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柴火饭
作者:闲云小散   80后视角的回忆录最新章节     
    随着科技机械化的横空出世,除了之前回忆过的传统农具被淘汰,慢慢消失退出舞台外,就连传承几千年平常做饭的传统模式也是慢慢淘汰,只能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烧柴火做出来的吃的,消失的蒸米饭,消失的多用锅和柴火饭,农村都在慢慢消亡,城市里就更不可见了,清一色的煤气和燃气灶,早十年还流行过电磁炉几年,科技越进步,生活方式就变幻的快,炊烟袅袅的时代逐渐远去,烟火味消散了不少。
    消失的东西太多,米云一下子也想不起来,想到就记下来,希望留下传承记忆,而且大部分都是米云打过交道和亲密接触过的老物件,还有很多米云都不愿提及的老物件,能留下多少记忆算多少了,毕竟也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生活,只是已不适应现代化的环境,才会慢慢被社会淘汰。
    老话都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灶为先。柴火土灶台曾经是乡村生活的一个亮点,那灶台前承受着烟熏火燎的人,一日三餐为家人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俗话说:无米有柴死得快,有柴无米得烧水。可见,在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柴\" 排在首位的重要性。
    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米油盐\"都是所需要的。而只有\"七件事\"中唯一不能吃而又与吃密不可分的\"柴\"是我们人类的 \"特需\",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最重要的物质。
    古代的老百姓不知道现代自然科学、也不知道现代的人文科学,但是,他们把\"柴\"放在\"开门七件事\"首位,还是很有些道理的。正是:\"一家一户,无柴不成火,无火不成炊,炊烟不起,万无生趣\"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厨房里的灶台,基本上有两口灶,一口大灶烧柴,一口小灶烧煤,也有的地方是大灶台煮猪食,春节煮猪头,腊肉,腊鱼,腊鸡和腊鸭等腊菜。米云的家乡大锅平时一般就是用来煮猪食的,大灶的锅直径120㎝以上,平时烧菜煮饭完全用不上,就是农村摆酒席,烧菜也不是用大锅,一次性做五六盘菜,50㎝的小锅就够用了,大灶可以热菜和蒸菜没有任何问题。米云就亲眼见证过酒席大厨在自家下厨,米云考上大学和成家都有在农村老家摆过酒席,传统的农村柴火宴席菜,就是用50㎝的小铁锅做出来了,当然也比现在城市里家用32㎝锅也大不少了。
    米云也估计农村的大小灶双锅也是传承几千年了,这个习惯煤气灶和燃气灶都有继承,尽管日常生活中只需要用到一个,另外一个永远作为备用。衍生到现实生活中就是灾备环境和生产环境,老祖宗的智慧,坏了有备用的替代,历史上打仗都会留有预备军,应对意外和不确定性的状况发生。
    土灶据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远古时代就有,土灶的历史也是悠远流长。
    据历史相关资料记载,最开始的土灶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里,或者简易的窝棚里,生一堆火,架上一些器具,就是最原始的灶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叫做野炊,或者生篝火。
    到了新时期时代,古人们就在自己居住的草房里,挖一个灶坑,把炊具架在上面做饭,这种方式,比用石块或者土球支架做饭相比,更好的利用了热能,后来在某些已开发的遗址中就看到了互通式的圆形灶坑,估计这就是双灶或者多灶的鼻祖。这种掘地成灶的灶坑模式,就是最早的地灶,也是最早的土灶的雏形。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时代,进入秦汉以后,绝大部分炊具必须与灶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这就是现在集成灶的雏形。出土最早的应该是汉代的陶灶,都是这种连体灶。
