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申自信满满的说道“远交近攻就可以!”
徐然疑惑问到“太子,何为远交近攻?”
“顾名思义,远方之敌采取友好联盟方式,不会于我近敌结盟而施于援手。我只攻伐领土相连之敌,攻之一城,我就得一城,日积月累不断蚕食。我越强而敌越弱!”
肥义却说道“太子此计若是对齐楚甚至秦国都是一等一的良策,用之可以争霸天下。而对魏国却效果不大。”
“此话怎讲?”魏申惊讶道,这招不灵!不会吧!
肥义道“魏国地处中原,天下与魏国不接壤的恐怕只有越燕,中山三国了,其余大国如齐楚赵韩秦,中国如宋卫鲁,小国也有十数个,远交难以奏效,近攻之国太多,不管哪国进攻中原,首当其冲就是魏国。”
徐然深以为然的说“确实如此,不过此计即使不能用于我国,也不能让其它各国知晓。因为魏国是所有国家近攻策略的首选之国。这样再也没有国家会和魏国结盟了。”
魏申懊恼不已,自己怎么没有事先考虑清楚。
“好吧,此事除了我们三人,其余人不得透露。肥义说说你的策略。”魏申知道肥义会提出来,说明已经有了对策。
三人一直谈到晚上,才完成了所有事情的讨论。
魏王议政殿
魏王居中而坐,下面以太子魏申和公子嗣分立而站成两排。有相国惠施,重新恢复上将军的庞涓,内史公子昂,御史大夫田需。
魏王首先开口“诸卿,上党之事大家已经知道了,寡人就不多说了。齐国逼寡人退兵上党着实可恶,但是相国说的对,为了一个上党把齐国至于楚齐韩三国的包围不值得。此次叫大家来就是议一议出兵的事情。”
相国惠施首先开口“大王,如今齐楚对质于徐州,楚国站上峰,齐国此时有求于我们。魏国应该趁此次机会,借助齐韩力量拿下楚国南阳富庶之地,同时削弱楚齐。形成我魏国独霸中原的局面。”
公子嗣听完急忙说道“父王,相国所言有理。儿臣以为应该尽快出兵,不能让楚国有机会从徐州撤兵回援,并要求齐国派偏师和我们一起出兵,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削弱齐楚。”
田需立刻说道“公子嗣所言乃良策,臣附议。”
公子昂“臣亦附议!”
其他人连同魏申也一起说“臣附议!”
魏王点头道“好,就按照嗣儿所说办。相国由你知会齐国,韩国。寡人要和他们本月济水会盟。”
惠施回答“诺!”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魏申出列说道“父王,儿臣还有一策!”
魏王“哦~”一声示意魏申继续讲下去。
魏申继续说道“此次伐楚,涉及魏楚齐韩,但是秦赵燕却没有影响。以往来看,我魏国取利之时必有他国来搅局,造成我国徒劳无功。”
魏王忍不住点头“太子所言正是,寡人恨不得将这些搅局诸国灭之。太子有办法?”说着竟然站了起来。
魏申却不慌不忙的说道“威逼利诱,互相牵制,为我所用。”
。。。
魏王疑惑道“可细细道来!”
魏申施礼道“诺!我大魏居天下之中,北临赵国,东接强齐,西有秦国虎视眈眈,南方更有幅员五千里之楚国,中间还夹杂着韩,宋,卫等。一有战事各国多则数十万,少则数万,足以令我国疲于奔命。”
秦国咸阳
秦国刚刚新任的秦国国君嬴驷,正在听着底下卫鞅报。
“君上,以上是各国近期的情
况。”
“也就是说现在魏国仍然保持着强盛地位,而且明年还会更强。”
卫鞅答道“是的!明年如果魏国大胜楚国则威望更胜。”
“彩!”秦公嬴驷听大声喝彩。
卫鞅疑惑道“君上为何如此高兴,魏国越强,秦国越难以收复失地。”
“卫卿”卫鞅被免去所有职位,任客卿,秦公驷说道“之前是魏齐楚三国并立,秦国需要在其弱魏之时收复失地,可得一时之效,魏国仍可以再夺走。如今,魏楚最强,秦国仍然无法收复失地,因为两国势均力敌,不会举国而战,战则不智。那我秦国如何才能收复失地,逐鹿中原呢?”说着看了看卫鞅,见其不说话,便继续说“只有魏国成为比秦国还弱之国,我秦国蚕食魏国而成天下强国。所以寡人喜,非喜魏国强,而喜魏国独强。一旦魏国成天下独强,列国必然联合而攻之以求自保。魏国地处中原,天下皆可攻之。”
卫鞅听完惊叹不已,嬴驷不再是那个放荡不羁的少年了。多年流放让他心性沉稳,善于观察,心细如尘。
“卫卿~”
卫鞅想的出神,这次听到国君在叫自己,急忙说道“臣在”
秦公驷问道“卫卿,以为寡人之分析如何?”
“善”卫鞅说道“君上之言令臣茅塞顿开。”
秦公驷继续说“只是,如今中原列强大战,我秦国需要加快积蓄国力,准备日后大战。只是如今老氏族复辟猖狂,需要尽快解决。”
卫鞅早已经想好说“君上,老氏族无非就是想要恢复旧法,废除新法。如今新法在百姓心中已经深入民心,不会动摇。唯有军功赐爵还没有令全军收益。我国除了魏国这一个大敌就剩下义渠了。臣请君上发兵攻打义渠,一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二来可以借此战擢升一批将士为君上所用。三来,可以开阔疆土得到义渠的城池和牧马地,为日后东征做好准备。”
秦公驷听完点头道“没错,当年穆公霸西戎而后败晋国于崤山,今日寡人一样可以先破义渠再取河西。”可是又突然叹气“现在世族不可用,寡人要与何人为将?卫卿,寡人欲亲征,汝以为如何?”
卫鞅急忙道“不可,君上万万不可离开咸阳,否则国易生乱!臣举荐一人可以胜任。”
秦公驷大喜“何人?”
“公孙衍”
很快,秦国驷拜公孙衍为将,领兵五万攻打义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