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齐名的贤相宋璟
作者:贪狼木   大唐气象最新章节     
    宋璟,河北邢州人,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没落官僚出身,远祖宋弁曾做出北魏吏部尚书。
    他自小天资聪颖又学习刻苦,年仅十七岁就进士及第,成为大唐官员。历任县尉、中书舍人、御史中丞等职。任内执法刚正,不畏权贵,受到武则天赏识,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中宗时期,他已步入领导岗位,曾担任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要职。因与权臣武三思不和,外调为州刺史。
    睿宗李旦上任,他从洛州长史任上与姚崇一同回朝出任宰相,把朝政打理的井然有序。又因拒不攀附太平公主一党,再次外调为刺史。
    此后辗转多地任职,直至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才又重新担任宰相。
    多舛的仕途不仅没有消磨掉他的斗志,反倒历练了他的施政能力,让他见识了民间的苦乐悲欢。
    与出身兵部、机变百出、断事如流的姚崇相比,宋璟长期就职于御史台,专司弹劾检举,又曾以一把手身份在多地主政,养成了守法持正、善于用人,按规矩、按程序办事的行为习惯。
    像他这样的人,如果继续放到昏君当道、奸佞横行的年代,必然会成为打压排挤的对象,所幸他遇到了一心求治的唐玄宗。
    执政早期的唐玄宗,除了带兵打仗无法与曾祖李世民相比,其他方面都不遑多让。继任四年多,他重用姚崇,抑制权贵,修明吏治,整肃军队,一扫中宗、睿宗以来的颓势,无论内政亦或外交,都呈现一派盎然景象。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年过半百的宋璟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一展抱负!
    【01】功劳都是领导的
    开元五年(717年)正月,玄宗带领群臣巡幸东都洛阳。大唐设有长安、洛阳两座都城,为减轻民众负担,君臣会定期在东、西两都之间轮流居住、办公。
    途经函谷关时,玄宗因道路险峻难行且没有整修利落,把河南尹及负责出行保障的知顿使抓了起来,想要撤掉他们。
    宋璟劝玄宗:“陛下如果因为这点事怪罪二人,那么将来不管您走到哪里,地方官员因担心受到责罚,都会奴役民众修桥铺路。此风一开,恐怕天下百姓再也没有安逸之时了。”
    玄宗稍一琢磨,感觉在理,当即就要释放他们。宋璟赶忙劝阻:“陛下您因臣的一句话就赦免他们,他们会把恩德记在臣的身上。请将他们交付朝堂审议,然后再正式下令赦免。”
    宋璟这一做法,既反映了他的人品境界,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许多在官场混了很久的人就是参悟不透这一点,总认为领导采纳了自己意见,功劳就是自己的,从而到处显摆炫耀。殊不知你的意见再好,如果领导不听也只能沦为空谈。
    过分拔高自己去与领导抢功,无异自毁前途!长此以往,领导还能信任你吗!
    【02】推行公开奏事
    贞观年间,政风质朴,朝政公开透明。
    中书、门下以及三品以上官员,有事向皇帝奏报,朝廷都会安排谏官、史官随行旁听,以便及时匡正过失、记录言行;其他各部官员奏事,均在朝堂公开陈述;就连御史弹劾官员,也需头戴獬豸冠,当众宣读弹劾文书。
    这样的做法,使得高官权贵无法单独与皇上密议,小官近臣也没机会私下里进献谗言。
    高宗晚期,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宰相许敬宗、李义府主管朝政。两人品行不端,所想所做竟是些如何构陷他人的阴谋诡计。这些事情见不得光,自然不能在朝堂上公开禀明。于是,密报私议逐渐取代了公开奏事。
    在两人影响带动下,百官纷纷仿效。奏事时,往往先请求把左右大臣屏退,前行到皇帝御座前秘密进言。谏官、御史远远站在下面,根本听不清他们商谈的是什么!
