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6章 拊背扼吭
作者:封少水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带佗的军报送到了燕山脚下的行宫,汉王俱酒一边为孙膑得救而稍稍舒了口气,另一边就为孙膑的军事行动担忧不已。
    孙膑虽然说心向汉国,但他并没有在汉国的军政体制中呆过一天,对汉国请示汇报那一套根本不熟悉,所以他在河内的所作所为,都是激愤之下,率意而为。
    在孙膑没有归来之前,汉王俱酒竟然也不知该如何向他下令。
    按照俱酒的原来思路,经过一番休整之后,他准备从代郡、楼烦居高临下,突破句注塞,进入山西高原的腹地,先行解决西赵政权,攻下赵氏心中的圣地——晋阳!
    晋阳既下,然后兵分两路,左路攻入上党,右路攻入河东,这样一来,整个晋国故地的核心地块,也就是后世山西省的地盘,就全数落入了汉国的怀抱。
    为什么要这样打?因为山西高原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
    在这个时空里,汉王俱酒最大的bug,就是对历史兴亡的走向,有着先知先觉的“上帝之眼”。
    俱酒知道,虽然史书上写满了“逐鹿中原”四个大字,但每次围绕中原的改朝换代、兴亡更替,山西高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山西高原的地理特征是东北高西南低,东接河北,西连草原,南扼黄河,群山环抱,被称之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就是讲山西高原按住了天下的脊背,扼住了天下的咽喉,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被人按着脊背、掐住喉咙,死死地压在地上,犀不犀利?!害不害怕?!了不了得?!
    从山西高原呼啸而下的势力,向南就是洛阳,向西就是长安,向东就是北京、开封。特别是河北、河南,面对太行山势力,几乎无险可守。
    所以,任何一国诸侯、一方势力,想要逐鹿中原,必须先将山西高原拿到手。
    否则,当你在中原大打出手之时,雄踞太行山的势力,却在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你能不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吗?
    在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合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山西高原下手。
    秦国在公元前286年攻占河东,占领安邑,设置河东郡,将魏国势力彻底赶下了太行山;
    公元前260年,秦赵上党战役开打,秦国占领整个上党,将韩国全部势力逐出山西高原;
    公元前246年,秦国占据晋阳,将赵国势力基本赶下太行山。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代郡还在赵国人手中,但也就是苟延残喘,对秦国构不成威胁了。
    山西高原既然落入了秦国之手,逐鹿中原再无后顾之忧,秦国虎狼之兵放心地走出函谷关,开始了多米诺骨牌一般的灭国过程,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便将天下收入囊中。
    假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不出昏招,由老将廉颇筑垒死守,保证上党不失,那么天下落入谁手,犹未可知!
    西晋经过八王之乱之后,国力衰微。匈奴贵族刘渊首先于山西离石起兵,掀起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山西高原率先失守,整个中原成为板上鱼肉,直接导致了衣冠南渡。
    五胡乱华,山西全境,尤其是其中的重镇太原,更是北朝势力的争夺焦点。
    开创了大唐盛世的李渊,起家的根据地就是在太原,自北南下,轻松地将天下收归囊中。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没有选择先攻山西高原,而是沿河北平原南下,使唐朝在朔方和河东的兵力得以保全。当史思明掉头进攻太原失败之后,郭子仪、李光弼以山西为根据地,反攻成功。
    五代十国时期,占据了山西的势力多次呼啸南下,改朝换代。五代中,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均是从太原走向全国的政权。
    金灭北宋之战,也是兵出两路,在东路军沿华北平原南下的同时,西路军则出云州攻打太原。西路军在太原受阻的情况下,东路军也不敢推进太快,只有太原攻下之后,东路军才放心地渡过黄河进攻汴梁。
    明朝灭元之战,最激烈的战斗,同样发生在山西太原。元顺帝撤出元大都是属于主动撤退,元朝的主力却由王保保率领驻守太原,所以清朝学者评价,此时“元亡而实未亡也”。
    徐达、常遇春率领的明军骑兵与王保保率领的蒙元铁骑血战太原,取得胜利之后,才是元朝彻底失败的开始。因为失去了山西的屏障,大都无险可守。
    明末清初之时,李自成选择首先攻陷山西,北京顿失辅翼,随后明朝灭亡。同样,清军入关之后,对付李自成起义军,也是先攻陷山西,而后长驱直入,直捣李自成的老巢西安。
    即使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制定了沿津浦、平汉、同蒲三条铁路南下的作战计划,其中又把沿同蒲路南下,夺取山西作为战略重点。
    如果守住了忻口雁门就能守住太原,如果守住了太原就可以稳定山西而威胁华北。
    日军在雁门关一线受到顽强抵抗,于是攻下石家庄,从娘子关向西开辟第二战线。随着忻口会战失败,太原失守,山西失守,整个华北迅速沦陷。
    日军也明白,只有拿下山西,方能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向华北各个角落挺进。
    正是心中透视了这么多历史痕迹,汉王俱酒才制定了先打山西,后打河北的战略。
    而且攻占山西高原还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俱酒作为晋国直系后裔,要恢复晋国故土,任谁来说,说破大天,也没毛病!这理由不要太充分。
    汉国还面临着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经过代郡之战与督亢之战,汉国储蓄了许久的黑火药面临用罄的不利状况。
    也怪汉国这些年财大气粗,将士们打起仗来特别依仗“武器制胜”,完全不知道珍惜。
    俱酒原计划抓紧时间生产一段时间,再行掀起另一场战斗,然而,孙膑在河内的突然发作,卷起一股平地旋风,使俱酒的计划面临着挑战。
    俱酒紧急召集武安君吴起、楼烦君公子信、礼部尚书申不害、右将军儿良、后将军端木伯御、左将军聂政等商议军情。
    这些人中,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孙膑与汉国的关系,比如申不害。
    当听说“拔三都、死二君、斩廿万”的“战国人屠”竟然是汉王埋在魏国的暗子,且已经突然起事,将河内的小卫国和南赵政权搅得一团糟时,众人皆是一阵兴奋。
    孙膑归汉,不亚于爆炸了一颗核弹,这太特么令人震撼了!
    吴起与汉王的意见不谋而合,其余众人也接受了先收复晋国故地的计划。
    于是汉王俱酒速起飞鸽与带佗,请他与孙膑商议。不错,是商议,毕竟孙膑此时还没有真正回到汉国的怀抱。
    汉王请孙膑考虑,是不是在河内搅和一段时间后,杀回上党,避免与五国诸侯直接面对面硬拼。
    然后汉国南北夹击,平定晋国故地之后,再下中原。
    俱酒在信中最后客气地道:请孙先生斟酌!供孙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