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因李林甫比他更狡猾,心里一直怵他。等到李林甫死去,杨国忠做了宰相,安禄山根本不把他放到眼里,于是两人之间开始有了矛盾。
杨国忠多次向玄宗反映安禄山必反,玄宗不信。
杨国忠知道哥舒翰与安禄山不和,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还曾在高力士组织的一次饭局上差点动手打起来。便拉拢哥舒翰与他共同对抗安禄山,向玄宗推荐由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只是哥舒翰并没派上任何用场,没多久就因病一直在长安疗养,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才重新获得起用。
天宝十三载(754年)正月初三,安禄山第三次入朝觐见。
这次可不是他主动想来,完全是受杨国忠所逼。
杨国忠曾信誓旦旦的在玄宗面前保证:“臣有确凿证据,安禄山要造反,陛下如果不信可以派人召见,他一定不会前来。”
没想到安禄山早已得到消息,闻讯即刻以最快速度赶到长安。
正月初四,玄宗在华清宫亲切接见了他。安禄山使出精于伪装的看家本领,在玄宗面前开始了一番精彩表演。
只见他面带委屈之色,略显悲痛的哽咽着对玄宗说:“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胡人,全凭陛下您赏识才有今天。现在杨右相对臣有了看法,臣恐怕命不久矣,没办法再侍奉陛下了!”
安禄山的刻意示弱,让玄宗在歉疚之余倍感怜惜,赏赐给他大量财物以示歉意,对他愈发信任。太子李亨也知安禄山要反,出言提醒,玄宗置之不理。
玄宗想要提拔安禄山为宰相,让太常卿兼翰林院供奉张垍起草圣旨。杨国忠劝谏说:“圣上,禄山他虽然功勋卓着,然而目不识书,怎能用为宰相!这封诏旨一旦颁布,恐怕会让周边四夷耻笑我唐!”
玄宗采纳了杨国忠意见,改为加封安禄山左仆射,赏赐他一个儿子三品官、一个儿子四品官。
其实换个角度考虑,杨国忠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痛快答应安禄山担任宰相,并以此为名趁势解去安禄山节度使职务,夺去他的兵权再慢慢收拾,这未尝不是个好办法。
只是杨国忠想的过于简单,只知像个流氓打架那般撒泼耍横,完全不懂得一点点斗争策略。等到后来总算明白过来,无奈为时已晚。
相反,安禄山的心思则要沉稳老练的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算计。
他压根没去理会当不当宰相这回事,而是借机向玄宗奏请兼任闲厩群牧使。这是个什么官职呢?说白点就是养马的!
可别小看这一职务,古时战场厮杀全凭战马,马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坦克。掌握了马匹饲养权,也就掌握了发动战争的血液。
可能是出于没让安禄山当上宰相的亏欠心理,玄宗对安禄山这一要求答应的非常痛快,把设于陇右地区的马场交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又奏请让御史中丞吉温担任兵部侍郎,兼闲厩副使,玄宗也立即允准。
吉温是安禄山的人,已经和安禄山结为异姓兄弟,由其出任大唐总参谋长,朝廷今后的兵力配置与调动等相关机密,安禄山还不是可以通过吉温了解的清清楚楚!
命令一下,杨国忠才回过味来。原来让他引为自己人的吉温,竟然转投了安禄山。恼怒之下,也只能怀恨在心。
安禄山利用职务之便,让人从马场精选数千匹良马,放到水草丰茂的地方精心饲养起来,以备将来所用。
二月十一日,杨国忠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被朝廷加封为司空、位列三公!
这样的至高荣誉,在建唐以来的一百三十多年里,也仅有长孙无忌等少数几个功勋之臣才得以享有。
与此同时,安禄山却以所部将士征讨契丹、同罗等外敌有功为名,再次恳求玄宗授予他直接提任军官的权力。
两相比较,差距立显。一个在为看似显贵,实则没什么大用的头衔努力;一个则在替部下邀功使劲,以此收买人心。
关于职务晋升这样的事,如果放到开元年间,不仅不可能实现,反而会引起玄宗怀疑。越过朝廷直接起用麾下将领,这不是心存异志又是什么!