    武后继位初期,用严刑酷法治理臣下,大力倡导和鼓励告密。谏官、御史弹劾官员,根本用不着搜集罪证,仅凭风闻即可举报。所告属实,升官;不属实,也绝不追究。御史与群臣还可互相检举,搞的朝堂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轻易讲话,生怕被人抓住把柄。
    宋璟一心恢复贞观年间的公开奏事制度,在经过近一年准备,并征得玄宗同意后,他给百官立下规矩:“从今天起,除非所奏事务涉及皇室隐私或是重大机密军情,其他政务均应在朝堂公开陈述,史官按贞观年间做法如实记录存档。”
    政务公开与否,是政体是否先进、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象征。既然为国为民,既然至公无私,又有什么不能公开谈论的!少数几个人神神秘秘、鼓鼓捣捣的私下运作,无非是想避开公众视野,谋取个人私利。
    【03】狠刹阿谀奉承之风
    宋璟曾做过广州都督,在当地名声不错。他走后,当地一些官员和民众出于尊重为他立遗爱碑。这是当时百姓对官员施政行为的一种肯定,与清朝的万民伞、现代的表扬信相类似。
    但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官员为了博取名声,引起朝廷关注,暗中唆使所属民众为自己立碑,好事变成了矫情!
    宋璟对此很反感,他面见玄宗说:“臣在广州并没什么特殊功绩,只因臣现在位居宰辅,得到陛下信任,才给了这些人以谄谀拍马的机会。这种风气不好,请从臣开始,禁绝此风!”
    玄宗叹服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诏令一经颁布,各地都不敢再随意立碑,曾经风行一时的奸佞谄谀之徒彻底没了市场!
    【04】用人用其所长
    宋璟长于识人、善于用人,对朝中官员的优缺点了解的非常清楚,能够根据他们的禀赋特长,将其放到合适岗位上发挥作用。
    他曾在一次中高级官员调整中提出意见,认为:“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有才略、善文词,原则性稍弱,喜欢变通。如果提拔过快,容易使他们犯下过失;如果长期不用,又可惜了两人才华,建议任命为州刺史。”
    “大理卿元行冲口碑很好,刚上任表现尚可,掌权后很不称职,建议外调为左散骑常侍,由李朝隐接替大理卿。”
    “陆象先精通政务,为人宽和,缺点是容不下非议,建议用为河南尹。”
    与当世能臣姚崇、张说相比,宋璟在能力上未必比他们强多少,甚至在军事谋略方面还略逊一筹。但是他的至公无私,却远优于二人。很多人讨厌宋璟,是嫌他铁面无私。可不管是谁,甚至是受他弹劾处理的官员,都对他敬畏有加,这大概就是人格的力量!
    【05】按规矩来
    宋璟为人处事极重规矩,对于与程序和规矩不相符的事,他必竭力反对。
    隐士范知璿因才学受到推荐,宋璟读了他的《良宰论》,在上面批了一段话:“我认真拜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奉承话太多,有拍马屁的嫌疑。作为隐士应直指朝政过失,怎可一味迎合,取悦于人!如果真有本事,就去参加科举,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仕途。”
    开元七年(719年)四月,玄宗的岳父王仁皎病故,其子王守一请求将坟头修成五丈二尺高,得到了玄宗批准。
    坟头修的多高,在过去是有严格标准的,超出了就是逾制,要遭到弹劾。唐时一品官的坟头高一丈九尺,五丈二显然超出太多。
    命令下到宰相府,宋璟、苏颋就此事与玄宗展开争论,宋璟直言不讳的说:“您因皇后父亲的原因,想把他的坟修的高些,这对您来说不是难事!臣等之所以冒着不尊重您的风险再三劝谏,只是为了成就皇后美德,不让世人因此讥讽她。况且您今天违背制度、坏了规矩,后代子孙都会效仿,口子一开再难刹住,怎么可以不慎重!”玄宗想想也是,收回成命,重重奖励了两人。
    玄宗因岐山县令王仁琛是他做藩王时的老部下,没有走正常程序,直接授予其五品官职。
    宋璟委婉劝说玄宗:“提拔老部下是您的私情,但我唐在升任官职上有制度,要看他的资历如何。王仁琛因为您的原因,已经排在前面了,如果再破格晋升,对其他官员来讲太不公平。况且他是王皇后的族人,更要防止舆情非议。请您将对他的任命交付吏部研究,假如没有过失,再按资历优先录用。”
    玄宗的大哥宋王李成器(此时已改名李宪),请求将候选官薛嗣先提前弄个小官做。玄宗批给了中书、门下,让他们拿意见。
    宋璟知道玄宗对大哥历来敬重,担心他碍不过情面坏了规矩。专门奏告玄宗:“薛嗣先曾两次参与选任,虽不在必须留任使用的范围里,但因他与宋王有亲,理应授予官职。”
