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工业发展的难度
作者:凤凰北斗   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     
    有心以印刷行业为突破口,推动大明工业技术改革,朱由检向薛凤翔嘱咐道:
    “报刊印刷,暂时使用雕版印刷术、蜡版印刷术。”
    “下一步是发展雕版蜡版混合印刷术,无论是雕刻阴文雕版,印刷阳文蜡版。还是雕刻阳文雕版,用阴文纸型浇铸阳文蜡版。都要试验出用雕版印刷蜡版的方法,快速进行复制。”
    “再下一步,是发展出铅版。用蜡版、泥版或纸型,浇铸出铅版,使用铅版印刷。”
    “最后一步,就是发展出活字,用铅活字排版,制作出活字版,然后用纸型浇铸铅版。”
    “其余用蜡版蜡纸发展誊写印刷、用蜡模发展铜版印刷等,都可以进行尝试。”
    “把擅长这些技术的工匠,分成相应的工作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让他们自己挑选技术路线试验。”
    为大明印刷技术制定出三步走战略,朱由检让薛凤翔好好记着,散会后可以抄起居注,按照自己的指示发展。
    为了鼓励技术创新,朱由检将自己设立专利机构的想法,初步道了出来,说道:
    “这次印刷技术攻关,所有的成果严格保密,锦衣卫保密司跟进。”
    “一些保密级别不够、可以向外授权的,朕允许你们收取授权费。”
    “这个授权费,可以称为专利,期限是二十年,朕允许参加技术攻关的官吏和工匠分享。”
    “因为是朝廷组织,工部分享八成,参与的官吏分享一成、工匠分享一成,注意计算各人贡献。”
    “功勋卓著的人员,还会有年功、散官甚至世官授予,让参与的人都好好干!”
    授权费、专利这些新名词,听得薛凤翔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虽然具体如何做他还没有头绪,却听出皇帝是要向民间采用这些技术的人收钱。
    这是让工部增加收入的举措,也是皇帝解决朝廷钱粮问题的措施。虽然薛凤翔不认为能收到多少钱,却还是满口答应。避免他否决这点后,皇帝让他想办法筹钱。
    再说,这个所谓的专利费朝廷留下八成,其余一成给官吏、一成给工匠。这是给工部官吏和工匠增加收入的好事,他若提出反对,这个工部尚书的职位就是不想干。
    初步提出了专利试点,朱由检又对礼部做出指示,让礼部在民间书坊报房注册出版社、通讯社、报社时,注意搜集他们的技术,让他们去工部注册专利,把独有技术授权给朝廷使用。
    尤其是墨水、纸张,要注意搜集适合印刷的油墨,还有成本低、质量好、适合印刷的大纸张。这些墨水和纸张通过印刷工坊的检验后,以后朝廷会采购,不会让那些商人吃亏。
    对吕图南采用的小纸张尤为不满,朱由检想着后世的报纸尺寸,说道:
    “刊物可以装订成书籍,报纸以大纸张为宜,正面反面都要印刷。”
    “报纸所用纸张,暂定为二尺四寸长、一尺八寸高。按钦天监制定的度量衡,就是八百毫米和六百毫米。”
    “对折之后,就是一版,高六百毫米,宽四百毫米。”
    “以这个尺寸制作雕版,把两版甚至更多小方块在底版上组合,就能一次印刷一面。”
    “这个底版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滚筒,沾上墨水从纸上滚动,方便快速印刷。”
    拿着笔筒在纸张上滚动演示,反复讲解几遍之后,薛凤翔终于明白了,知道了这种印刷方法的妙处。
    相比传统的印刷方法来说,滚筒印刷的速度的确更快。对于时效性很强的报纸来说,这种印刷方法明显更适合。
    甚至,他觉得如果滚筒印刷成熟,还可以用来印刷书籍,速度同样更快。
    对薛凤翔这个想法很赞赏,朱由检知道后世的书籍,就是按开本尺寸划分的。那些开本尺寸,明显是印刷需要。只是他没有记住具体尺寸,所以就自己划分,取了整数尺寸。
    至于印刷中是否需要裁剪、修边,尺寸具体会发生什么变化,那就是更具体的问题了。如今朱由检只是提出设想,需要工部完善。
    墨水、纸张之外,更重要的是活字。想着西方已发展出古腾堡印刷机,朱由检道:
    “听说西方有印刷机,可以尝试引进。”
    “这个印刷机用的是活字,如果能仿造出来,以后就不用制作雕版了。”
    对皇帝的这种想法,群臣对西方文字有了解的,都是不以为然。
    吕图南出身泉州,对海外的事情有些了解,也知道活字印刷术的缺点,说道:
    “泰西使用的拉丁字母,只有二十六个。”
    “大明文字却有数万,而且还有避讳而来的缺笔字、为人名新造的文字。”
    “雕版可以直接雕刻,活字却无法随意增加,检字也不方便。”
    “用活字不如用雕版,可以直接雕出来。”
    汉字的历史实在太古老,文字也是太多。而且除了正规文字之外,还有异体字、缺笔字等等,甚至还有新造的文字,在印刷时都要考虑进去。
    例如,按照太祖朱元璋规定的起名办法,皇室子孙要起双字名,第一个字是字辈,这个他已经确定了。下一个字取五行偏旁,以火、土、金、水、木为序。
    宗室繁衍数百年,同一辈分的人不知凡几。为了减少重名,就有很多文字加上五行偏旁被造出来。
    这些人还有地位,不能把他们的名字印错。所以一套活字,通常需要几万个字模。如果印刷的字数多,需要几十万个。
    而且这些字模除了印刷他们的名字外,平时只能放着吃灰,再无其它用处。增加的成本实在太多,检字难度也大。
    听着吕图南说的这些理由,朱由检心中决定改变太祖定的起名制度,同时也认识到在农业社会推动工业化的难度。
    大明基础很好的印刷工业就这么难,其它工业门类就更难了。其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他解决。
    想着后世的解决办法,朱由检知道那时通用的是简体字。简体字有个正式称呼,那就是规范字。推广它的口号,就是“请写规范字”。
    在大明照搬后世的简体字很难,但是规范汉字,却很有必要。
    这是印刷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后普及教育的要求。
    所以朱由检道:
    “朕有意编纂一部字典,方便读书人学习文字。”
    “召集在文字上有造诣的硕儒进京,在翰林院编纂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