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良莠不齐的尴尬
作者:用户38817395   生命永恒之西沙拯救最新章节     
    尽管精神心理治疗手段众多,疗效显着,但是在心理治疗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争议。对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法的观点也是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的。
    尤其大部分精神病医院的专科医师们认为,现有的精神疾病的医疗系统主要在科学的范畴内展开,有具体的诊断、分析指标,对患者的治疗会更加量化、理性。而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具备感性的特点,不能够完全补足精神医疗的人文向度。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师仅仅是精神科医生的助手,咨询师有时会把艺术治疗用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用绘画或音乐辅助,这样的方式并无不可,但是不能单独用于心理治疗。尤其是一场艺术治疗最起码要2小时,如果要覆盖到更多患者,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普通精神病医院来说是不现实的。
    然而在朗姆教授的团队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认识是不够深入的,也是对这种治疗的误解。如果仅仅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么这种治疗效果差强人意。要想达到真正的疗愈效果,这就要求,加强对于医院或者治疗机构的心理内涵建设,需要更加投入心理方面学习和专业修养提升。这样才能使得艺术治疗师要像侦探一样,根据来访者的状态和作品收集信息,分辨出有效和无效信息,在下一次来访时继续收集、分辨,有针对性地交流、引导。
    徐艳萍谈到自己的感受,她发现,艺术治疗对于人格气质中属于敏感类的人群可能有更明显的作用。
    她说,“如低龄儿童的心理世界里,他们更多是具象思维,很难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大多数孩子表达内心的恐惧,可能会说有妖怪之类的。那么我们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帮助孩子从面对到化解恐惧。”
    徐艳萍介绍了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刘老师一起分享案例。
    这案例是刘老师曾经辅导过一个经常做噩梦的孩子。在5次治疗中,孩子用不同颜色的圆画下他的梦,很清楚地告诉她,蓝色的梦、绿色的梦、红色的梦分别代表什么;让他画下具体的噩梦,他画了妖怪和被妖怪打倒的人。她一步步引导,让孩子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打败妖怪,然后画下来。在多种尝试后,最后他画了一个火柴人。孩子说,火柴人以前一直在他身边,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它弄丢了,在这个治疗过程中,他又想到了它。
    刘老师激动地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艺术来实现心理治疗。当孩子坚定地表示火柴人能够战胜妖怪时,实际上已经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这种信念和自信将成为他们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这个案例也展示了艺术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只见刘老师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似乎看到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勇气正在被点燃,而这种力量将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刘老师发现,关注个体的独特,还讲究对细节的把握。譬如绘画有时能超越口头语言表达,抓住关键的细节。她做过家庭治疗,发现两个孩子在用各自的症状争夺母亲的关注。她把这一观察告诉那位母亲,对方却否认了,认为自己对两个孩子很公平。刘老师让她画一幅温馨的亲子三人日常生活画卷展现在眼前,但令人惊讶的是,画面中央的妹妹所占比例极大,而身形明显更大的哥哥却与妹妹大小相仿。这一奇特的构图让人不禁心生疑惑。面对刘老师的询问,女孩沉默不语,仿佛被点醒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这样的现场案例分享,让学习论坛更加具有沉浸其中的感觉。这样的学习辅导能够大大提升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之所以朗姆教授的团队那么热衷于推广知识宣教,是因为显示的心理治疗的社会现实。那就是行业“鱼龙混杂”。这样没有标准规范的状态亟需管理的。朗姆斯密特罗作为国际资深的精神心理学者和艺术治疗方案的指定专家,呼吁国内外专家建共识,妥善维护心理诊疗的良性发展。
    近几年,国内心理咨询行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183年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953亿元。
    最近,打着“身心灵疗愈”旗号的体验式消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在这个庞大的心理服务市场需求面前,与心理咨询和身心灵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治疗在中国仍然占据着微不足道的地位。尽管艺术治疗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其应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这使得许多人对艺术治疗缺乏了解,并将其视为一种神秘而陌生的事物。同时,由于艺术治疗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知识背景,目前从事该领域的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导致了艺术治疗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尽管心理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但艺术治疗仍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有待更多人的关注和推动。
    国家心理学会艺术心理专委会领导、同学济东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严决彬老师介绍,艺术治疗体系是在近5年才开始被社会各方关注。2183年9月,国家心理学会成立了上海“艺术心理专委会”分支,截至去年有注册会员300多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精神科开始采用艺术治疗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不仅如此,就连骨科、妇产科和外科等其他科室也逐渐意识到了艺术治疗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这一趋势表明,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创新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正在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通过艺术创作,患者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缓解压力,提高心理韧性,促进身体的恢复。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都可以成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的桥梁,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事实上,艺术治疗和艺术疗愈两者存在共性,也有差异。
    艺术治疗的重点在于“治”的过程,其以心理学理论方法为基础进行临床干预,旨在通过非语言的表达和创造来促进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改变。这种治疗方式更多地针对那些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人群,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增强自我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并提升生活质量。同时,艺术治疗也适用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自闭症儿童、智障人士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而艺术疗愈更多针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将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创造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帮助来访者自我觉察、自我成长。艺术疗愈强调的是情绪的正向变化,在疗愈过程中需要治疗师的专业引导和精心设计,能否及时发现、妥善处理来访的负向情绪,也考验其专业水平。
    心理专家认为,“我们现在担心的是艺术疗愈的泛化,因为很多人把艺术活动、艺术教育当作艺术疗愈。”。
    例如一场音乐会能调动听众的情绪,与参与者产生共鸣,但表演者或者主导者无法及时处理所有观众的各类情绪。
    这样的泛化或许概念模糊就意味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自从2017年9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被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取消。在我国,截至目前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艺术治疗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这使得该行业缺乏明确的专业标准和规范。同时,针对艺术治疗或艺术疗愈领域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这些因素导致了市场上的混乱局面,一些机构可能会利用法律漏洞,提供低质量甚至不合法的服务,从而对患者造成伤害。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消费者难以辨别正规与非正规的艺术治疗服务,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艺术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以保障公众利益和安全。