    “中宗年间,皇帝时常私下授官,被称为斜封官。自从您上位,这事便已禁绝。赏一人、任命一官,必须看他的功劳与才能,并经过中书、门下办理。”
    “薛嗣先的事,容臣等再商量一下,然后交付吏部研究。请您不要直接任命。”玄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宋璟不仅敢于犯上劝谏,对自己亲人同样不徇私情。
    有个叫宋元超的候选官在吏部自称是宋璟叔父,希望得到优先任用。
    宋璟听说了,给吏部发去一纸函文:“宋元超是我远房堂叔,居住在洛阳,我与他来往不多。我既不敢隐瞒他是长辈这个事实,也不愿因私情坏了规矩。如果他没说破这一层,还可依程序办理。现在既已如此,请将他外调降职使用。”
    【06】劝谏也要讲艺术
    宋璟能得到玄宗信任,除了讲原则,还与他善于劝谏,而不是一味说教有关。
    开元八年(720年)五月初一,发生了日食。日食与月食,在古时都是重大灾难的预兆。
    玄宗在继位后的第一次日食前表现的多少有些紧张,不仅脱掉龙袍换上素服,停止音乐减免膳食,坐在宫中静等灾变。还多次颁布诏令,让中书、门下官员视察囚犯,赈济贫困,督导农耕。
    宋璟看到这种情形,上奏安慰玄宗:“陛下您能体恤民众,这是苍生福分。日食时修养德行,月食时修明刑法。所谓修德,无非是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不听谗言而已。君子最怕说了不做,倘若至诚在心,上天自会体谅,何须屡下制书。”
    【07】遭嫉被免
    宋璟在姚崇打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规范秩序。
    大唐经过两任贤相治理,朝政更为清明。内政的强大,也让边疆各部族纷纷臣服。吐蕃、后突厥也相继与大唐签订了和平盟约。
    但宋璟过于刚直的作风,让他得罪了不少权贵。特别是废止旧币、推行新币的做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开元六年(716年),朝廷下令废止旧币,颁行新币。原因是旧币多为粗制滥造,且份量不足。要求各地回收旧币,统一交到朝廷,由少府熔铸成不低于二铢四分(17.94克)的新币予以流通。
    命令下达后,引发京城骚动,市场交易一度停滞。
    宋璟、苏颋奏请拨钱两万缗,分置于南、北市场,用平价购买百姓无法售出、对官府有用的物品;准许长安、洛阳两京官员预借俸禄,以便新币流通。同时通知长安周边府县,拿出十万石米出售,用以回收旧币。
    各地对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似乎并不怎么上心,官员热情不高、随意应付,特别是富庶繁华的江、淮一带,旧币仍旧泛滥。宋璟安排监察御史萧隐之前往江、淮,督导旧币回收。
    宋璟嫉恶如仇,非常反感有了罪仍在不断申诉的人,但凡遇到这类人,他会把他们拘押到御史台。什么时候承诺不再乱告状了,再予以释放,由此惹来骂声一片。
    从开元七年(720年)年底至翌年正月,长安多日未见雨雪,闹起了旱灾。旱灾是人间遇有重大冤情的征兆,有些对宋璟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利用这个做文章。
    一天,玄宗出巡。街市上有个唱戏的伶人,打扮成旱魃模样,来到玄宗面前。
    玄宗问:“你因何而来?”
    旱魃答:“宋公把三百多名身怀冤情的人关押起来,旱魃不得不出啊!”
    玄宗心有所感,默然无语,对宋璟有了看法。
    恰在此时,宋璟派往江淮督导旧币回收的萧隐之出事了,因其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搞得民怨沸腾,遭到多地官员民众联名举报,被免官问责,事情也牵连到了宋璟。
    开元八年(720年)正月二十八日,玄宗下诏,免去宋璟、苏颋的宰相职务。授予宋璟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苏颋出任礼部尚书。
    京兆尹源乾曜、并州长史张嘉贞接替了他们,成为开元年间第三任宰辅!
    源乾曜曾与姚崇搭过几天班子,为人谨慎;张嘉贞出自兵部,施政严肃。两人都知道宋、苏免相的原因所在,上任后谁也不再去触碰推行新币这事,两年多的努力付之东流,旧币泛滥如故。
    不论姚崇还是宋璟,都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应有贡献。姚崇善于把混乱无序的政务用最短时间处理妥当,宋璟适合在治世中立起规矩、维护秩序,让大唐的官僚体系在既定程序下各安其所、有序运行。
    玄宗从两名贤相身上学习领悟到了许多为政之道,治国理政变得愈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