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广袤疆域的大唐君王,军政事务千头万绪,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需要有贤良、忠诚的宰辅协同治理天下,玄宗看上了时任同州(陕西大荔县)刺史的姚崇。
开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在组织完骊山演兵后,到渭川射猎,进入同州地界,想借此机会召见姚崇。
宰相张说与姚崇不和,不想让姚崇回朝,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玄宗没听。
张说又托殿中监姜皎想办法,姜皎挑不出姚崇毛病,便想了个阴招,对玄宗说:“姚崇是文武兼具的大才,非常适合河东总管一职。”
玄宗猜出了他的用意,沉下脸来呵斥他:“这肯定是张说意见,你竟敢当面欺君,该当何罪!”姜皎吓的连忙叩头认罪,不敢再说。
玄宗即刻征召姚崇,姚崇赶来,玄宗正在射猎,在马背上颁下旨令,升任姚崇为宰相,主掌兵部。
姚崇是武则天发现并培养起来的人才,曾三次出任宰相,长期执掌兵部。他为人明察,练达政务,对大唐的边防哨所、物资储备、兵员配备等情况无不默熟于胸,是玄宗经营四方迫切需要的得力助手。
玄宗每次遇到难事咨询群臣,姚崇都能应答如流,而其他大臣只知点头称是。由此得到玄宗信任,放心把军政大事托付给他。他奏请玄宗抑制权贵、珍惜封赏、接受谏言、拒收财物、不与臣下调笑取闹,玄宗全都痛快接受。
一次,姚崇找玄宗请示中下级官员任免一事,玄宗仰头看天,不言不语。姚崇再三提醒,玄宗始终不表态。姚崇不知错在哪里,低头惶恐退出。
罢朝后,高力士劝谏玄宗:“陛下您刚刚继位,宰相向您汇报,您应当面决定办还是不办,怎么可以一言不发呢!”
玄宗说:“朕把政务托付给他,有了大事理应报告,共同商议解决。但类似中下级官员任免这样的小事,怎么可以都拿来烦朕,那朕还要他干什么!”
高力士恍然大悟,借着传达命令的机会,把玄宗的话告诉了姚崇,姚崇转忧为喜。听到这事的人,都暗中佩服玄宗懂得统御天下的大道!
左拾遗张九龄因姚崇声望较好,且为皇上所信任,专门致书给他,诚恳劝他:“用人应以才能为准绳,这是办理政务的首要原则。您位居宰辅,把持用人大权。那些谄谀之徒,急不可耐的想要结识您、讨好您。他们当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才能,只是失于无耻。这样的人,您一定要远离。”姚崇嘉许并采纳了张九龄的意见。
看到姚崇深得信任,张说很不痛快,暗中拜访岐王做靠山。这事让姚崇知道了,姚崇不是个肯吃亏的人,张说阴他,他也不会放过张说。
一天,玄宗在便殿召见姚崇。
姚崇一瘸一拐的走进来,玄宗问他:“你的腿怎么了?”他回答:“臣的腿没事,是内脏出了点问题。”
玄宗奇怪的看向他,他不慌不忙的说:“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做为辅臣,竟然多次乘车出入岐王府中,臣怕遭他陷害,所以忧心难安!”
大臣私下与亲王交往,本身就是极为敏感的政治事件,何况从神龙元年以来,因为这个原因接连发生了四次政变。
玄宗当即把张说外调为相州刺史;另一位宰相刘幽求,也因牵连此事被贬为太子少保。
黄门侍郎卢怀慎得以晋升宰相,大唐由此进入姚、卢执政时期!
