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乱中有序
作者:木子李大湿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最新章节     
    据林动所言,这位患者的心下部位呈现出痞硬之感,但奇怪的是,按压时并不会产生疼痛的感觉。
    而林动所开的药方中包含有多种药材,其中姜半夏用量为 20 g,白术则高达 30 g,茯苓用了 15 g,生姜取 10 g,大枣也是 10g之数,此外还有 5 g甘草、15 g川芎、20g牡蛎、15 g黄芩、10g黄连、15g柴胡、20 g枳实、10 g酒大黄、10g姜厚朴、15 g醋香附、20 g党参、20 g鸡内金、10 g升麻以及 10 g桔梗。
    虽然是林动自己开的方子,但是他也暗自思忖着这张药方究竟属于那个方剂?
    看起来似乎有些像半夏泻心汤,可仔细琢磨又不太像。
    要说它是小柴胡汤吧,倒也能从中看到小柴胡汤的影子,然而严格来讲,这个方子显然并非标准的小柴胡汤。
    难道会是承气汤吗?但此方可没有用到芒硝啊!
    一时间,林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越发怀疑自己这个方子是不是东拼西凑出来的,疗效又能有几分。
    李介宾目光专注地凝视着手中的方子,眉头微微皱起,稍作思索后,他抬起头来,看向站在一旁的林动,问道:“患者的大便情况如何?”
    林动一听,赶忙回应道:“他已经有整整四天没有解大便了。”说罢,他略显紧张地观察着李介宾的表情变化。
    此时的李介宾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略带玩味地重新审视起手中的方子。
    过了片刻,他缓缓开口说道:“依我看,这个方子喝下去应该会管用。”
    这话一出口,林动原本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下来,脸上立刻绽放出欣喜之色,整个人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精神为之大振。
    他心中暗自思忖着,能得到李介宾如此肯定的评价,似乎意味着自己在医术方面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认可。
    然而,兴奋之余,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地追问道:“真的吗?可是……可是我总感觉我开出的这个方子有些杂乱无章,你为何会认为它有效呢?”言语之间,透露出些许疑惑和不解。
    李介宾并没有立刻给出回应,反而不紧不慢地开口道:“你听说过郑板桥的字吗?”
    林动听到这话后,先是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些许疑惑之色,随后才反应过来,应声道:“嗯?这个……还真是不太了解呢。”接着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补充解释道:“抱歉哈,我是个理科生,对这些文学方面的东西确实没怎么关注过。”
    李介宾听了林动的话,不禁哑然失笑,轻轻摇了摇头说:“哈哈,巧了不是,其实我也是理科生出身。不过嘛,这并不影响咱们欣赏和研究书法呀!就拿楷书来说吧,我个人最钟爱的当属颜真卿的那幅《多宝塔碑文》,其字体饱满大气、雄浑有力,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韵味。然而,若论及其他书体,那就不得不提到郑板桥的板桥体啦。”
    郑板桥是清代着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精神着称。
    郑板桥的书法被他自己称为“六分半书”,这种书体融合了楷、隶、行、草四体,并且加入了画竹、兰的笔意,创造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新书体。
    他的书法峭拔雄浑,字态的欹正、大小、宽窄、疏密等随机布置,犹如乱石铺街,错落有致,十分生动。
    郑板桥的书法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
    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
    他的书法豪放、挺拔、有骨气,且潇洒自如。启功先生评价郑板桥的书法结构精研,笔力凝重,而运用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平视其并时名家,盖未见骨重神寒如先生者焉。
    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坡公小品册》展现了他行书的飘逸、秀雅,笔力矫健,犹如兰竹般挺拔生动。他的书法线条流畅自然,墨色变化丰富,表现出书法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李介宾看了林动所开具的那张方子,一个奇妙的联想突然涌上心头,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板桥那独具韵味的字体。
    “你这方子啊,就如同板桥的字一般,看似乱石铺路,杂乱无章,然而却又别具一番独特的风格。”
    “要知道,初学者建议守方,并非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药材,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合理的结构。这个结构就像是一座大厦的框架,支撑起整个治疗方案的稳固性和有效性。而你所开的这张方子呢,实际上也是有着其核心结构存在的,只不过你暂时还没有察觉到罢了。”李介宾微微摇了摇头,似乎对林动未能立刻领悟到这一点感到有些惋惜。
    “等到病人按照你的方子服完药之后,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清晰明了起来。那时,你自然就能体会到这里面的妙处,以及它如何像板桥的字一样,于乱中有序。”说完这番话,李介宾轻轻地将方子递还给林动,眼中满含期待与鼓励。
    李介宾并没说太透彻。
    这倒不是他故弄玄虚或者假装高深,而是许多东西本来就是需要经历过才能掌握的。
    现代社会,网络上最不缺的就是知识,到处都是键盘侠,随手打的都是浓缩的精华。
    仿佛,只要说了这些,自己也就是会了。
    就跟办了张健身卡,偶尔去几次,摆个姿势拍照打卡,就已经获得了健康的身体了一样。
    课本上所呈现的内容虽然通俗易懂、直白明了,但即便大家都认真学习过这些知识,也并非每个人最终都能够成为栋梁之才。
    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呢?不跟着做一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那么就永远是理论层面,干涉不了现实。
    就这样,两人一同默默地走进地铁站,随着人流踏上了返回学校的路途。
    地铁车厢里人来人往,嘈杂声不绝于耳,但他们却仿佛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之中,谁也没有开口打破这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