    汉朝以后,列鼎而食的习俗改变之后,人们在地面上开始用砖或者土坯砌成方形的单眼灶,或者双眼灶,这种灶的发展,相比之前的在地上挖坑成灶的方式又进步了很多,这种模式的灶具也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最开始是用泥土砌成的,这种灶体,最大的优点就是简易,砌房子的时候用的泥土就可以砌成一个灶台了,非常快速和实用,缺点就是太简陋,不能耐火,还容易开裂,没有挡火板,做饭的时候汗流浃背,没有水箱和案台,功能性差了很多。
    后来开始使用石块或者砖头垒砌成更加结实和坚固的灶台,灶体更加的严密,密封性更好,更加的省柴和高效,使用的时间也更长,有的还配备了水箱和案台,也是更加的方便了。
    进入新世纪,随着农村新型房屋的出现,老农们砌成的灶台更加的大气和美观,不仅占地更大,而且都贴上了好看耐用的瓷砖,显得整个档次就更高了,更加的干净卫生,清洁起来也是更加的便捷,一点都不输城里的燃气灶和集成灶。
    乡下孩子没有不烧火做饭的,他们大多数都喜欢烧火,尤其是家里来客人或冬天时。
    那时候,乡下都是烧柴火,现在大多数乡下仍然在烧柴火,因为柴火旺,烧出来的饭菜好吃,也经济实惠,木材出门一圈就可以捡回来,煤气和沼气需要成本,偶尔热菜和加菜用下。
    乡下做饭,煮猪食需要大量的柴火。这些柴火除了庄稼地里的麦草、谷草、玉米秆,油菜枝,还有自家山上的树丫和杂树。好多家庭光是这些柴火还是不够烧,那就得需要人去拾柴火,多半又是家里的孩子去做这些活。
    割猪草一般是去田边地坎,行走在田野里,是每日必做的功课,因为猪一天三顿都要吃,吃得多才长得壮。拾柴火那就要去爬山上坡,穿行在大山里。拾柴火最好的季节就是夏天暑假里或秋天落叶时。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取材就不一样,米云家基本上小时候都是去对面荒村收割猪草,木材就在门前门后就能自给自足,棉花枝条也可以烧半年的时间。
    灶台,是乡下居民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炊事设施。从单锅灶到双锅灶、三锅灶,甚至包括有蒸锅的四锅灶,其大小形制则是据每家每户的条件而各不相同。
    农村砌灶台是一门技术活,它的垒砌也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的。灶台砌得好,会使灶好烧,又可节约柴禾。乡下的人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好像无师自通似的,米云家的灶台,一般都是找村里的泥瓦匠砌的,非常好用,父亲自己也会,但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做最好,不然火难烧旺,还要备受烟熏火燎,父亲在菜园砌个围墙拦起来,或者修补灶台和地面还是可以的。
    灶台一般是一米多高的灶台,灶台上安放着一大一小的两口铁锅,小锅用来煮饭炒菜,大锅用来煮猪食。
    灶台的旁边还一溜烟的放了几口铝锅,用于烧热水,铝锅的后面就是高高立出屋顶的烟囱。铝锅的上边一年四季都挂着熏得漆黑的腊肉和香肠。灶台的对面是一个树疙瘩做成的一个凳子,早已坐得油光发亮,旁边堆放着枯树枝的烧火用的燃料。
    烧饭的时候,妈妈把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米云兄弟和奶奶负责烧火,一会儿灶堂里便红彤彤起来。顿时,炊烟袅袅,散发出淡淡的柴火味。
    其实烧火也是一个需要技术的活,不会烧的总是一会儿把火烧大了,一会儿烧小了,一会儿烧灭了。火没有烧好,衣服裤子都沾上一层黑黑的炭灰,手上脸上也是抹上了黑。还容易死火,烧黑心火。
    其实,烧火是有窍门的,灶膛里的柴火不能太多,柴火架空,火心要空,这样才能把火烧好。那时妈妈总是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当然,烧火也需要跟灶台上做饭的人配合好,炒菜时要烧得旺旺的,炖菜时要小火慢慢地煨。
    大人们在灶台那边忙这忙那,锅碗瓢勺,叮叮当当。切菜,放佐料、挥锅铲、锅里的菜“嗞嗞”作响,香味阵阵。米云这边可以把火烧得旺旺的,柴火“噼噼啪啪”作响,熊熊燃烧的火焰照得小脸红彤彤的,照得全身暖暖的。
    那时候,家里的铁锅都是用木头锅盖,当然木头锅盖最好的材料是马尾松,锅盖上散发的松香味道,混和着饭菜香总是让人胃口大开。
    夜晚的时候,柴火烧得“噼啪”作响,屋里不用点灯,灶里的火焰,穿过浓重的幽暗,把房间映得火红。
    灶房也是孩子们的美食乐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正是红薯收获的季节。红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吃,我们最喜欢的把红薯放在灶里煨着吃。