    随着社会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这使得疗愈产业迅速崛起。然而,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疗愈这个词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流行,但它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赚钱的概念。
    疗愈行业中的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人们对健康和幸福的渴望,推出各种所谓的“疗愈产品”或服务,以获取高额利润。这些产品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例如,某些“能量水晶”声称能够治疗疾病、改善情绪等,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其有效性。此外,一些疗愈课程或工作坊收费高昂,但其内容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帮助。
    更糟糕的是,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消费者的金钱,还可能让他们错过真正有效的医疗或心理干预。当人们将希望寄托于这些虚假的疗愈方法时,他们可能会延误病情,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同时,过度依赖这些不切实际的疗法也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使其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疗愈产品或服务。在追求身心健康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依靠科学知识和专业建议,选择经过验证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疗愈产业的健康发展,真正造福于广大民众。
    如今,许多个人和企业通过精心设计的商业包装,推出昂贵的服务来吸引那些不了解情况的消费者。面对这些混乱局面,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整治和管理,这需要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因此管理应该将目光投向公共领域。
    不少社会组织也将目光投向公共领域的艺术疗愈,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从事艺术疗愈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简称wabc)致力于用艺术疗愈的方式服务于心智障碍等特殊群体,同时也会举办面向公众的艺术疗愈工作坊及“错袜日”公益倡导活动(鼓励参与者在活动当日“穿两只不一样的袜子”)。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体验机会,让他们在城市节奏中慢下来,真正感受自己内心的变化,专注于自己内心的表达。”在wabc工作了5年的王老师介绍,工作坊的参与者既有普通人,也有心智障碍群体。在艺术疗愈创造的氛围中,他们往往带着善意与包容互相倾听,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是一种打破偏见和污名的实践方式。
    “应用心理学有着明确而重要的三大目标。首先,它致力于帮助那些受到心理障碍困扰的人们走出困境,恢复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生活状态。这包括了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疾病,以及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来缓解心理压力和痛苦。通过专业的干预措施,应用心理学能够帮助患者重建自信、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其次,应用心理学也注重培养具有特殊天赋或潜力的个体。这些人可能在艺术、科学、领导才能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表现,但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发展可能受到限制。因此,应用心理学可以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指导,帮助这些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最后,应用心理学强调让普通大众生活得更幸福。它不仅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还注重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通过教育公众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应对压力的技巧,应用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增强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关怀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病的人群。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患病,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困扰。因此,心理服务应该成为一种普遍可及的福利,让所有人都能够受益。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工作效率,以及追求更高层次的个人满足感。”朗姆团队的刘老师说。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艺术治疗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艺术表达,人们可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释放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同时,艺术治疗也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艺术治疗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压力,还能提升自我认知水平,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
    除了走进医院等公共医疗体系以及公益组织的多元实践,艺术治疗、艺术疗愈如何更好地走入公众的生活,达到应用心理学的终极目标——让普通人生活更幸福?
    “目前的西方国家有很好的模式——进社区。这个和国际中立区的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理念很契合。”周老师说。她认为,可以从社区机构切入,例如在基金会、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养老中心、社区学校中推行艺术疗愈。“如如今,越来越多的政策和行动正在逐步完善社区功能,但这些措施大多集中在教育、养老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而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社区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这个领域,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心理咨询服务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多数人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寻求帮助。然而,如果将艺术疗愈引入教育领域,可以起到疏通人们情绪、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治未病”的效果,即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加以解决。那么,为何不尝试推广这种方法呢?毕竟,艺术疗愈不仅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国内外开始呈现心理建设重视,有的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艺术疗愈在社区中的作用。朗姆教授介绍,上海市的部分区级团委已经开始组织社区艺术疗愈活动,服务对象覆盖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对于老年社区如敬老院,也有政府开始购买艺术疗愈相关的社会服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艺术疗愈在教育中的应用,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一创新的治疗方式。
    艺术疗愈可能是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将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将艺术疗愈带入校园和家庭教育,又以公益的形式让艺术疗愈走进山区学校和公共空间。
    国际中立区乞力格纳河谷精神卫生中心和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海滨心理疗养中心开展了多次免费面向公众、持续一周的艺术探索节,从覆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艺术疗愈工作坊,到行业人士汇聚的圆桌讨论,这场关于艺术疗愈的盛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体验。其中不乏艺术领域和演艺界的大佬和明星。这样的模式似乎一夜之间,将心理疾病战胜了一般。
    然而遗憾的是,真相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