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私人安全空间和安全边界感
作者:用户38817395   生命永恒之西沙拯救最新章节     
    自从八年多前的2016年,一位区政协委员的提案《关于设立青少年网络瘾门诊的提案》,要求区级直属医院搞一个特色精神心理的门诊,以帮助诊疗日趋严重网络成瘾的问题。
    当时我借用在行政部门,就被科长指定完成这一个提案的落实工作。
    为了落实提案的要求,至少在形式上能有一个门诊时间开设,这是最最起码的事。但结果要看着这是就是要泡汤了。因为是三家较大的区级医院或者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
    如果这三家医院当时能够把这块做起来,恐怕非但门诊若闹市,恐怕住院病区也能有两三个开出来。
    当省内市内大医院开始在三四年前重视并建设这块内容,再想搞这块,那就不是头口水,想要搞起来,没有三五年的亏损来慢慢培养,那是很难搞成的了。
    当时作为提案的落实者,我只能在形式上搞了一个大型的公开公益讲课,《网络瘾的成因与对策》。请来一百多位家长和孩子,场面还算不错。尤其当时还有杭州市市民大讲堂摄制组,把这个公益课做成了三集,进行了电视节目的播报。
    后来为了完成提案,我在区第一人民医院开设了一个医学心理咨询门诊,而且在自己的个人介绍中,特别提到了学习心理和网络瘾的文字。其实也就是滥竽充数而已。
    就这样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被提案的工作要求下,
    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深入研究过这门学科,但是充实自己的医学心理咨询门诊能力水平,不得不就儿童青少年的青春期叛逆心理问题找来大量的课本资料和科研信息,从而越来越多接触儿童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多关注网络成瘾问题,还逐渐更多看到青少年抑郁发病和自杀比例高企的现象。
    之后,在一种莫名的自我救赎的驱动力下,感觉自己如果能救一个孩子,能帮到一个家庭,自己也算是做人有了一些意义,或者积淀了一点点阴德,那么以后无论是上天还是入地,入第几层地不知道,打屁股被油炸的情形可能性会小一点。
    就这样,慢慢地,逐渐有了兴趣和能力的自我认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的这个被无心地插了柳,虽然柳未成阴,但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在和孩子及家长的心理交流过程中,我感觉自己逐渐深入到了一些自由的灵魂自我问答,然后慢慢地逐渐有所心得体会。
    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和复杂。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习惯都与成年人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我逐渐了解到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我还积极地与孩子们和家长们进行沟通交流。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发现他们是如此的天真可爱和充满活力。他们的笑容和眼神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不仅了解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还学会了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
    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我也收获颇丰。家长们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他们对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与家长们的交流,我了解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他们对孩子们的期望和需求。我也向他们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孩子。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地学习,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尤其对于青春期叛逆的积极意义,有了更加深入感知。因此在这个想要告诉那些为青春期叛逆的家长,我得恭喜你们,你们的孩子有能力和你们对抗,那是即将成年的表现。你们的痛苦是毫无意义的,你们想要阻止叛逆是违背了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的,非但不利于亲子关系改善,还是会促发孩子走向消极极端的人格状态。
    之后,我在一些机缘巧合或者主动联系后,也组织了一些讲座,有在学校的,医院的,社区的等等,其中一个内容是关于私人安全空间。
    以下是我搜罗来的内容,加上一些自己的思维,拼凑了一些文字。
    “私人安全空间”,即personal unthreatened space(私人无威胁空间),一般习惯简称私人空间。
    如果一个人对私人安全空间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那么他将难以深入探究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冲突的核心问题——安全空间和安全边界。这不仅影响到个人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会延伸至与子女相处时所面临的挑战。
    从亲子关系来看,当父母未能尊重孩子的私人安全空间时,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相反,若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独立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世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独立性和创造力。同样,在家庭环境中,孩子也需要了解并尊重父母的安全空间,避免过度干涉或侵犯其隐私。
    此外,对于其他人际关系而言,安全空间和安全边界同样重要。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界限。只有当双方都能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空间,并建立起健康的沟通渠道时,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理解私人安全空间的内涵是处理各类人际关系冲突的关键所在。通过尊重彼此的安全空间和安全边界,可以促进更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发展。同时,这也是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因为它涉及到人们如何相互对待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对私人安全空间的认识,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挑战。
    事实上,不要说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安全空间,就算是动物,也是有着形形色色的安全空间。这是一个无形的领域,它保护着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隐私和尊严,更是个人的生命安全需要。当这个空间被侵犯时,我们会感到不同程度的不安和不舒服,甚至会有濒死感。
    而这种私人安全空间的侵犯,狭义的说,可能来自于各种形式的行为,比如随意进入他人的私密空间,过度干涉他人生活、窥探他人隐私等。但从广义的角度,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有可能涉及到安全空间的侵害的,尤其是涉及刑事侵犯行为,无不都是涉及私人或者集体的安全空间侵害的行为。
    而在这里,我们交流的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一,亲子关系,存在怎么样的私人安全空间。这样的交流,目的是回答下面括号里的一个质疑性问题。(我们是父母,我们生了他们,管他们,为了他们好,杜绝他们网络成瘾有错吗?难道让我们放纵他们才是对的吗?)
