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大难来临前的最后风光(上)
作者:贪狼木   大唐气象最新章节     
    天宝十载(751年)十一月,李林甫病故,杨国忠如愿以偿的当了右相兼吏部尚书,与老好人左相陈希烈搭档,组成了玄宗在位期间倒数第二届宰相班底。
    杨国忠原本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赖,最喜争执犟嘴,习惯于无理搅三分,在见识气度方面与宗室出身的李林甫不在同一档次。加之他为人轻浮急躁,没有半点宰相的样子。
    刚刚继任的他倒是踌躇满志,颇有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他裁决政务果断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在朝堂上意气风发,经常一边慷慨陈述,一边卷起衣袖,那模样像是要与谁打上一架。对待公卿以下官员,表现的颐指气使,群臣见他无不避让三分。
    他依靠裙带关系,凭借着在敛财方面的一点小聪明,从侍御史一路做到宰相,曾身兼四十多个职务。御史台、中书省那些有才识政声的官员,但凡不听令于他,都会被贬黜出局。
    陕郡(今河南三门峡)进士张彖以才学闻名天下,因不肯屈身附贵,一直没有得到提升。有人劝他走走杨国忠的路子,他却不屑的说:“阁下以为杨右相安稳如同泰山,我却认为他只是一座冰山!皎日临空,立即融化,到时还能倚靠谁。”随即隐居嵩山不问世事。
    等到杨国忠被杀,人们想起他曾说的这句话,不禁暗自称奇,“冰山难靠”也就成为一个历史典故流传下来!
    大搞人身依附,这种做法从古到今从未间断。历史一遍遍重复,却没人真正放在心上。究其原因,无非是私心使然。面对权力、物欲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做到张彖这样处之淡然!
    杨国忠的施政举措谈不上什么系统思路,更遑论什么为国为民,他只是一味迎合官员的私心,卖乖取巧。看似人性化,其实都是些毫无原则的胡乱折腾。
    为了收买人心,他把眼光放到了官员选任这件事关国运的大事上。
    他向玄宗提议:“今后吏部选任官员,应当首重资历。资历够了,不管出身如何、政绩怎样,都应优先使用。”政令一下,那些长久得不到重用的官员纷纷点赞!
    依照唐制,以兵部、吏部尚书身份担任宰相的,出于避嫌需要,选任一事通常交由侍郎以下官员办理。经职能部门三次考核、三次排序后,交门下省审定,整个程序从春天延至夏季,才能最终明确下来。
    杨国忠嫌这样过于麻烦,就派主管部门到他家里,提前把拟任官员的排名、官职确定下来。
    而后召集左相陈希烈、门下省给事中,以及相关部门长官到尚书省集体办公,当场宣布选任官员名单,一天不到就大功告成。
    杨国忠笑呵呵的看向众人,微笑着说:“今天陈左相与门下省给事中,以及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出席了这次官员选任会议,会议召开的很成功,大家对选任官员一致赞成。下面我宣布,名单即日生效!”
    在这批选任的官员中,有许多人的资质都出现了偏差,但没人敢提。自此开始,门下省审定这一环节被取消,吏部侍郎只负责评判试卷,天天奔走于杨国忠府邸,与一个具体办事的小吏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典型的大官办小事,抛开职能部门自己亲自上阵,表面上看似乎是提高了所谓的效率,实际上严重破坏了现有制度!类似情形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对照,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京兆尹鲜于仲通曾是杨国忠的恩公,后因杨国忠飞黄腾达。为了讨好杨国忠,他奏请玄宗替杨国忠刻碑,树立在中书省大门,用以褒奖右相这种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玄宗令他去写颂辞,写好后玄宗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把这几个字用金粉填充,以示重要!
    杨国忠漂亮的踢开了头三脚,上有领导赞同,下有百官支持,不禁有些飘飘然。下面的事情,就该是拨乱反正了!而那个曾经帮助过他、却也打压过他的前任宰相李林甫,无疑是个最好目标!