姚崇、卢怀慎以革除中宗以来的弊政为己任,大刀阔斧同朝中不良现象做斗争。
首先是抑制修佛造庙。这事肇始于从武则天,泛滥于中宗。皇帝带头修庙,权贵纷纷仿效,寺庙越修越多,越盖越豪华,规制甚至超出了皇宫。还有许多权贵将此作为敛财门路,收取富家大户的贿赂,托关系帮他们剃度为僧,用以逃避徭役,以至满大街走的都是身穿佛衣的僧尼。
开元二年(714年)正月,姚崇上奏:“能使苍生安乐,即是福报;何必滥度奸人,坏了佛法。”
玄宗下令主管部门筛查不合格僧尼,清退了一万两千余人;又下旨不准再新建佛寺,旧庙如需修缮,需经有关部门核实,再予批准。同时不准朝廷官员与僧人、尼姑、道士交往,严禁民间私自铸造佛像、抄写经文。
这事看着似乎不大,但却关乎国家的赋税收入与财政支出。修建寺庙势必大兴土木,大兴土木势必征发劳役,把国家大量资源耗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其次是杜绝请托之风。申王李成义想把府上的录事阎楚提升为参军,玄宗痛快答应了他。姚崇、卢怀慎认为不妥,力劝玄宗把选任官员的事交由职能部门办理,量才使用。不能因为是亲戚故旧就坏了规矩,重蹈中宗时的覆辙。
玄宗采纳了两人意见,请托之风大为收敛。
五月初三,因年景不好,连年饥荒。玄宗在姚崇、卢怀慎的提议下,罢免了中宗时期设置的员外、试、检校等编外官员。
这些人当年都是靠行贿送礼做的官,啥事不干还要白白领取国家俸禄,免掉一点不冤。
黄门监魏知古,原本是名小吏,经姚崇推荐得以重用,最终官至宰相,与姚崇平级。姚崇打心里轻视他,奏请玄宗让魏知古兼任吏部尚书,主管东都洛阳官员选任,由吏部尚书宋璟接替魏知古。
这一举措让魏知古深感不满,找茬想要报复姚崇。
姚崇两个儿子都在东都任职,仗着老爸对魏知古有恩,多次托魏知古办事,魏知古添油加醋的报告了玄宗。
一天,玄宗面色从容的与姚崇闲聊,貌似随意的问:“你的孩子品行怎样?现在在哪里任职啊?”
姚崇反应极快,稍一思索就知道了怎么回事,索性实话实说:“臣有三子,两个在东都任职,为人欲望多且行为不太检点。他们一定是求魏知古做了不该做的事,臣还没来得及细问。”
玄宗本来认为姚崇会刻意隐瞒,见他如此实在,不禁面带笑容的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姚崇答:“知古当年寒微,臣曾帮助过他。臣的儿子愚昧,认为知古一定会感恩于臣,所以才敢求他。”
姚崇应答的非常有水平,一句魏知古的坏话也没说,却又把脏水全泼到魏知古身上。玄宗认为姚崇没有私心,反而鄙薄魏知古忘恩负义,将其贬为工部尚书。
其实与你所犯过失相比,领导更加看重的是你是否忠诚!姚崇因祸得福,愈发受到信任。
为了戒除奢靡风气,七月初十,在姚崇、卢怀慎的提议下,玄宗先从自己严起,专门颁诏:“皇帝车辆、服饰,以及金银玩物,由主管部门销毁重铸,供国家、军队使用。各类珠玉、锦绣在殿前焚毁。宫中后妃一律不得穿金戴银。”
十三日,又诏令百官:“朝廷官员所穿衣带、所用酒器、马镫等物品,三品以上可用玉饰,四品用金饰,五品用银饰,五品以下不使准用。妇女服饰比照丈夫、儿子。原来的锦绣,准许染成黑色。从今日起,严禁采珠玉、织锦绣,违令者处以一百杖刑。”
开元三年(715年)三月,北方飞蝗成灾。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只在田地旁焚香设祭,祈求上天护佑。
姚崇奏请玄宗,派御史深入各州县,督导地方官员捕杀蝗虫。
商议时,有人认为蝗虫太多,杀不干净。玄宗也有些含糊。姚崇说:“现在蝗虫遍布北方,河南、河北的百姓都快跑光了,难道我们非要坐等蝗虫把秧苗啃净,也不过问吗!即便是捕杀不绝,也总比养着它们强。”
卢怀慎与姚崇持不同意见,担心杀蝗太多会伤了天地和气。
姚崇急了,大声说:“你不忍心杀蝗虫,难道就忍心让百姓饿死!假如杀蝗真的会招来祸事,我姚崇愿一人承担。”
玄宗采纳了姚崇意见,派出官员督导灭蝗,并定期通报各地灭蝗工作。蝗灾虽然持续多年,但在朝廷以及各地官员的重视干预下,没有造成大面积饥荒。
卢怀慎为人恬淡无为,清廉朴素,不懂得经营产业。所得俸禄、赏赐,全都随手分给了亲戚、故旧。虽身为宰相,寓所却破旧不堪,妻子仍难免饥寒。
姚崇曾因儿子丧事请了十来天假,把政务临时交给了卢怀慎,卢怀慎根本不知怎么处理,很多事情积压下来。
他惶恐的找玄宗认错,玄宗微笑的安抚他:“你无须自责,朕把政务交给姚崇处理。用你为宰相,只是看重你的节操,让你给天下做示范罢了。”
姚崇假期休完,即刻着手工作,不一会儿就把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一一处置停当。
他不无得意的问中书舍人齐澣:“你看我做宰相,可以与哪位古人相比?”齐澣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比起管仲、晏婴怎样?”