    这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管的方式和爱的目标是相反的,如果为了他们好的言语行为结果非但他们不好反而更加糟糕,杜绝他们的网络成瘾,非但不能杜绝,反而更加隐秘或者明目张胆的沉浸网络游戏之中。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放松他们是对的吗?而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甚至火上浇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搞到最后,爱的目标达不到,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情感,甚至生命,那么这个质疑性的疑问还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暴力性侵入安全空间,就像是侵略战争,就像是违背意志而强制发生某种关系那样的心理攻击所造成的后果。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每年各个城市,数十到数百的不幸的花朵凋零事件来证明的客观事实。
    言归正传,在亲子关系中,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关心,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私人安全空间。
    一般的心理学者会认为,这些家长们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这种驱动力可能会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样,孩子也可能因为缺乏对父母私人安全空间的尊重,而做出一些让父母感到不舒服的行为。
    因此,要解决亲子关系中的冲突,首先需要双方认识到彼此的私人安全空间,并学会尊重和维护这个空间。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独立,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孩子则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轻易挑战父母的权威。
    然而,我更加倾向于这是一种认知偏差。这是家长的责任和孩子的安全需要只见的认知偏差而造成的误会性冲突,只要理解了私人安全空间的内涵,就有可能较好地处理亲子关系中的冲突,重新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这种理解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人际关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这说着容易,但其实很难。到底私人安全空间是怎样的存在,边界在哪里?如何去识别体会呢?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那么重视私人安全空间的一系列表达就空话。
    一般地,可以影响到对方的情绪表现的物理界限作为私人空间边界。就像我门诊的时候经常和患者说,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存在舒适度。如果在半米左右彼此比较舒适,就像看门诊,假如医生距离1米多,患者会质疑医生态度,会感觉医生没有用心给我看病,会有疾病诊治是否安全感到担心。但是距离在30厘米内,距离越近越难受。这大概就是私人空间的舒适边界。后面我还会用几个假设的场景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但是这样的定义,仅仅把私人空间定义为物理空间。而我更认为私人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还有心理意义上的空间。我定义私人安全空间是个人意志力自由实现的区域。
    我们先讲讲物理私人安全空间,通过下面假设几个场景,大家直观地清晰地理解物理私人安全空间这个概念。
    第一个场景有人在敲门
    我们每个家都家门的是吧。如果我们听到有人在“嘟嘟嘟”敲门。我们是直接开门呢?还是会问“谁呀?”然后确认来人是谁或者来人的行为目的之后再开门呢?答案大家几乎肯定是后者是吧?但是如果敲门的人不回答,而是就是一个劲的敲门并且声音变成了“哐哐哐”砸门的那种的。我们会不会有情绪反应?假如我们从猫眼里看到门外三四左青龙右白虎的纹身男子。我们又是什么情绪反应?手里还提溜着棒球棍子。我们的反应似乎什么呢?赶紧报警,自己也找个棍子或者啥防防身是吧?这个时候我们怎么都不肯开门了。只有警察到了,我们才敢开门,我们可以让警察进来,但是不希望那些人跟着进门。因为门就是我们家人和外人之间的物理私人安全空间的标志性界限。警察是安全的,那些人不安全。
    但是如果实际情况是儿子棒球队的队友呢。
    在家门外陌生人砸东西,骂天骂地,我们会烦会恼这个疯子。但是如果陌生人越过你家门,在你家里,哪怕砸他自己那来的东西,骂天骂地,我们就会恐惧害怕这个疯子会不会突然伤害我们家人。
    家门就是家人私人安全空间的物理边界。
    第二个场景
    假如我们邀请一些同事朋友来家里聚会。同事朋友们在客厅看电视嗑瓜子水果,然后你在厨房里准备各种美味佳肴,快乐忙碌着。但是当你端着炒好的美味从厨房出来,准备把菜品摆放到桌子上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同事,从你的卧室里出来。你是怎么样的感觉呢?还是同事朋友快乐友谊感觉吗?
    反过来,如果这位同事是之前跑到厨房和你说,“啊呀,我不好意思,下面的卫生间有人在用,能上面去解决下不?”或许你的感觉怎么样呢?
