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侯?的话,令惠施大吃一惊。
惠施是在意图推动魏齐联盟,联合诸侯之力共同对抗汉国。但是,杀掉“拔三都,死二君,斩廿万”的战国人屠孙膑,而去迎合田忌的挟私报复,惠施万万做不到。
毕竟惠施不仅是魏国重臣,更是诸子中有影响的一员,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基本的操守他还是有的。
但公孙衍则不同了,他是十足的政客,为了胜负可以不惜一切。
正是公孙衍的出现以及表现,使魏侯?动了对孙膑的杀心。孙膑这种人才,即使不用,也不可放之别国,吴起、卫鞅的教训太过深刻了。
惠施连忙劝阻:“君上不可,孙膑于国有大功,王若杀膑,则天下英雄贤士,无人敢入大梁矣!”
魏侯?心中“咯噔”一下,惠施此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旋即他就下了决心:“上将军于国有功,寡人岂可杀之?不过近来有人欲不利于上将军,寡人决定加强上将军府守卫罢了。”
惠施听了心惊肉跳,什么加强守卫,这不是活脱脱的软禁嘛!
魏侯?却心中另有打算,寡人杀孙膑,难道非要动刀子吗?不过,对于惠施这个一身书生气的相国,他不便多言。
魏侯?道:“惠子啊,连横诸侯之事,尚有楚、赵、韩未曾谈妥,有劳惠子近再走一趟郑邑和中牟,促成此事。”
韩国和南赵政权,都视魏国为老大,这根本没有多大的难度,魏侯的真实目的在于支走惠施,然后自己好实施对孙膑的清理计划。
惠施告辞出宫,一路上心神不宁,他突然下令对车夫道:“走,去上将军府!”
惠施的马车抵达孙膑的上将军府,却发现府门外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孙膑俨然已经被禁足于府中了。
惠施也不理会兵卒,径自令人将车直直赶到“上将军府”的大牌子下面,然后下令道:“开门!”
负责看守上将军府的军校,见是相国惠施到此,感到头皮一阵发麻,但是魏侯传下的是任何人不得入内的死命令,理由是保护上将军安全。
军校上前参拜惠施:“小校见过相国。”
惠施再次下令:“开门!”
“相国见谅,未见君令,任何人不得入内!有违君令者,斩!”
惠施气得火冒三丈,亲自下车,大步迈上台阶,双手握拳,“咣咣咣咣 ”就开始砸门。
“上将军,上将军,惠施有事,请开府门。”
军校也不敢上前阻拦,只是站在旁边干着急,若是惠施真的冲了进去,这事儿该怎么处理,真是急死人了。
片刻之后,府中传出一句话来:“上将军抱恙在身,恐疾疫传播,不便相见,相国请回吧!”
惠施呆立府门良久,方才对着府门徐徐一揖:“请传话给上将军,为国珍重!”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魏侯?派公孙衍再次出使齐国,求见田忌,答应孙膑活不过今年,这已经是魏侯给了田忌莫大的惊喜了。孙膑这个“人屠”,在战场上杀不死他,就让他死于政治算计!
公孙衍同时带着丰厚的礼物,恭请田忌立为齐王,并出任诸侯“连横抗汉”的领导人,称其为“横约长”。
历史上,合纵,联横,原本就是地理概念,后来被赋予了“抗秦”与“事秦”的内涵。
在这个时空里,秦国没有经过商鞅变法,在没有强大起来之前就被汉国截胡了。故而,合纵、联横仍然回归地理概念,没有赋予其别的内涵。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汉国占据了天下一西,一北。
一西是从河南地到关中再到巴蜀;一北是从北地、五原、雁门、代郡、燕国直到汉城。
这样一来,魏国可以联合的诸侯,齐、魏、韩、赵,都处在一条横线之上,是故称为“连横”。
田忌尽管对孙膑记仇,也颇为心高气傲,但魏国以战胜之姿,恭立他为齐王,这也是给了天大的面子。
田忌立即召集匡章、段干朋以及稷下学宫一帮稷下先生们议事。
这些稷下先生们,没有个人的政治信仰,不过是齐国豢养的“智囊团”而已,当然是谁给饭吃听谁的。
最后达成的结果,与公孙衍设想的一模一样田忌不敢单独称王,更不敢接受魏国的朝贺。但又舍不得这次称王的机会,于是乎,做出一个相反的动作,恭请魏侯称王。
双方使臣来来回回,互相谦让几次之后,魏齐终于达成一致,两国君主约定在徐州会盟。
在会盟台上,公孙衍代替了惠施的位置,主持了整个会盟仪式,双方经过一系列复杂而虔诚的祭祀仪式之后,互相承认彼此为王。
魏和田齐,都是通过不当手段上位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成为以下犯上、臣夺君位的恶劣先例,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不齿,并且痛加鞭挞。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们两国立为诸侯才不过几十年,就率先走上了称王的道路,充分暴露了他们“反骨仔”的本来面目。
齐、魏两国徐州相王事件,是战国中的一件大事。此举直接否定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
从此以后,周天子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也丧失了其独尊性,从此也就与天下诸侯相一致了。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使其失去了可利用的价值,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玩偶。
这也是战国时期尽管天下大乱,诸侯林立,但始终没有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