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爷,卫道卫处长、李常在李掌柜所掌握的力量若是运用得当,可比十万强兵。在座的诸位一定要保密,若是传了出去,商行在各地的生意必然遭受打击。”崔少游听了两人所言,立马看向了刘卓,并提醒道。
对于崔少游的担心,刘卓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从来没有人知道自己真正的底牌是什么,包括自己最亲近的人。
“少游先生的一番好意,本侯心领了。诸位跟随我多年,皆是忠心不二、可以依仗信任的臂助,我相信诸位分得清轻重,绝对不会做出有损大局的事。”刘卓先是一脸笑意的看向崔少游,表明自己的态度,随后则是颇为放心的看向众人。
“侯爷,少游先生言之无误,确实需要重视啊。”丁堇禾见刘卓这般随意,故而开口劝说。
“好了,丁先生勿要再多言语。本侯说了,在座的诸位都是本侯成事之臂助,是绝对不会背叛我的。倘若真的有人弃我而去,也是本侯德行有亏,智慧不足,本侯绝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刘卓依旧是面带笑容,一脸随和的看向丁堇禾。
之所以如此说,一方面是对于自身实力的自信;另一方面则是有系统傍身,为了收买人心。
就算是朝廷之中有人得知了刘卓想要造反,可有人会信吗?崇祯皇帝会信吗?即便是崇祯皇帝真的信了,朝廷又该抽调多少的兵力进攻山东的刘卓?
一个萨尔浒之战就已经让朝廷伤筋动骨了,若是再来一个山东版的萨尔浒,大明朝顷刻就会覆灭。
刘卓若是铁了心与朝廷交战,只要截断大运河,坚持个一年半载的,北方几省也就全乱了。
“侯爷如此信赖我等,崔少游(邓德霖、苏慕之、崔世英……)必将肝脑涂地、死心塌地的为侯爷筹谋。”几大幕僚纷纷起身,随即激动的承诺道。
不管刘卓所说有几分真假,但对于一众追随的幕僚而言确实十分的受用。
接下来,刘卓开始与众人商讨收拢流民一事。
近些年,陕西、河南的大旱逐渐蔓延至山西、山东,各省大旱程度不一,朝廷对这些灾民是有心无力。毕竟安置那些饥民是需要白花花的银子,而大明朝的国库缺的就是白银。
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可以在兖州府内安置些流民,可以随时支援归德起事。
“侯爷,虞城与曹县、单县只有一河之隔,属下建议在兖州府与河南省的交界之处安置流民。”
“一则,几县距离虞城的距离较近,可以快速从兖州府运送物资到虞城,而流民也可以无限制的补充虞城。”
“另外,虞城与曹县、单县形成了一个倒三角的格局。朝廷若是从山东南下,必然经过曹县、单县、成武。届时,我们就会得知朝廷大军的动向,进而及早部署。”吴俊看着圆桌之上展开的地图,沉思片刻后,才开口说道。
“要我说啊,干脆就派人拿下曹县、成武、单县,也省得我们收拢流民一事被人发现端倪。”吉达的提议与吴俊所想在某些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吉达明显比吴俊大胆了许多。
此言一出,立马就引起了众人注意,有人眼含笑意的看向吉达,有人则是摇头不已。
拿下一个县城还不够,还要拿下三个,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消息一个不慎泄露出去,起事就要提前了。
“明着拿下几个县确实有难度,但可以暗中一个一个来嘛,什么手段都可以使,拉拢、暗杀、偷梁换柱都可。”对于吉达的随口之言,刘卓并没有当作儿戏,反而极为的上心。
话音刚落,便有几人立马开口表明态度,这也让刘卓心中大为欢喜。接着,刘卓提议将收拢流民的州县扩大至山东其他的州府。
众人对此倒并没有什么意见,反正如今的侯爷财力雄厚,也不会差那点钱粮。倘若日后收拢的流民太多,再行劝阻不迟。
接下来,刘卓要向众人讲述便是多地面临的大旱,以及可能随时出现的蝗灾、鼠疫等灾害。
“诸位,从天启朝时期,陕西多地就面临大旱,直到了崇祯三年,干旱扩大到了陕西与河南全境。现今已是崇祯六年,可大旱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诸位可曾想过大旱会蔓延至何地吗?”