    显然客厅和房间是相对私密性不同的。而提前打过招呼,和自行出入房间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尽管家门,那个大门是一个安全空间的标志性界限,但是并不是大门以内所有地方都开放。尽管是朋友,很安全,但是房间门却是另一个标志性的空间界限。
    如果说家门是家人朋友和外人只见的安全边界线,那么房门不仅仅是私密性程度不同的边界线而已,而是家人成员之间的安全边界线。而手机的密码设置,可能这个安全边界线,还会是夫妻之间的呢!
    我想,这样的初步解释,现在大家有了一个具象的认知,那就是安全边界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和观察物理私人安全空间的概念了吧。
    而私人安全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还是心理空间概念。
    接下来借用一个老旧的故事和大家一起感悟私人心理空间无心闯入会造成多大后果。前几天刚刚给儿子办过婚事,公爹大人很是高兴。想着自己给儿子置办那么好的婚事,花了那么彩礼亲家回了那么多红漆家具,很想看一看这些家具在房间里摆放的是否到位,是否气派。某天公爹大人看着孩子房间门没关,里面没动静,就在门口喊儿子名字,问房间有没有人。想着房间里没有人,就好奇心驱使,到房间里看一看,看着那么多新家具真的开心。然后笑呵呵的走出来,恰好儿子从门外回来,看到老爹从自己房间笑呵呵出来,儿子倒也没说啥。问候老爹之后,儿子进入自己房间,结果进门看到自己新婚妻子在整理衣衫,还神情紧张不安。顿时事情不可收拾,儿子打骂妻子,逼问老爹。结果当晚妻子,老头服毒。根据遗书分析,老头进门之前,媳妇正在后隔间上马桶。公爹喊门,媳妇难为情作答,在后隔间自然是闷声不响。当公爹出门了,媳妇正在整理衣衫,恰好儿子进入房间。这样的误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假如说这个人不是那个公爹,而是以个盗贼。丈夫回来看到被偷盗和媳妇衣衫不整的情形,就不会像自己父亲出来的那种感觉。而是会安慰并夸奖妻子做得对,躲起来不发生响声,丢失点财物不要紧,如果为了身外之物,和盗贼冲突,结果人被盗贼杀了,那是无法挽回的巨大悲痛了。
    公爹和盗贼,都是男人进入了房间。新郎的心理感受为什么父亲比盗贼更加恐怖呢?当然如果是女盗贼,男人的心理感觉可能还会有不同。
    所以一般地,小夫妻和公婆同住的大家庭会有所不便。公婆尤其是公公不会随意进出、整理小夫妻的房间。反过来小夫妻两个谁会更多更轻松进出公婆大人的房间?是小年轻夫妻的丈夫(也就老人的儿子)。
    所以房间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还是不同的心理边界内涵。
    而房间这个物理的和心理私人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样是公婆的房间。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譬如老公爹瘫痪在床,婆婆又无能力照顾的时候,如果媳妇一天到晚跑进跑出,递茶送饭,端屎端尿,帮助公公擦浴洗身。人们会觉得媳妇不知羞耻还是觉得媳妇孝敬贤德呢?
    可是当公爹身体康复了,或者婆婆的身体能力恢复可以照顾病人了。媳妇会自然地又不去公婆房间了。
    为什么会这样?私人空间的边际对于角色不同,约束力和抗拒力也不一同;这个空间的边际因为客观因素的变化也会变化。因此私人空间的实质不是物理的而是心理的。
    好,请让我们一起感悟了私人安全空间的概念,还清楚了空间的边际是变化的。接下来我们就围绕人的生长发展过程,对私人安全空间大小和维护能力变化轨迹作进一步的解析。
    私人安全空间是个人意志力自由实现的区域。人从出生到最后离开世界,个人意志力自由实现的范围及能力的是变化着的。
    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其私人空间就是妈妈的子宫。既然是妈妈的子宫,对于妈妈来说,孩子没有私人空间。事实上,在我国的法律,胎儿仅仅算是母体的一个器官组织,而没有赋予人的资格。别人想了解孩子的情况,譬如给胎儿检查,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超声检查,需要首先进入妈妈的私人空间才行。所以孩子一切都得由着妈妈决定,唯一的个人意志力实现自由就是胎动。
    等孩子出生以后,其个人意志力的实现是睡觉哭泣大小便。而手脚活动却往往是被中国人的家长们束缚。这个时候孩子一点点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连基本的躲避能力都没有。
    到了1周岁多,很多孩子就开始不那么抱得牢了,老是想要到地面上去,这样管起来就会很累人了。
