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刘瑾:明朝权阉之路
作者:枫之羽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一、东宫侍储
    刘瑾,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陕西兴平少年,却在明朝中叶的政治舞台上书写了一段既辉煌又悲凉的历史。他的故事,始于一场命运的转折——六岁被太监刘顺收养,从此踏入了紫禁城的高墙深院,开始了宦海浮沉的一生。在这个时代,宦官势力如同暗流涌动,而刘瑾凭借机敏与狡黠,逐渐崭露头角。
    到了弘治年间,尽管一度因罪被查,但命运似乎特别眷顾这位后来被称为“立皇帝”的人。赦免后的刘瑾,获得了侍奉太子朱厚照的机会,这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随着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厚照即位为武宗,刘瑾的命运也随之水涨船高。他与另外七名受宠太监并称为“八虎”,而他更是居于首位,操控着皇宫内的诸多娱乐活动,深得武宗欢心。这种宠爱不仅让他掌握了钟鼓司,更在不久之后,跃升为内官监掌印太监,权柄日盛。
    二、初获权力
    在正德元年(1506年)初,刘瑾的权力之路迎来了关键的飞跃。他不仅被委以重任,执掌象征军事力量的“五千营”(应为误记,实为“三千营”),更在明武宗朱厚照的心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此时的刘瑾,已成为“八虎”之首,这个由八名深受武宗喜爱的宦官组成的团体,包括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他们围绕在年轻的皇帝周围,用尽手段博取欢心,而刘瑾以其过人的智谋和对历史人物王振的效仿,尤为突出。
    刘瑾深知,要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必须紧紧抓住皇帝的心。因此,他每天变着花样进献珍禽异兽、歌舞表演、摔跤等娱乐项目,甚至诱导武宗私下出宫,体验民间乐趣,这种种行径虽让武宗感到新奇快意,却也逐渐侵蚀了皇帝的品性和治国之心。孝宗皇帝去世前留下的遗诏中,明确要求减少宦官干政,尤其是撤回监守城门的宦官,但这一切在刘瑾的阻挠下未能实施,反而,他利用武宗的权威,让在外监军的宦官缴纳巨额“承包费”,开启了朝廷大肆敛财的先例,进一步破坏了国家财政秩序。
    与此同时,刘瑾在京城周边大肆扩张“皇庄”,数目竟高达三百多所,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百姓的土地权益,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增。这些皇庄名义上属于皇家,实则成为了刘瑾等人中饱私囊的工具,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三、屡遭弹劾
    正德元年(1506年),随着刘瑾及其“八虎”集团的胡作非为日益严重,他们不仅引诱明武宗沉迷游乐,荒废朝政,更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忧虑。朝中以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为核心的大臣群体,以及尚书张升等众多官员,纷纷上书劝谏,希望武宗能迷途知返,严惩“八虎”,恢复朝纲。然而,面对这些忠诚的劝诫,武宗似乎被刘瑾等人牢牢蒙蔽,始终未予采纳。
    同年十月,形势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五官 监 候 杨 源利用天文星象的异常,上疏指出这是天象示警,暗示朝政不正。这次,武宗罕见地有所触动。趁此机会,刘健、谢迁等人再次强烈进言,要求严惩刘瑾,户部尚书韩文亦带领群臣响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压力。武宗在压力之下,初步妥协,派遣司礼监太监陈宽、李荣、王岳前往内阁,提议将刘瑾贬谪至南京,试图以此平息风波。
    然而,内阁与诸多朝臣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坚持认为,刘瑾等人罪大恶极,简单的贬谪不足以平民愤,更无法根治朝政之弊。尚书许进担忧过于激烈的行动可能引发宫廷变故,但刘健等人立场坚定,誓要清除“八虎”。此时,王岳作为司礼监中的一股清流,与范亨、徐智等宦官对“八虎”深恶痛绝,他们将朝臣的主张如实禀报给武宗,并强调这是正本清源之举,得到了部分朝臣的响应,计划集体面圣请愿。
    刘瑾得知这一紧急情势后,恐惧之余,采取了极端的自救策略。他带领马永成等亲信宦官,深夜向武宗哭诉求情,巧妙地将自己塑造为受害者,声称王岳等人意图限制皇帝的自由,而所谓的“玩乐”不过是生活小节,无关国家大政。刘瑾的花言巧语和情感攻势,成功打动了武宗,后者勃然大怒,立即决定逆转局势,不仅没有惩罚刘瑾,反而将刘健等人的支持者王岳、范亨、徐智等人视为敌人,下令将他们贬谪南京,并派遣杀手在路上截杀了王岳与范亨,徐智虽得以幸存,但也遭受了残酷的肢体伤害。
    四、欺下瞒上
    刘瑾在取得武宗的绝对信任后,其权势如日中天,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排除异己,欺压臣僚,操纵朝政。首先,他借故打击了反对他的核心人物,如将户部尚书韩文革职,对敢于上疏请求保留刘健、谢迁等正直大臣的给事中吕翀、刘郤等六人施以杖刑,同时,还杖责了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以此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连远在南京的官员,如武靖伯赵承庆、府尹陆珩、尚书林瀚等,只要与反对他的奏疏有关联,皆难逃惩罚,或是被逼辞职,或是削减俸禄。更有甚者,南京的几位官员,如副都御史陈春、御史陈琳、王良臣,以及主事王守仁,因救助戴铣等人而遭到贬职或杖责。