“按照先前的旱灾蔓延速度,不出五年,大旱就会扩大到整个北方地区。”
刘卓的话瞬间就引得众人议论纷纷。
先前,许多人对刘卓所说的干旱会蔓延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可几年过去了,河南、山西、山东等地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这就不由得众人不信了。
大明朝立国以来,还没出现过北方大旱这一灾情。即便是发生了灾害,也都是局限于一州一府之地,甚少出现一省旱灾的情况。
倘若侯爷所言属实,旱灾对于大明朝可就十分不友好了,反而对于筹备十足的侯爷是极为的有利。
“倘若北方大旱,侯爷可有应对之策?”议论停下后,年老的崔少游率先问道。
“应对肯定是有的。否则,本侯也不会在会上提出来。”刘卓笑言道,一副成竹在胸、信心十足的样子。
“侯爷就不要藏着掖着了,不妨直言相告。”邓德霖迫切想要知道刘卓的应对办法,遂起身说道。
“是啊,这应对之策可是关系着侯爷所谋的成败啊。侯爷若是说出来,可安众人之心。”苏慕之也起身劝说道。
见状,刘卓随即摆摆手令众人坐下。
“大旱会导致粮食减产,粮食减产后百姓就会饿肚子,严重的还会导致饥民遍地、饿殍遍野。”
“那如何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呢?”刘卓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一下在场众人,随后又继续接着说。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从南方各省运粮。此外,我已与海商郑芝龙达成协定,会从安南等国运输粮食,但这只能解燃眉之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辽东以北地区虽然严寒,却是一块宝地,只要人手充足,绝对可以把东北苦寒之地变成北大仓。”刘卓说罢,随即命人将近些年绘制的地图抬了上来。
整个东北地区,朝廷除了对辽东(即前世的辽宁地区)进行有效的实控外,对于东北其它地区都是羁縻为主。只要不断坚持下去,大量迁移流民至东北,绝对可以让东北大变样。
“侯爷,此地苦寒,历代以来都不适合耕种,只适合渔猎。若是大规模的迁移百姓至此,恐怕是徒劳无功啊。”崔世英面露苦色,但还是直言劝说道。
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就设立了辽东、辽西二郡。此后,秦朝与汉朝都在此地设郡。唐朝设安东都护府,元朝设立了辽阳行省。明朝更是以辽东地区为依托不断的招抚、攻打蒙古与女真。
“崔先生,你是从何处得知辽东以北地区不适合耕种的?”刘卓笑问道。
“自然是历代先辈口口相传的。”崔世英脱口而出。
“既如此,崔先生何故这般断定辽东以北不适合耕种?难道先辈就不会犯错了?”
“诸位可知,我先前命吉达从沈阳出发前往扎库塔城寨、雅克萨城寨时,就曾令其观察沿途的地形地势、以及水文泥土情况。”
“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辽东以北确实适合耕种,尤其是黑龙江下游的部分地区,尤为适宜作物生长。”
尽管刘卓将吉达亲往东北二省的事情说出来,还是有部分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一时之间,会场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
对此,刘卓显然是始始料不及的。
毕竟,东北地区一度由辽、金、元朝占据,难道他们就没有人发现辽东以北地区适合耕种吗?所以,辽东以北地区肯定是不适合百姓耕种的。
就在此时,邓德霖起身开口打破会场的尴尬。
“侯爷,还有在座的诸位,辽东地区经过建虏屠戮与摧残,人口急剧锐减,村镇荒芜。即便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可仍旧未能恢复,多地依旧人烟稀少。”
“纵使辽东以北地区无法耕种,侯爷所迁移的人口也可充实边镇,倒也算不上什么徒劳无功。”邓德霖轻笑一声,随即将心中所想尽数讲出。
“倒也可行,可旱灾一事就难办了。”崔世英听后,口中喃喃自语,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
“既然有人觉得本侯所言有假,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总有一日,你们会发现本侯所说都是真的。”
“今日的议事就到此,明日接着继续。”说完后,刘卓便面无表情的走出了议事厅。
直到刘卓走出了大厅,才有人开始窃窃私语。
“侯爷的决定与预测一向都很准,崔先生此次这般与侯爷对着干,怕是不妥吧。倘若日后真的发现辽东以北地区可以耕种,崔先生可就得为今日之言付出代价了。”
“是啊,侯爷所图的乃是九州万方,犯不着在这些小事上欺瞒我等啊。”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辽东地区确实酷寒,但是辽东等地也有一年四季,该地区未必不能耕种。况且,我们都没有亲自实践过,又怎能这般妄言呢?说不好,侯爷所言是对的。”
“崔先生、何先生,你二人恐怕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