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七 人之道
作者:星空羽渡鸦   巴别塔编年最新章节     
    苏阳:“道可道,非常道。如果用有限的语言将道描述出来,至多也只是道的一部分,并非全部。而既然是由我来描述,那么必然是我主观意向的理解。至于真实与否,还要看不同的人们各自的理解。所谓道人之道,用比较贴切的说法来说的话,更像是人基于一些标准的自我约束。张弛有度,拿捏自如。
    是谓,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失去了内在约束,也就是失道之后,人们就转为由外部约束来规范行事。例如德,就是一种非强制的外部约束。基于人们之间的扣扣相传。德的要求甚高,且并非强制,自然是有许多人做不到的。所以降了一个标准,就有了仁。
    与德的情况近似,仁的要求高,非强制。在现在人看来都是有的话受人爱戴,没有的话,也可以理解。从这个观点就可以看出,许多人是做不到,或者“有心无力”的样子。所以又降了一个标准,有了义。
    从义开始,就有些强制和惩戒的意味了。有义之人受人尊敬,而无义之人会受到他人的责备与排挤。人应有义,但无义之人却多不胜数。从有义之人受人尊敬就能看得出,义仍不是一个多数人可以轻易做到的外部约束。
    又降了一个标准,就是礼了。战国开始,礼不可谓不强制。若是无礼,刑罚家法之类,常不能免。但通过向后的逐渐发展,礼的规限也放宽了。有礼的人让人感到舒服,无礼之人,也不过是被人背后议论两句而已。不可谓不悲哀。
    最后是法,强制且惩戒严厉。可以看得出,外部约束的门槛不断的放宽,其强制性与违背的惩罚却在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认为老子所想要表达的意思。若是人们失道,失去自己内部的准则与约束,而依靠于外部约束的话,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人们对恶行的容忍程度不断被拉宽,最终,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不得已,用严厉的刑法来规限人们。但即便如此,恶未能止。
    这一切,从人们放弃内部约束的道,转投为外部约束开始,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当然了,对于失道其实也有更通俗的例子,就是本末倒置。譬如,因为想要一个稳定的工作而去成为一名教师,而不是想要为了想要教书育人而去成为一名教师。
    本来对于类似职业酬劳的设立,是为了酬应无私。以此看,不可谓不讽刺。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典型的例子,天主教徒们。原本宣扬善行天堂,恶行地狱,就是为了劝人行善,莫要行恶。天堂和地狱不过是两个无关紧要的概念而已。但人们却变成了为了上天堂而行善,无所谓天堂地狱而行恶。还有些人,行恶之后寻求‘忏悔’,以确保自己可以免于刑罚,可悲,可笑。”
    多尔南:“我听说你们中国有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天主教的忏悔入天堂有着相似的意思。”
    苏阳:“确实,并且有许多人都对此感到不平衡和可笑。但实际上,这是因为人们习惯性的把‘放下屠刀’和忏悔来当做一个工具,一个开关来看待。认为只要‘忏悔’了,或者放下屠刀就能上天堂或者成佛。但其实不是的。
    所谓的放下屠刀和忏悔,都是对自己恶行的认知、醒悟和杜绝。以内部约束,来和自己曾经的恶行一刀两断。在此之中不乏对自身过去的完全否定,一级对其感到深恶痛绝的厌恶和痛苦。它们是一种行为,是寻道的行为,是向善的行为。一心想要利用这些来达到目的人,是做不到这样的行为的。
    真正的放下屠刀是为了放下,而不是为了成佛。真正的忏悔也不是为了能上天堂,而是为自己的恶行而感到痛苦,且永不再犯。像是犯人们的后悔,不过是因为刑罚而后悔,因为被抓到而后悔,并非因为自己的恶行而后悔,这并非忏悔。
    说到这里,其实就又绕回了我之前所说的失道,也就是本末倒置。说起来,我又想起了一个例子,王阳明格竹。他也是同样的,将格物致知的格物当成了工具来使用。他认为只要‘格物’,就能致知。所以挑选了含义较为高雅的竹子开始观察,开始‘格物’。直至后面大病,也未能格出个所以然来。
    但实际上朱熹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与炼金术师们所提出的‘理解-分解-再构成’有着相近的含义。格物致知,指的是多角度观察、剖析物体的细节与内涵来了解物体的构成和其中的道理。而所谓理解-分解-再构成,说的是先理解事物的大体状态、样貌和情况,然后酌情将其分解成相关的组成元素,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在将其重组回当初的模样或是自己想要组成的样子。两个理论,不尽相同。”
    多尔南:“你不是大多数时间都在香格里拉呆着吗?怎么知道这么多?”