可是现在的玄宗年老昏聩糊涂满脑,以往的英明睿智早就荡然无存,安禄山说啥是啥,下旨专门交代主管部门,把大量空白任命书交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大权在握,一口气任命了五百名将军、两千名中郎将,麾下将领基本人人有份、普调一职。
在那个时代哪有什么崇高信仰,当兵就是为了吃饭,谁给钱花、谁给官做就听谁的!安禄山此举,无形中又增高了他在部众心目中的地位,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
转眼到了三月初一,归心似箭的安禄山眼见所有目的均告实现,准备返回范阳驻地(即幽州,今北京境),遂向玄宗辞行。
玄宗依依不舍的解下御衣赏赐安禄山,这一体现关心的温暖举动,在安禄山看来却是满含深意。御衣是皇上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玄宗能把御衣给他,不正说明玄宗对他信任无比,没有半点疑心!
这让原本有些忐忑的安禄山彻底放下心来,他怕杨国忠找借口强留他,索性昼夜兼程赶回幽州。此后,有再敢说安禄山造反的,都会被玄宗治罪。
临行前,玄宗委托高力士代表他在城外为安禄山饯行。高力士回来后,玄宗问他:“禄山心情怎样?”
高力士答:“我看他意气消沉,情绪不高,估计是知道了让他做宰相却又中途终止的原因吧!”
玄宗找来杨国忠,询问是谁泄露了消息。杨国忠答:“这样的机务别人不会知道,一定是撰写圣旨的张垍所为。”玄宗大怒,把张垍贬为卢溪司马。
杨国忠这次算是说对了,张垍是玄宗女婿,文才出众,和大诗人李白做过同事,同为翰林供奉,专门替玄宗撰写各类诏书。
他与安禄山因玄宗关系私交一直不错,曾对李白私下说起安禄山必反,李白劝他不要“靠山”(依靠安禄山)。可惜安禄山攻入长安前,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安禄山授予的宰相官职,最后死于乱兵之中,“靠山”一词也就流传于后世!
经过近三个月的相处,朝中官员在安禄山的言行举止中都知道了安禄山必反,却因担心坐罪,没一人敢讲真话。
天宝十四载(755年)二月,安禄山派副将何千年入朝,奏请用三十二名胡人将领,取代汉族出身的军官。玄宗连想都没想就立刻交代中书省办理,让他们写好任职书交由自己签署。
韦见素去找杨国忠商量:“右相,安禄山早有图谋作乱的想法。今天又提出以胡代汉,造反征兆已经非常明显了。明天我们去见皇上,我当极力劝谏,如果皇上不听,您再接着劝他,一定不能让安禄山的奸计得逞。”杨国忠当即拍着胸脯许诺。
第二天,两人入朝求见。玄宗看了他们一眼,淡淡的说:“你们是不是又在怀疑禄山?”