齐澣答:“管仲、晏婴的施政举措虽说不能延续后世,但在他们活着时还能一以贯之。您处办事情总是一改再改,似乎比不上他们。”
姚崇又问:“那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齐澣想了想:“您可以说是能救一时的宰相!”
姚崇哈哈大笑,把笔一扔:“能救一时,也不容易啊!”
卢怀慎清楚自己的能力远不及姚崇,遇事都会推给姚崇,人们称他“陪吃饭宰相”。
但也正因如此,卢、姚二人反而配合的异常默契。
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团结的重要性有时远远大于个体能力!
开元四年(716年)十一月初七,卢怀慎病危。临死前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二十三日,病故。死后家中没有任何积蓄,只有一位年迈老仆,请求卖掉自己安葬主人。
卢怀慎是清廉节俭的典范,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自己在施政能力方面的欠缺,能主动放低身段配合姚崇,而不是与姚崇搞窝里斗,或是在背后使绊子。
十一月二十四日,玄宗任命尚书左丞源乾曜晋升宰相,接替卢怀慎。
姚崇在长安没有寓所,寄居在寺庙。因身患疟疾没法上朝办公,玄宗派使者探望他的饮食起居,有时一天就要来数十次。
源乾曜向玄宗汇报工作,玄宗满意时会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不满意时便责备源乾曜:“你怎么不与姚崇商量。”
源乾曜发自内心的尊重姚崇,为了方便向他请教咨询,特地奏请玄宗将姚崇搬到宰相办公的四方馆养病,并让姚崇家人随行伺候。
姚崇因四方馆存放有国家的档案资料,不适合私人居住便一再推辞。玄宗说:“我设置四方馆,就是为了方便官员。让你去住,是为了江山社稷。我恨不能让你住进内宫,你又何必推辞!”
姚崇虽然能力超强,自我约束也很严格,但他有个致命硬伤,对身边人失之以宽。
他的两个儿子姚彝、姚异生活圈子极广,经常收受他人贿赂,在洛阳是出了名的纨绔。
他的秘书赵诲极得他的信任,也背着他任意胡为。一次,赵诲私下收受胡人财物,被人检举告发。玄宗亲自审讯,判了死罪。一向聪明的姚崇这次却犯了糊涂,竟然还想活动活动,把赵诲救出来,这让玄宗很不高兴。
恰好遇到京城大赦罪犯,玄宗专门在赵诲的名字上做了个大大的标记,把他改判刑杖一百、流放岭南。
姚崇由此忧虑恐惧,知道玄宗对自己有了看法,数次请求辞职,推荐广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
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员,与姚崇齐名,长期担任御史中丞,曾在睿宗李旦执政时与姚崇同为宰相。
十二月,玄宗准备临幸东都。临走前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他急速赴京,并让着名的宦官将领杨思勖前去迎接。
杨思勖是有唐一代首位获封官职的宦官,很有些本事,曾在“景隆政变”中,独挑强敌砍死了叛军将领。
宋璟为人稳重内敛,让人莫测高深,沿途没与杨思勖说一句话。
杨思勖一向显贵,深得玄宗宠信,换上其他人恐怕早就想方设法讨好了。玄宗听了杨思勖的絮叨,对宋璟愈发看重。
十二月二十七日,姚崇、源乾曜免去宰相职务;刑部尚书宋璟、中书侍郎苏颋继任宰相。
与姚崇的灵活机变不同,宋璟更加重视选拔合适人才,让百官按照既定程序各安其职,并且刑赏公道,敢于犯言直谏,颇有贞观名臣魏徵之风。玄宗对他敬畏有加,遇到不同意见,也往往曲从于他。
姚崇、宋璟相继于开元初期担任宰相,姚崇善于应变,宋璟守法持正。二人志向操守虽然不同,然而都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得天下赋伇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
在大唐有名可查的五百二十二位宰相中,论起政绩,除了贞观年间的房玄龄、杜如晦,就属玄宗时期的姚崇与宋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