要设立五位丞相,你觉得如今的朝廷之中,哪五个人能担当如此的重任呢?”
    “李善长和刘伯温可以,但是二人的年纪已经大了,恐怕难以担当重任,吏部尚书陈礼可以,勋贵可以选一个…再说了,我们第一次组建内阁。”
    “具体的选拔章程还没有确定下来,可以先不把五人选满,留下几个空位观察一下百官的态度,看看他们有谁的政绩突出,可以破格升迁,给他们一个希望,他们才有奋斗的动力。”
    “你小子还谨慎起来了,懂得避嫌,没有推举一个自己的人。”朱元璋问。
    “内阁是朝廷的公器,怎么能看成自己的囊中之物呢?我手下的人重在实业,而不是处理这些朝廷上的政务,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
    “万户痴迷火器,朱武和李进资历过浅,刘诚虽然自理足够也很听话,但是他底子不干净容易被人诟病,李昱诩就不用多说,他的一百条建议,估计父皇您一条都不敢采纳,剩下的人都是擅长打仗的人,留在内阁反而限制了他们。”
    “所以让父皇您来了选择最好。”
    “我看你小子猜到内阁是一个多事之地,不想让自己的人被牵连进去,如果那些人出了事,你要费劲捞人,也可能把火烧到自己的身上,你是想自己图个清净吧。”朱元璋直接点破朱林的心思。
    朱林尴尬的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但是我还有一点比较担忧。”
    “父皇请讲。”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那些权臣自然也不可能沦为皇权的傀儡,如果内阁里的几个人相互勾结,使内阁固化变成一家之物,又该如何?”
    “那就设立任期,五年一任进行轮换,最多不能连任超过两届。”
    “不错,就按你说的办…先放出消息去看看有哪些人按耐不住,想要横插一脚。”
    “是。”
    洪武十三年九月,胡惟庸案落下了帷幕,好在朱林从中劝谏,毛骧和锦衣卫也有所收敛,还没有让这个案件的影响扩大动荡全国。
    但是胡惟庸确实结党营私,有不少人和他违法乱纪,几番调查之下诛杀流放了三千人,胡惟庸诛三族,本人更是被剥皮实草弃尸荒野。
    虽然被诛杀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和原本历史的胡惟庸案长达十年,死亡三万人,比起来已经是难得的可贵了。
    朱标奉朱元璋的命令从各地选拔人才,一个叫方孝孺的人崭露头角进入了吏部成为吏部主事。
    同时朝廷放出了组建内阁的消息,将原本的两个丞相扩充到五人,朝堂大小事务,除了军事以及金匣密奏的奏报之外,必须要先经过内阁的审理,内阁给出方案之后,才能上呈到皇上的面前进行审批。
    当朝廷这道政令传出的时候,无数的官员异常的兴奋,丞相的人数变多了,那么代表他们进入内阁走向权力中心的可能也变大了。
    虽然丞相失去了决断的权力但是不用承担决断的风险了,最重要的是丞相的位置空出来了。
    原本的左丞相是李善长,右丞相是徐达,徐大以自己伤病为缘由,将右丞相之位让给了汪广洋,汪广洋被抄家灭族之后,右丞相之位便空了下来。
    最后胡惟庸大权在握一人兼任左右丞相,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风头无两的胡惟庸瞬间跌入谷底万劫不复。
    虽然权力的巅峰充满着危机,所谓爬的越高摔的越重,但是终究没有人能拒绝权力的诱惑,他们会视死如归的向上攀爬。
    韩国公府。
    “兄长,没想到胡惟庸如此的胆大妄为,背着您做了这么多的事,如今他死了,也是自取灭亡。”李存义感到一阵后怕,好在自己和胡惟庸做的见不得人的肮脏事情,没有被抖落出去,要不然李家也会被拉下水。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日后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朝廷组建内阁要选五位丞相共同处理政务,朝堂之上,资历和能力能超过兄长的没有一个人,皇上说不定会重新启用您。”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皇上不可能让我再掌权了,不过我可以让李祺试一试。”
    “原本以为胡惟庸是一个可造之材,没想到他还是少了几分的沉稳,本来想着让他接任我的位置,日后我们李家的权势依旧是如日中天,没想到他死无葬身之地了,如今,只能重新将希望放到李祺的身上。”
    “存义,不能向皇上建议你进入内阁,希望你不要怨我。”
    “大哥说的是哪里话?我这人几斤几两自己清楚的很。无勇无谋,能够坐上工部侍郎的位置,那还是承蒙了您的恩泽,如果我能帮助李祺,肯定全力支持他,毕竟家族的荣耀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胡惟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害的我之前的筹谋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今只能卖一卖这个老脸,希望皇上还能给我这个面子。”
    “大哥放心好了,您毕竟是大明开国的第一功臣,皇上就算不念及你的功劳,也会念及您的苦劳的。”
    “但愿吧。”
    “那个里面一共有五个位置,除了我们想争,还有谁想争?汉王殿下会不会也来插一脚?”李存义问。
    “不会,汉王殿下最知进退,他虽然经济和军事很强,但是几乎不怎么碰政治,所以这次那个他不但不会争取,甚至皇上想给他,他也会主动拒绝。”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一定会放进去。太子的亲信。”
    “大哥明示。”
    “圣心难测呀,具体是谁我也猜不清楚,皇上越来越不相信我们,我仔细看了一下朝廷的通知,虽然极大多数的折子全部交由内阁处理,但是他们的权力放小了,变成了一个只能建议的虚职。”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毕竟是巨大的殊荣啊。”
    “刘伯温会不会也进入其中。”
    “皇上应该会让刘伯温进,但是太子和汉王不会同意,如今刘伯温的年龄大了,他的两个儿子又没有继承刘伯温一半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刘伯温也不会进入内阁。”
    “本来想培养一个代言人,没想到大号练废了,只能重新练小号,就让李祺去吧,我找一个时间也要见一下皇上。”
    经过了各方势力的博弈,内阁的五个人选总算是敲定了。
    首相徐达、其次是吕本、李祺、陈礼,第五个名额没有选,理由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看百官的表现,谁的工作出色,能力出众,对皇上忠心,才有可能进入。
    进去的这四个人中,其中吕本和徐达是太子党。他们的女儿全部嫁给了朱标。
    李祺是淮西,陈礼则是没有站队,只是做好自己的吏部尚书,忠心于皇上,为皇上负责。
    之前胡惟庸,汪广洋都拉拢过他,可惜人家不理他们。
    这个制度确立了之后,大明又开始有条不紊的运行起来。
    时光飞逝,转眼已经是洪武十五年。
    “王爷,过年的大好日子,您怎么看起来闷闷不乐的样?”临安公主问。
    “今年有大事要发生,我实在是高兴不起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或许现在的生活太好,我怕失去,所以担心那件事情的发生。”
    “一切都有我们陪伴着你,放心好了。”
    “我明白。”
    五日之后,洪武十五年朝会第一次的召开,朱元璋的一句话直接给朝堂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激起了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