    苏阳:“有时候,有些事物,当你看到它,你自然会明白它的含义。况且,这些都只是我的主观解释。对于事实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每个人也都固执的只相信自己,所以事实究竟如何反倒显得不那么的重要了。”
    多尔南:“......老子认为,使民少智,致使愚民,亦可少祸。你也这么觉得吗?”
    苏阳:“我不这么认为。智愚之分会影响人们的选择不假,但它充其量也只是工具。做出选择的,仍是人。老子主张的愚民,一是想将民众保持如孩童般“纯真无暇”,二是想让民少知,所谓知晓的越少,能做出的选择越少。降低他们选择的数量,避免恶的发生。但实际上,孩童亦有恶。这个所罗门王应该和你讨论过了吧。”
    多尔南:“.......”
    苏阳:“况且,少智不代表就会无私。老子对孩童本性,过于理想化了。人天生就是混沌的,而不是在所谓智的影响下被染黑的。无论智愚,喜恶之人终行恶。我还是认为要想少祸,还是要影响人们面对善恶方面会做出的选择,而不是使民不识善恶,剥夺他们的选择。老子此举,实际上仍是治标不治本。毕竟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智本就诞于无智,是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避无可避。当然了,也不排除老子只是提出了当时的时代能够实行的一个方法而已。”
    多尔南:“倘若我们真的成功的影响了人们对善恶的选择倾向,改变了社会的风气。完成了人之善影响风气,善的风气再影响其余的人这样的一个循环之后,善恶平衡怎么办?”
    苏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所说的善恶,其实也不过是我们对于类似行为的认知,赋予其的一个概念而已。若是无恶行凸显善行,那么善行也不过是理所应当的正常行为而已。若是无恶,即无善一说,反之亦然。我们选择所谓的善,也不过是遵循人之道的结果。而人之道的富余,是为了和天之道相容相生。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这些。”
    多尔南:“你是在暗示,恶是天之道吗?”
    苏阳:“你可以这么理解,但其实天之道和人之道都不过是一个称呼而已。就像人之道,兽亦有行之。天之道,人亦有行之。不过我更倾向将天之道称为兽之道,自然之道,损毁之道。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自然行天之道,是为了万物循环。但人行天之道,则会致使单极的出现,阴阳失衡。如果说人之道属于延续,天之道就属于消亡。”
    多尔南:“人之道,兽亦有行之。那若是人只行人之道,人岂不是会造成自身的单极出现吗?”
    苏阳:“所以我们是影响人们的选择,而不是决定人们的选择。况且,目前我认为,哪怕所有的人都行人之道,也难以和自然的天之道抗衡。现在人类的确对自然产生了许多影响,但仍旧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我们能做到灾后救援,灾难预警。但人类无法阻止天灾,人类所做的只是用创造弥补灾难的损失。也就是以人之道,弥补天之道。从这里你也能想得到,若是人们在面对天之道时也行天之道,会有怎样的后果。”
    多尔南:“生灵涂炭,哀嚎遍野......”
    苏阳:“正是如此。天之道这一词取的恰当,却又会使人误解。所以老子会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至于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更愿意理解成一视同仁的意思。但无论是与否,我都认为老子这里所说的圣人,更像是描述神的意思。因为一视同仁是神性,而非人性。不过说拥有神性的人是圣人,到也不为过。”
    多尔南:“受教了,万分感谢。”
    苏阳:“大可不必,我说的一切,都是基于我自己的主观理解。正确与否,要看你自己对此怎样认知和取舍。况且,这也是戴西蒙将你放于我们之间的原因之一吧。”
    多尔南:“戴西蒙·克里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