韦见素随即慷慨陈词,说安禄山造反已有形迹可寻,以胡代汉的要求万万不可答应。
韦见素话音刚落,玄宗原本有些笑意的脸,立刻阴沉下来,盯着两位宰相一言不发。杨国忠吓的浑身哆嗦,低下脑袋不敢说话,以胡代汉的请求终获批准。
过了些日子,杨国忠、韦见素在安禄山一事上达成共识,再次面见玄宗,向玄宗提议:“我们有个计划,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消除安禄山可能图谋不轨的隐患。请将他任命为宰相,召他入朝接受命令。然后让贾循出任范阳节度使,吕知诲出任平卢节度使,杨光翙出任河东节度使。他兵权一交,自然没有威胁,陛下您也就可以放心将他常留身边。”
玄宗考虑了一下,采纳了两人意见。谁知诏书起草好后,又开始犹豫起来,留着没有下发。指派亲信宦官辅璆琳以赏赐珍果为名,前往范阳打探安禄山动向,错过了最后一次剪除安禄山的机会。
辅璆琳一到范阳就被安禄山的甜言蜜语所惑,不仅受到了隆重接待,还收下了安禄山的大量财物,兴高采烈返回长安。在玄宗面前极力称赞安禄山忠心卫国,毫无二心。
玄宗找来杨国忠、韦见素,指着一旁侍立的辅璆琳说:“他刚从范阳回来,那里从上到下,人人都说安禄山好。朕如此推心置腹的对待禄山,相信他一定不会心存异志。何况东北边防还要依靠他去镇守。朕亲自为他做保,你们无须担忧。”
三月二十二日,给事中裴士淹奉旨前往抚慰河北道军民,抵达范阳境内。
安禄山从长安回来后,自认羽翼已丰,懒得再装孙子,朝廷使者前来不再像以往那般热情接待,而是装病不出。即便勉强见面,也会安排全副武装的军队陪同。
裴士淹在范阳停留了二十多天,才获得安禄山接见。安禄山在他面前神态倨傲,已经没有一点人臣应有礼仪。
杨国忠为了在玄宗面前证明自己没有看错,日夜苦寻安禄山的造反证据,竟让京兆尹包围了安禄山设于长安的府邸,捕获了客居于此的李超等人,送交御史台监狱,秘密处死了他们。
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娶了宗室女荣义郡主为妻,在长安任职。将此事密报安禄山,安禄山惊惧不安。
六月份,玄宗因皇子成婚,颁诏邀请安禄山回朝参加,安禄山以生病为由予以婉拒。
七月份,安禄山奏请进献良马三千匹,每匹马安排两名马夫,由二十二名胡人将领带队护送。
河南尹达奚珣怀疑其中有诈,奏请玄宗:“请您告诉安禄山,进献马匹应当等到冬天。且朝廷自有马夫,无需劳烦边军前来。”玄宗这才有所醒悟,开始起了疑心。
恰好辅璆琳收受安禄山贿赂一事遭人检举揭发,玄宗找了个其他理由将他处死。按达奚珣意思亲手写好诏书,委派另一名宦官冯神威前去宣旨,并向安禄山捎话:“朕最近为你新修了一处温泉,十月份我在华清宫等你。”
冯神威见到安禄山,安禄山靠在床铺上微微欠了下身,也不按规矩施礼,大大咧咧的问:“圣人身体可好?”接着又说:“马匹不让献也罢,十月份我一定会去长安。”挥挥手安排身边人引领冯神威前往馆舍,不再见他。
数天后,安禄山遣送冯神威还朝,也没依制呈递谢恩文书。冯神威见到玄宗,哭诉着说:“臣几乎见不到大家了!”(大家,是唐时对皇上的近称)。
安禄山一人执掌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暗中蓄谋作乱已有近十年时间。因玄宗待他亲厚,原想等玄宗驾崩之后再行起兵作乱。
杨国忠因与安禄山不和,数次进言安禄山必反,玄宗不信。杨国忠不断找茬刺激安禄山,想要逼安禄山造反,用以彰显他的英明。几次三番的挑衅之下,安禄山终于被他成功激怒,决意造反!
因事体过于重大,搞不好就是杀身灭族之罪。安禄山只与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三人密谋,其余将帅并不知情,只是对八月份以来大帅多次慰劳士卒的做法略感奇怪。
恰好有奏事官从朝廷返回,安禄山让严庄、高尚伪造朝廷诏书,召集众将出示他们,面色肃然的说:“我刚刚接到皇上密旨,令禄山率兵入朝讨伐奸相杨国忠,请诸位回去抓紧准备。”众人惊诧的互相对视,看着满脸杀气的安禄山,没人敢吭声质疑。
十一月初九,安禄山集结所部军队,征调境内同罗、奚、契丹、室韦部落骑兵,合计十五万,对外号称二十万,于范阳起兵,趁夜向长安进发!
潘多拉魔盒打开,安史之乱开启!
据户部统计,截止天宝十三载(754年)十二月,全国共有321个郡、1538个县、个乡;共有户、人。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些数字,它们是大唐盛世的最后标志!不久以后,数千万人将就此灰飞烟灭。
盛世终结,兵戈来临,生灵涂炭。在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