    刘瑾的暴虐不仅仅体现在对官员的个人打击上,他更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监视网,派遣校尉到全国各地秘密侦查,任何微小的不满或异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禁止官员之间相互救援,使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不敢发声。同时,刘瑾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提拔亲信至边疆重镇,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论功行赏时,他滥用职权,随意提升官校,甚至假借皇帝之名,赐予数百人锦衣官职,无视制度,妄自尊大。
    此外,刘瑾还通过篡改文化成果来栽赃陷害。在《通鉴纂要》完成后,他无端指责翰林编修官工作不力,导致众人受罚。而对那些依附于他的文华殿书办官张骏等人,则给予越级提拔,即便是装潢工匠这样的底层人员也被破格授官,这种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朝政的混乱。
    刘瑾还发明了一种残酷的惩罚方式——特制的重枷,以此来折磨那些稍有微词的官员,如给事中吉时、御史王时中等,许多人被折磨至濒死才被解下枷锁,有的甚至直接死于枷锁之下。锦衣卫监狱因关押过多的囚犯而拥挤不堪,任何试图对囚犯表示同情的官员,如锦衣卫佥事牟斌,也遭到严厉的惩罚。刘瑾的残暴还体现在他对进谏者的无情打压,如府丞周玺、五官 监 候 杨源皆因直言进谏而被杖毙。
    在处理朝政事务时,刘瑾更是狡猾地选择在武宗沉浸于玩乐时奏事,利用武宗的厌烦情绪,快速决策,使得许多决定未经深思熟虑便付诸实施。久而久之,武宗也对频繁的政务干预感到厌倦,一句“我用你干什么?别来打扰我!”无意间给予了刘瑾更大的独断空间,使其得以在没有皇帝直接监督的情况下,更加肆意妄为,独揽大权。
    五、党同伐异
    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明朝的朝政经历了一场重大的风波。当时的权臣刘瑾,利用手中的权势,对朝廷中的异己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和排斥,这一行为在历史上被称为“党同伐异”。
    刘瑾首先拉出一份“奸党”黑名单,这份名单上包括了大学士刘健、谢迁,尚书韩文、杨守随、张敷华、林瀚,以及郎中李梦阳、主事王守仁等众多朝廷中的忠诚正直之士。这些官员在朝堂之上以忠言直谏着称,却因此成为了刘瑾的眼中钉。
    为了展示他的权威,刘瑾在三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召集了所有的群臣,让他们跪在金水桥南,然后亲自宣读了这份黑名单。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这些官员的极大羞辱和打压,也显示了刘瑾在朝廷中的绝对权威。
    除了打压异己,刘瑾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严格限制了文官的权力,下令不要动辄便给文臣诰封,对文官要严加约束。他还令六科官员寅时入朝工作,酉时退朝下班,使得这些官员们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身心俱疲。
    更为严重的是,刘瑾在处理朝政时,往往不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将批答章奏文书拿回自己家中,与妹夫礼部司务孙聪、华亭奸猾之徒张文冕一起商议决定。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辞句粗俗冗长,而且缺乏深思熟虑,对朝政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刘瑾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宁王朱宸濠的谋反提供了便利。他接受了朱宸濠的贿赂,为其恢复了护卫,使得朱宸濠得以实施造反阴谋。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朝廷的背叛,也加剧了明朝后期的动荡不安。
    六、权擅天下
    在刘瑾权势滔天的时期,他不仅操纵朝政,更将贪腐之风推向了极致。他利用皇帝的信赖,命令各地将库藏财物悉数运往京师,借此机会大肆侵吞国家财产。官员晋升、朝觐述职,甚至是日常的政务往来,都需向刘瑾行贿,形成了一种名为“见面礼”的潜规则,金额之巨,令人咋舌。一些官员甚至不得不借贷以完成这笔昂贵的“交易”,京城富豪因此大发“京债”之财。刘瑾不仅亲自接受贿赂,还安插亲信到地方任职,作为其敛财的代理人。
    刘瑾的专横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他还肆意干涉司法,以权代法,随意定人生死。如御史匡翼因一件偶发事故被其构陷问罪;学士吴俨、御史杨南金等因不顺从或被诬陷,遭到撤职或 中 伤 ;对边防仓储进行所谓的审查,实则是借机打压异己,众多官员因此身陷囹圄,甚至命丧牢中。他还通过创立“罚米法”,对所有曾得罪过他的人进行报复,迫使他们缴纳巨额罚款以补充边疆粮食,导致多人家破人亡。
    正德三年(1508年)夏,一封匿名信件控诉刘瑾的种种恶行,触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刘瑾借皇帝之名,召集百官跪于奉天门下,企图以高压手段震慑反对者,导致多名低级官员无辜被捕,更有数人因酷暑折磨而死。这场闹剧最终因大学士李东阳的介入和匿名信来源的澄清而告一段落,但已造成人心惶惶,朝野震动。刘瑾在此期间还设立了臭名昭着的“内行厂”,其手段之残忍,连东厂、西厂也望尘莫及,京城内外一片恐慌,社会秩序濒临崩溃边缘。
