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都市经营粮食生意,必须要规模大,人脉广,起码得有大片土地自持才行。\"
\"这种水稻买卖可不能急功近利,不像我们之前搞的盐业那么快见效益。\"
\"精盐提炼一下就上市,可稻米交易至少得等一整季的生长周期。\"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不舒舒服服宅在家里,等着盐业分红呢?\"
李世民苦笑,这的确超出他的预想。
不过他深入一想,确实,王兄弟搞粮食生意太耗心力了。
光是那份投入就不是小数目,还不如加大盐业的发展力度。
李二显得有些为难,本来他期待王兄弟能将粮食纳入贸易,他作为商人投资进去,再用皇上的地位推行到全国南方。
这样既保障王兄弟的利润,又能在悄然中提升大唐的粮食生产量与库存。
然而王兄弟拒绝涉足此领域,他该如何是好呢?总不至于亲自携稻谷种子回家吧,那样可不成体统。
琢磨了许久,李世民直接发问:\"既然王兄弟不愿意做这生意,那你为什么要从真腊人手中购得这些稻种并种植在此?\"
王辰这回沉默了一下,只是伸出三根手指。
\"主要是三个因素让我对此产生了兴趣。\"
\"其一,我不愿涉足这个买卖,但我相信朝廷肯定用得到,皇上会急需这种稻谷。\"
\"我现在当然无法推广,但科举结束后,我一旦进入政坛。\"
\"找到合适的机会上报给皇上关于占城稻的优点,那便是我的一份功绩,能助我仕途飞黄腾达。\"
\"相比单靠这个挣钱,这样的功绩更具价值得多。\"
李世民不由赞同,说得的确没错。
王兄弟将来注定踏入政界,粮食业务将是他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
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若有人献上增产粮食的品种,那加官进爵的奖赏肯定少不了。
但不论是否有这稻种,李世民也会在王兄步入政界后,尽最快的速度晋升他的职位,拔高爵位,凭借他们的深厚交情。
然而,李世民细细一想,王兄弟的考量是有道理的。
提升别人总需找个正当理由,不可能一时兴起就晋升三品,不然整个朝廷非戳他脊梁骨不可。
将此计藏于后用,足以堵住悠悠众口,理所应当地帮王兄弟提升一级。
思路清晰后,李世民又追问:\"那另两个原因是什么呢?\"
王辰随意地用手在地上画出了大唐的地图,大致标出长江和秦岭淮河的分界线。
\"南方是个广大的地域,即便相比北方略逊一筹,也是非常辽阔的。\"
\"并非一个州县或者单靠一户家族能覆盖的。\"
\"唯有那位坐镇九重的,才能全方位推动稻谷普及,因为他代表的是整个天下,整个朝廷。\"
\"我不想轻易浪费这些稻种,先种起来,待皇上推广,比起我个人的蝇营狗苟,效果明显得多。\"
李世民点点头,不禁松了口气。
太好了!之前只能证明王兄弟目光敏锐,为己牟利的实力强横。
而现在可以证明,他是心中装有国家的人。
居然还顾虑浪费稻种,想要等待皇上亲自来推广。
若是其他人,哪管那么多,先捞足钱再说。
浪费与否,是否有利于大唐,跟他们何干?
正是如此,王兄这样的角色才配称为国之贤良,独步天下的能人!这种崇高的情操普通人望尘莫及,这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果真他未看走眼,这样的人物不仅要交好,更值得自己这个皇帝称兄道弟,交付全部信赖。
李二深深吸口气,站起来舒展蹲得有些麻木的腿,给了王辰赞赏的手势。
\"王兄弟,真不错,你这样的人进入政界,才是百姓的福祉!\"
王辰平静接受表扬,随后挑眉起身。
随即双手背后,说道:\"前面两点讲完了,接下来我跟你详述最重要的一点,算是关键一条。\"
...
...
闻言,李世民暂时放下心中的感概,目光聚焦在王辰身上,期待着最核心的第三点到底指什么。
王辰在李世民的关注下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
接着他两手抱于背后,在原地转了几圈,对李二解释。
\"粮食作物对国家至关重要,关注粮食不仅仅是君王,还有万千农户。\"
\"事实上,比起皇上,每天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人更关心农作物收成和粮食的价格。\"
\"对普通农民来说,一年收成不佳意味着辛苦一年都徒劳,那是重大的损失。\"
听到这儿,李世民点了点头。
这个道理他清楚,他并非那种深居宫中不顾百姓的皇帝,他对民众生活的了解甚深,要不然不会有初次微服出游遇上王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