    他派人劝说安禄山诬陷李林甫与前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谋反,安禄山对李林甫既怕又恨,听了杨国忠的意见欣然同意。指派阿布思部落中的归降人员,前往朝廷举报李林甫曾认阿布思为义子。
    玄宗信以为真,责令法官调查。李林甫女婿杨齐宣担心牵扯到他,主动附和杨国忠说法,承认岳父做过此事。人证物证俱全,证据链彻底坐实!
    此时李林甫去世不过两个月,还没有下葬。
    玄宗诏令追削李林甫官爵,他子孙中凡有担任官职的一律免为庶人,流放边远之地。抄没家产,剖开棺材,剥掉了李林甫身上的金紫官服,放入小棺中以庶人身份下葬,因此而遭到连坐的朝中官员多达五十余人。
    李林甫生前害人无数,死后遭此报应,正合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历史铁律。
    所以说人一定不要做坏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什么宿命论。翻翻史书就会明白,那些靠着害人走上高位的奸佞之徒,有哪个能够得到善终!即便本人侥幸逃脱,报应也会落到他子孙后代身上。曾经多风光,下场多凄凉!
    做完了这件事,杨国忠自感稳住了阵脚,便开始大肆享受生活。
    杨国忠与杨贵妃的二姐虢国夫人府第相邻,两人举止亲昵无间,昼夜往来无度,完全不讲什么躲避嫌疑。
    一天,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奉旨陪同玄宗临幸华清池,她们各自携带随员到杨国忠府中会合。跟随的车马占满了数个街坊,女士头上、身上佩戴的锦绣珠玉在阳光的映衬下鲜艳夺目。
    杨氏五家为了以示区分,每家统一穿着一种颜色,合在一处行走,远远望去灿若云霞。杨国忠则让人高举他的剑南节度使旌节,得意洋洋的在头前开道!
    杨国忠儿子杨暄参加科举考试,这小子仗着他爹是宰相,只知吃喝玩乐,没有好好读过一天书,结果没考及格。
    主考官礼部侍郎达奚珣畏惧杨国忠权威,派儿子达奚抚提前告知杨国忠。达奚抚不敢进入杨府,一直远远守在门口。看到杨国忠出门,准备上马入朝,他才急忙跑到杨国忠马前行礼。
    杨国忠以为自己儿子已经当选,面露喜色的看向他。达奚抚略带不安的说:“我父亲让我向您报告,令郎这次成绩考的不太理想,但已破格将他予以录用。”
    达奚珣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卖个好,可杨国忠却勃然大怒,指着达奚抚说:“我儿子还愁没有富贵,用得着受你们这些鼠辈欺辱!”说完,面色阴沉的扬尘而去。
    达奚抚仓皇无措,写信告诉父亲:“咱们与杨家无理可讲,您还是不要得罪他们的好。”达奚珣遂将杨暄的名次列为上等,高中进士!
    等到杨瑄做到吏部侍郎一职,达奚珣刚从礼部调到吏部,与杨瑄平级。杨瑄与他人谈及此事,仍埋怨达奚珣升迁过快。
    放下杨国忠暂且不表,先来看看他做宰相之后大唐的边防是个什么状况!
    天宝十二载(753年)五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进击吐蕃,攻陷洪济、大漠门等城(均在青海省共和县以南),一举收复了九曲失地(今青海化隆)。
    九曲原为大唐国土,三十多年前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时任左卫大将军的杨矩因收受吐蕃贿赂,奏请中宗李显把九曲送给吐蕃,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吐蕃得到九曲,遂在此屯兵牧羊,修筑城池、桥梁,打造成了向大唐边境渗透的重要前进基地。
    九曲的收复对于稳定大唐西境意义十分重大,玄宗欣慰之余采纳哥舒翰意见,在九曲设置了洮阳、浇河两郡,组建神策军,由临洮太守成如璆兼任洮阳太守、神策军使。
    神策军由此成军,成为中唐时期朝廷唯一能拿的出手,与藩镇武装力量叫板的军事存在!