    刘瑾身边聚集了一众党羽,如内阁的焦芳、刘宇,六部尚书中的张彩、曹元等,他们沆瀣一气,共同维护刘瑾的专制统治。刘瑾还擅自更改制度,要求巡抚必须进京领受敕令,实则借机索贿。边防将领的升迁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向刘瑾行贿,甚至有违法者因贿赂而逃脱惩罚,甚至获得晋升。他指使党羽在各地丈量土地,严苛剥削,激起了边防军的反抗。此外,刘瑾还滥用职权,调整科举名额,以恩宠亲信、打击政敌,完全不顾国家选才的原则。
    在刘瑾的统治下,国家法律成了他手中随意揉捏的工具,刑部尚书刘瞡因未主动迎合其意,竟遭到辱骂和威胁,被迫弹劾无辜官员以自保。更有官员因惧怕刘瑾,不惜自杀或谄媚取悦。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社会公正荡然无存,法治精神遭到践踏,整个国家机器几乎成了刘瑾个人意志的延伸。
    七、纳贿自肥
    刘瑾的贪欲之大,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他利用自身的权势,对入京朝见或出使的官员索贿无度。这种风气之恶劣,以至于给事中周钥在无钱贿赂刘瑾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足见当时官场风气之扭曲。然而,即便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刘瑾的贪欲仍未得到收敛,直至其党羽张彩提出警告,指出这种索贿行为实际上是在为刘瑾积累怨恨与潜在的祸患,因为官员们大多需要借贷来满足刘瑾的要求,最终只能挪用公款偿还。这一番话似乎暂时唤醒了刘瑾的理智,他开始采取一些表面措施来缓和局势。
    紧接着,刘瑾利用御史欧阳云等人遵循旧习进献贿赂的机会,突然转变态度,将他们一一揭发并治罪,表面上看似惩治贪腐,实则是借机清除异己,巩固自身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刘瑾派遣给事中、御史十四人分赴各地巡查,借机敛财,同时也打击那些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官员。这些被派遣的官员为了取悦刘瑾,无不在地方上大肆搜刮,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如弹劾尚书顾佐、侣钟、韩文等多位正直官员,导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刘瑾的贪婪不仅限于金银财宝,他还通过编造罪名,假借圣旨抄没了原都御史钱钺、礼部侍郎黄景、尚书秦绂等人家产,手段之狠辣,牵连之广泛,令人发指。有时,一人获罪,竟株连其邻居乃至对岸居民,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大兴文字狱,使得修纂《孝宗实录》的翰林官员也未能幸免,尽管按照惯例应予以升迁,但因刘瑾的个人恩怨,十六名参与纂修的翰林被调往南京六部,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流放与惩罚。
    八、凌迟处死
    正德五年(1510年),明朝的政局迎来了一场剧烈的震动。这一年,安化王朱寘鐇因不满刘瑾专权,发动了叛乱。明武宗朱厚照闻讯,派遣都察院右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的太监张永前往平叛。杨一清,一位富有智慧与胆略的官员,与张永同行,心中早已盘算着除去朝中大患刘瑾的计划。在平定叛乱后,杨一清利用张永与刘瑾的矛盾,巧妙地与张永结盟,共谋刘瑾之策。
    张永,虽然也是八虎之一,但他与刘瑾的争斗已久,对于刘瑾的专横跋扈也心生不满。在杨一清的劝说下,张永决定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刘瑾的种种恶行。在一次朝会上,张永不仅详细列出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其中包括图谋不轨、贪污受贿、私藏兵器等严重罪行,还展示了从叛乱中缴获的证据,让武宗震惊不已。武宗初闻此事,半信半疑,但在张永和杨一清的力证之下,终于下达了逮捕刘瑾的命令。
    审讯过程中,刘瑾虽试图狡辩,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此时,朝中重臣李东阳也站了出来,力劝武宗下决心,认为刘瑾之罪不容轻饶。武宗在 重 臣 的劝说下,终于动了杀心。次日,武宗亲自主持抄家行动,结果令人瞠目结舌:从刘瑾府邸中搜出的金银财宝数以百万计,更有伪造的玉玺、禁用的玉带等违禁物品,甚至在刘瑾常用的扇子中,还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这些发现无疑坐实了刘瑾的谋反之罪。
    武宗见到这些证据后,愤怒至极,彻底相信了刘瑾的不轨之心,于是果断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凌迟,乃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足见武宗对刘瑾的痛恨程度。随着刘瑾的倒台,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也被尽数废除,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结语
    刘瑾的故事,是对明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权力滥用与腐败现象的深刻反映。他从一个低微的太监,一步步爬上了权力的巅峰,却又因为自己的贪婪与妄想,最终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刘瑾的兴衰,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对后世的警示:权力若不受制约,必将导致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