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朝堂微妙
作者:凤凰北斗   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     
    推举了六位巡抚、八位侍郎、八位寺卿,朝会到此也就结束了。
    在朱由检看来这样处理事情速度很慢,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处理。
    但是在群臣看来,效率已经够高了。
    这么多官员任命,就是写诏书、下发诏书、再让人过来正式任职,都需要几个月时间――
    若非阉党倒台牵连的官员太多,绝不会一次就调换这么多高官。
    按照以前朝廷的推举方式,也不会这么快推举出这么多高官。
    而且和朱由检对少卿的不满不同,群臣对于少卿和正卿、巡抚的推选,都是十分满意。
    因为皇帝大体遵循了以前的方式,而且对推选出来的正推很是尊重,陪推也多有升官。
    不像以前魏忠贤当政时,正推、陪推只要不合他的心意,就会被冠带闲住、甚至削籍为民。
    当今皇帝能尊重正推、陪推,在群臣看来已经很好了。
    就是对于皇帝十分满意的侍郎推选,群臣多有非议――
    等额廷推这种事情,他们的参与感实在不强。
    感觉像是廷推了,又像是没有廷推。
    基本是按照皇帝的意思,选择了那些人担任侍郎。
    “这还能算是廷推吗?”
    “是不是皇帝特简?”
    散朝之后,一些官员疑惑道。
    特简这种事情,弘治之前的大臣基本都是。
    弘治时期开始廷推之后,嘉靖特简的大臣也不少。
    但是万历之后皇权萎缩,特简就很少了――
    被特简的官员,根本干不下去。
    如今皇帝等额廷推了八位侍郎,让群臣觉得像是特简,但又是群臣廷推出来的。
    这让一些人疑惑,那八个人到底是被廷推,还是被皇帝特简?
    “当然算是廷推,你没看见选票吗?”
    “那八个人,可是一票票选出来的,怎么能说特简?”
    一位官员哂笑,心中也对等额廷推很不满意,却又承认他们是廷推。
    否则坏了规矩,承认皇帝是特简任命了这八位官员,那就更不好了――
    朝会上已经通过、诏书也在拟定下发,如果说这是皇帝特简,以后皇帝直接特简官员怎么办?
    还不如承认是廷推,显示皇帝还在尊重这种形式。
    至于等额廷推这种方式,想办法改变就是。
    文官能把特简、阁推、廷推这三种官员选任方式变成以廷推为主,皇帝想用廷推的名义直接任命官员,绝不那么容易――
    皇帝区区一人,如何能对抗那么多官员?
    如今只不过是朝堂上缺员太多、朝堂上的大臣又大多在等待审查,抗争才没有那么激烈。
    等今日推选出来的文官就任,朝堂上的大臣也都通过审查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以后在廷推这件事上,皇帝和群臣还有的争!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如今朝野更关心的,还是戒严令和磨勘法。
    在袁可立的推动下,戒严令条款已经加快制定,即将形成正式诏令下发下去。
    磨勘法也在吏部尚书房壮丽表态后,被皇帝下令以廷议的方式,决定这件事是否通过。
    因为后天十五日要举行朔望朝,大后天十六日还有常朝。廷议的日期,被皇帝定在明天。
    磨勘法是否通过,就看这次廷议了。
    群臣对这件事情,仍旧态度不一。有人感叹道:
    “科道官量其才力资俸,内外一体升转,不必拘一年两次及多寡之数。”
    “两京部寺官员,不拘一年三年,事完即可推升,差事未满升职管差。”
    “如果磨勘法实行,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
    科道官员以前能够一年数迁,京官只要把一件差事做完就能推升,做不完也能在本部门升职之后,继续负责原有差事。
    磨勘法实行之后,事情做不完自然不可能升职。
    甚至就是把事情做完,也最多获得年功,不可能直接升迁。
    这是很多京官反对磨勘法的原因,相比以前升得实在太慢。
    中下层的官员是这个想法,朝堂上的大臣又是另一个想法。
    想想魏忠贤当政时许多官员几年就升到一二品的事情,大臣们都有一些害怕――
    他们担心皇帝用这个前例,把一些人提拔起来担任朝堂大员。
    那样几年后皇帝还有可能推行磨勘法,只是朝堂上的大臣换了一批人。
    现在反对的话,还有什么意义吗?
