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彭越先是向顾绫雪微微欠身以示敬意,随后沉声说道:“校长大人,在下彭越,生于乡野,以渔猎为生,亦曾涉猎群书。”
“吾虽出身贫寒,但心怀壮志,对天下之事常有思索。听闻大人开设此大学,故不远千里而来,只为求一学识,增广见闻,盼能为这乱世寻得一丝清明,望能得校长大人指点一二。”
顾绫雪听此眼睛微微一亮,嘴角的弧度都快压不住了。
好家伙,今天这是什么大好日子,钓出来了一条又一条大鱼?
彭越!那可是被后世尊为游击战的鼻祖啊!
与韩信、英布号为“汉初三大名将”!
在秦末陈胜、项梁相继起兵反秦后,群盗中的一些人请求他做首领,带领大家反叛秦朝,彭越起初拒绝,后在众人多次请求下勉强答应。
通过斩杀迟到者立威后,带领部众攻城掠地,收容了诸多诸侯王们的溃兵散勇,部众逐渐发展到一千余人。
在楚汉争霸中,先是率领部众协助刘邦攻打昌邑,之后项羽分封诸侯,彭越虽已发展到一万多人,但在政治上无所归属,于是后来归属田荣,成功打败过项羽派出的楚军。
按照原本时间线,应该是在七年之后,正式归顺刘邦,被任命为魏国的相国后,平定魏地,采取游击战术,游击战袭扰楚军后方,切断楚军粮道。
曾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池,后又收复昌邑以及周边的二十余座城池,获得谷米十余万斛,并送往刘邦军中,对汉军取得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西汉建立后,彭越因功被封为梁王,最终因被刘邦怀疑谋反,封国被废除,他也遭到斩首,尸体被醢刑(剁成肉酱),三族更是被诛灭。
刘邦和吕后还通过将彭越的肉酱分赐给各诸侯王,展示谋反的严重后果,震慑众人。
结局太悲惨了!
内部权利斗争啊,呵呵,看我们政哥说什么,「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真是没法比!
看着彭越、陈馀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顾绫雪笑了笑,说道:“乱世之中,彭公子与诸位都能心怀壮志,不远万里而来,都实属难得!”
“陛下曾言,「我秦始皇,承天命而生,继伟大而立。我所行之处,皆为天下苍生计!」,今日,诸位能响应陛下号召,来此求学,也望日后能不忘本心,深入钻研学问,不断充实自己,将所学所得,报效祖国,辅佐陛下,共同将这天下,打造成一个太平之世。”
所行之处,皆为天下苍生计……
这话一出,在场的所有学子们都是微微一怔,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
有些人眼神微微闪烁,闪过了一丝惭愧与心虚。
有些人则被深深触动,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红晕,也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
其中一名年仅二十岁的青年也不由向前迈出一步,身姿挺拔如松,对顾绫雪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有力地说道:“陛下之胸襟,实乃千古罕见,在下今日有幸聆听校长大人教诲,受益匪浅!”
顾绫雪面上露出欣赏之色,小小的问道:“年轻人能有如此觉悟,很好,你叫什么名字?来自何方?”
年轻人???
看着绝对比自己还要小上几岁的顾绫雪,申屠嘉足足沉默了好几秒钟,这才开口,恭敬的说道:“在下申屠嘉,睢阳县人士。”
申屠嘉?
被汉文帝刘恒任命为丞相,并封为故安侯的那个申屠嘉?
好好好!
又是一条大鱼!
这位大鱼,呸,丞相,据记载,为官期间,不仅刚正不阿、秉直清廉,还不接受私事拜访,对待朝廷礼仪非常严肃。
他这一生经历了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五朝。
可惜结局也是一样悲惨!
汉景帝二年,因为不满受宠的内史晁错权势过大,以及晁错自作主张凿开宗庙外墙为门的行为,上奏请求诛杀晁错。
但晁错得知后连夜向景帝请罪,景帝最终包庇了晁错,申屠嘉也因此气愤吐血而死,谥号为节侯。
像这种刚正坚毅、品德高尚的人,虽然权术与学问上,比萧何、曹参、陈平这些丞相逊色一些,但也绝对是值得大力培养并重用的。
“哈哈,很好!”顾绫雪一副心情极佳的样子,看着李谊、陈馀、彭越、申屠嘉四个人,笑道:“安顿好后,来我办公室一趟。”
“另外。”顾绫雪看向一旁的学佐,吩咐道:“通知张副校长与陈平,一并过来。”
说完,便轻轻挥了挥手,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开了。
学佐应了一声,望着顾绫雪离去的背影,目光转向人群最前方的四人,语气中带着几分羡慕,感慨道:“校长大人素来慧眼识珠,尔等前途定当无量啊!”
在场的学子们听着,心中都是五味杂陈。
羡慕!嫉妒!懊悔!
后悔自己刚刚没有抓住机会好好表现。
李谊、陈馀、彭越、申屠嘉四人表情也是各异,或兴奋,或胸有成竹,或从容或沉默的跟随着学佐,一边聆听他详细讲解帝都大学内考核制度、做工换取学费等种种规矩,一边缓缓向宿舍方向前进。
不多久,张良便带着李谊、陈馀、彭越、申屠嘉、陈平五个人一起抵达了校长办公室。
顾绫雪坐在椅子上,目光逐一扫过几人的脸庞,就见这几人,李谊轻轻整理了一下衣领,显得有些局促不安;陈馀双手负于后背,有几分漫不经心;彭越面色冷静,沉默不语;申屠嘉一脸严肃,沉稳从容,陈平嘴角带笑,谦逊有礼。
“都坐吧。”顾绫雪轻轻抬手,做了一个请坐的手势,然后看向陈平,微笑着问道:“陈郡邸长近日在咸阳住的可还习惯?”
陈平闻言,面带感激之色的说道:“承蒙校长大人提拔,咸阳繁华,远超下官昔日所居之地,一切妥帖,自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