    当时的陇右还是一派繁荣富庶景象,从长安安远门向西一万两千里都是唐境,沿途村庄、房舍彼此相望,桑麻遮盖了原野,各色行人在官道和乡间小路上络绎不绝。
    哥舒翰每次奉旨入朝,经常乘坐可以日行五百里的白色骆驼。
    任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不久之后,这里会沦为一片废墟。
    与此同时,接替高仙芝出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也迎来了他在安西军的最后辉煌。
    他率军进击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行至萨劳城,前锋屡屡报捷,他准备挥军乘胜追击。
    分管敌情侦察的斥候府果毅段秀实感觉形势不对,及时劝阻了他,认为敌兵是在佯装败退,提议停止追击搜索附近山林。封常清采纳了段秀实意见,果然寻到了大勃律所设伏兵,唐军一战而胜,凯旋班师。
    封常清也绝对不会想到,胜利之后等待他的将是一条不归路!
    哥舒翰、封常清仍在替大唐拓土开疆,而遥领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却把唐军的脸丢了个干干净净。
    南诏独立后,杨国忠心有不甘,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指派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统率七万大军进击南诏。
    南诏王合罗凤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将唐军引至太和城下(今云南大理境),闭关不战。唐军吃光了粮食,士卒又因水土不服感染痢疾,死掉了半数以上,只得撤军返回。南诏出兵追击,将李宓生擒,那些从疾病中侥幸生存下来的唐军全部惨遭杀害。
    仗打成这个样子,杨国忠仍向玄宗报捷。暗中征调军队继续进讨,由于指挥无方,前后死于南诏的唐军多达二十余万,朝中无人敢于提及此事。
    玄宗躲在深宫里,耳朵里听到的都是些经过过滤的好消息,沾沾自喜的对高力士说:“朕现在老了,把国家政务交给宰相,边防事务托付将领,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高力士小心翼翼的回答:“臣听说云南方向数次败北,大量士卒战死,而且边将拥兵过重,陛下拿什么制约!臣恐怕将来遇有祸事发生,再也无力挽救,怎能说没有忧虑呢!”
    玄宗不耐烦的挥挥手:“你不要说了,容朕再考虑考虑!”
    事实证明,当你不愿再听真话,真话也会自觉远离你。一旦所见所闻都是些报喜藏忧的虚假消息,末日也就不远了!
    杨国忠忌恨比他资格老的陈希烈,处处与陈希烈作对,陈希烈只得上表请辞。玄宗想用兵部侍郎吉温为相,杨国忠因其依附于安禄山坚决不同意,推荐了以温雅着称的吏部侍郎韦见素。
    说来也怪,就在朝政动荡不安之下,天灾也赶来凑热闹!
    自天宝十二载(753年)开始,一直截止到天宝十三载(754年),两年之间水灾、旱灾不断,关中地区爆发了难得一见的大规模饥荒。
    杨国忠因京兆尹李岘不肯服从,借机将灾难归罪于他,将他贬为长沙太守。
    玄宗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各种天灾经历过不少,担心雨下久了会伤及庄稼,让杨国忠关注灾情。杨国忠才懒得去管这些闲事,让人找来几株长势较好的秧苗拿给玄宗,对玄宗说:“圣上您看,雨下的虽然多,对庄稼没什么损害,您放心吧!”玄宗点头认可。
    扶风郡(今陕西宝鸡、咸阳以西)太守房琯奏告灾情严重,杨国忠立即派御史过去查他。从此以后,不管灾情再多、再大,也没人敢于上报。
    杨国忠能堵住朝臣的嘴,却管不了老天下雨。眼见雨下个没完没了,玄宗对站在身旁侍奉的高力士说:“这么大的雨,不会有什么事吧,你有什么看法,可以敞开了说。”
    高力士低头答道:“陛下您把权柄托付宰相,赏罚失去常理。现在阴阳失位,臣哪里还敢说什么!”玄宗默然无语。
    可笑的是,太清宫仍在上奏,说什么学士李琪看见玄元皇帝端坐于紫云上,告诉他大唐国运昌盛、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