    到了两三岁,孩子就会跑会跳,爷爷奶奶跟着都吃力了。这是因为孩子的个人意志力的实现的能力加大。虽然这时候孩子基本的躲避动作有了,但是自我保护能力依然非常弱,家长这时候会反复叮嘱孩子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千万不要一个人出门,必须要有家长亲人陪伴才行。这是家长为孩子提供了安全空间保护,防范孩子被侵害。对于两三岁的幼儿和看似成人体型的低智者来说,他们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是薄弱的。我们可以想象两三岁的幼儿洗完澡光着身子跑出来,父母觉得孩子一点都不知道难为情,确实孩子不知道。因为孩子还缺乏私人空间心智和私人空间的保护能力意识,他们可能因为一颗糖果而遭遇诱骗侵害而不自知。相对地,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也是响应着私人空间的保护能力的。众所周知,性侵幼儿或者低智者的法律惩罚和道德谴责力度远远超过超过14周岁心智成熟者。受侵犯者年龄越小,智力水平越低,大家的愤慨也越发强烈。所以两三岁的孩子是不允许脱离父母长辈视线的。这也是爷爷奶奶管孩子压力特别大的原因之一。一个不当心,脱离了视线,结果掉进池塘,管孩子的长辈怎么活下去啊。所以当我们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独自外面晃荡,我们觉得孩子可爱,还是紧张担心,是否会质疑家长怎么管的孩子。如果长时间孩子家人不出现,我们就会要报警了。
    等上幼儿班了,大人们接送孩子天经地义的感觉。到了小学,有些离学校很近家庭可能会逐渐让孩子独自上下学。也有很多家长是会接送孩子到高中学习结束。
    对于小学就开始不接送,可能大部分家长无法放心。对于高中依然每天接送的,我们会对这些家长表示佩服,真的好有爱心好有韧性,一直风雨无阻。但同时或可能会觉得,我们萧山的治安环境和交通安全问题还是蛮好的,有这必要吗?或许有些家长会说,孩子睡家里舒服,我自己开车,孩子舒服,还可以路上休息会或者看看书或者和孩子说上几句话。因为车上是唯一可以和孩子说话的机会。
    到了大学,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原则上就不再是父母考虑的问题,除了开学的时候可能要送过去之外,基本就不会接送了。
    而到了老年,譬如我们这个年纪的父母都在70多岁,很多事情是要我们子女去关心照顾,甚至去替他们做主了。到了更老迈的时候,需要子女床前尽孝。如果没法子女亲自照顾老人,我们需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保姆,我们怕老人被虐待。因为老人的个人意志力自由实现能力极弱,缺乏甚至丧失自我保护能力。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正态分布图式的安全空间大小和维护能力的变化轨迹。
    好。我们再来看看人的一生,私人空间私密性变化轨迹?
    刚刚出生到一周岁的孩子大多和母亲同床,让孩子单独房间的很少。小部分孩子两三岁开始有自己的房间。到了五六岁,父母会为孩子实在没法分开睡而烦恼了。随着年龄进一步长大,孩子单独一个房间的比例越来越大。偶尔地七八岁孩子提出来要和父母同床睡,父母会高高兴兴的答应的。之后孩子就基本不会半夜进父母房间挤进来睡了。到了青春期前,孩子会很自然地不再贸然进入父母房间不会去翻动父母房间的抽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父母不断地在给孩子划定孩子物理私人空间边界的过程。
    到了婚恋阶段,有很多事情就更私密了。和父母分开住形成自己小家庭。
    但是到了老迈不堪的时候,私密性的保护不得不放弃。儿媳或者保姆照顾。过世之前,很多人会写下遗书来交代后事,这些交代的内容也许有些是子女压根就想不到的。但是私密性的保护到此为止了。要么交代在遗书遗言当中,要么就带进骨灰盒啦。
    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地位变化轨迹。
    父母是逐渐走的下坡轨迹,而子女是逐渐的上升轨迹。心理优势地位既是人保护能力体现也是责任能力要求。当子女这条蓝线到了最顶端的时候,就是成人阶段,他对应的年老父母和幼年孩子的两个相对低点。因此成年人的心理优势地位高,但是责任相对的心理压力也大。
    青春期,恰恰是就是私人空间变化轨迹和心理地位变化是交叉点。
    这样一个交叉点,我们得家长和孩子之间可能发生什么呢?大部分家庭都会经历的第三叛逆期,初二现象,青春期的烦恼。
    在2024年的7约29日,关于关于反锁房门和心门关闭的心理状态。就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特征性的行为,开始喜欢关门,甚至反锁房门。已经做了一些解释。这里不再赘述。而对于心门的打开,这些在以后的内容可能会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