    还不如由他们推行磨勘法,免了皇帝换人。
    朱由检正是看出这一点,决定让大臣廷议,推动磨勘法通过。
    廷议决定的事情,中下层文官即使不满,也必须尊重结果――
    他们不尊重的话,皇帝会更不尊重,甚至废弃廷议。
    吕图南和杨景辰商议,对此就很是感慨。吕图南道:
    “陛下的手段是越来越老练了!”
    “扳倒阉党之后,朝堂大局已被陛下掌握。”
    “以后想要升职,就得投靠陛下。”
    杨景辰对此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早就已经投靠皇帝,向吕图南道:
    “陛下掌控朝局是应该,朝堂上不能像以前那样乱。”
    “就是洪承畴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陛下是不是对我们不满?”
    “不满?”微微皱了皱眉头,吕图南道:
    “你是陛下的心腹,陛下怎么可能不满?”
    杨景辰摇了摇头,说道:
    “今日推举巡抚,人选大多是房尚书提出的,陛下都应允了,看来对房尚书很满意。”
    “推举寺卿的时候,我看陛下不是那么满意,但是大多也都批了。”
    “只有洪承畴,这个人选是我提出来的,却被陛下特意点出来闲置。”
    “是不是陛下对我不满?或者因为洪承畴是南安人,陛下觉得朝中的泉州人太多,把他闲置起来?”
    晋江和南安都属于泉州府,杨景辰担心皇帝是觉得朝堂上的泉州人太多,所以闲置了洪承畴。
    对洪承畴这个同乡后辈,杨景辰还是很看好的,觉得他很有才干,未来能成为大臣。
    所以他想把洪承畴提拔为京官,在朝中辅助自己。
    如今被皇帝闲置,这个计划夭折。
    吕图南是由南安迁到晋江的,听到这个同乡后辈有可能因为籍贯被皇帝闲置,神色同样也凝重起来。
    然后想到苏茂相活动刑部尚书职位,却一直没有声响的事情,感觉皇帝真的可能是觉得泉州人太多,不愿在朝堂上添新人:
    “一位大学士、一位九卿、两位侍郎。”
    “朝堂上的晋江大臣的确有点多了。”
    “陛下或许是对党争有了戒心,在防微杜渐。”
    说着自己的判断,吕图南道:
    “以后张瑞图、苏茂相的事情,咱们两个尽量不要参与。”
    “免得陛下以为咱们这些同乡结党,占据朝堂职位。”
    吕图南这个通政使,在以前一点都不起眼,职位都不如担任吏部侍郎的杨景辰,更别说和总督仓场户部尚书苏茂相比。
    但是当今陛下登极后,设立常参会议。通政使作为九卿之一,权柄日益提高。
    如今吕图南的地位,已超过所有侍郎。苏茂相这个总督仓场户部尚书,反而变成了专督仓场侍郎。
    可以说,两人的地位已经发生翻转。以前吕图南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如今也必须考虑。
    想到如今朝堂上有一位晋江人担任大学士、一位晋江人担任九卿,吕图南算是明白,为何苏茂相当不上尚书。
    甚至还看着杨景辰,觉得他想当尚书,也得有个晋江出身的阁臣或九卿从现在的位置上走下去。
    毕竟九卿的地位实在太高,大学士作为辅弼大臣,权力再削弱也弱不到哪里去――
    所有旨意不经内阁票拟就是中旨,文官根本就不会理。六部无权处理的事情,也要交给内阁。
    几个大学士和九卿结党,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皇帝在防微杜渐,限制同乡在朝堂上担任大臣。
    猜到了这点之后,吕图南让杨景辰看看地方布政使、按察使有哪些空缺,看看能不能把洪承畴推选过去。
    如果洪承畴能升任地方正三品职位,就代表皇帝对他们没有不满,只是觉得不适合都在京城。
    如果洪承畴连地方正三品职位都无法升上去,那就代表皇帝对他们很不满意。他们这几人的官职,都有可能被调整。
    不管先前有多看好,洪承畴这个后辈,都被他们拿去试探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