    小伙伴把红薯放在灶里,用滚烫的柴灰掩埋起来,半个时辰左右,红薯就煨熟了。当小伙伴们剥落那层滚烫的焦皮后,咬上一口,烫在嘴上,香在舌尖,屋后小舅家五一以后就会打油,经常会烧火制炳,火烧的旺旺的,红薯在那个火下烤的嘴焦黄最好吃,家里的灶台烤个鸡蛋、红薯和马铃薯还是可以的,一顿饭的功夫就能熟,相当于还有零食加餐。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熊熊燃烧的火,和那呛人的柴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灶神的化身,是红火日子的寓意。当然更重要的是,“人在实心,火要空心”这简单而质朴的道理。
    农村的记忆太多因为米云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青少年时期除了在县城读高中 ,几乎全部时间在农村生活,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回农村老家的次数才逐年减少,甚至五六年不回老家一次,这也是农村正在消失的记忆。
    每次回老家都无限伤感,路修好了,房子修漂亮了,可是地荒了,人逃离了农村,被迫进城,只剩下老弱妇孺,农村提供不了教育和医疗资源,没办法逆转的事,米云预感未来都可能出现无人村,这可能是米云杞人忧天了,希望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在那个年代,为了家里的\"柴\",减轻父母的忧愁,下午放了学或周末我都要去弄柴火。
    寒冬腊月,霜冻盖地、北风刺骨的周末,也会出门捡柴火,秋冬刚好树木枯萎,可以捡到不少柴火,烧饭和烤火的需要。
    当太阳出来时,温暖的阳光照得身上像蒸饭一样,那水蒸汽在眼前飘来飘去,好在割芦萁要下劲,否则难挺过那寒冷关。
    记得有次在割枝条野草时,不小心踩着了树兜签子,那树兜签子直接插进了脚心。当时我忍着巨痛,咬紧牙关,使劲把脚从树兜签子中拔了出来,鲜血洒了一地。
    当然小时候受过的伤太多了,没有现在这么娇贵,米云基本上不用做任何护理, 那时候农村也不见创口贴和碘伏消毒液,待回到家里,母亲心疼地对我说:\"今后要千万注意安全,小心谨慎做事,特别是在弄柴火走路时,两脚不是踩得去,而是要拖着腿,步步滑行,轻轻放下,这样才不会踩上树兜签子或者钉子的尖东西,即使踩上了树兜签子也不会扎伤脚\"。
    在农村生活,手脚少不了被刺身伤,有时小刺就留在手脚肉里,长时间不取出来,除了受疼痛困扰,严重的还会灌脓,米云脚上就有过一次灌脓,父母都没发现过,可能父母太忙,注意不到,米云有一次和小伙伴在河边玩什么,一时心血来潮,挖人家的祖坟,然后脚就被木头横穿了脚踝部位,持续了半月以上,没有做任何处理,灌脓了一堆,后来伤口又自己愈合了。手脚上的小刺,可以让父母用小刺挑出来,挑刺有太多的方法,经历过挑刺的朋友都可能知道。
    随着花开几度,岁月更迭,灶台在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人间烟火味。农村的灶台从烧柴草、煤块,到煤气灶、液化气灶、天然气灶,再发展到电子系列厨具,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炒锅、电煎锅、烤箱和太阳能灶具、集成灶具等等还有未来不知道有多少科技产品问世。
    灶具的发展,它体现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反映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柴火灶台的袅袅炊烟已成历史,偏远农村山区可能还能见到炊烟袅袅的场景,米云在青少年时期所见烟熏火燎,生火做饭的情景及弄柴火的一桩桩往事,却难以忘却,常常呈现在眼前,里面有太多美好的回忆,也有无限伤感,也有不愿触碰的回忆。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老祖宗的醒世良言,却少有人知。弘一法师说:人这一辈子,不管活成什么样子,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的。人都要学会和自己和解,世界上有太多不如意的事,也会有快乐,关键看心态,还好米云从小到大的心态都不错,比较能抗压,有大将风范,天塌下来都不怕,无畏无惧的心态。
    偏远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不高,就是现在也是如此,农民朋友,依旧是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地里刨食。手抓黄土背靠天,晨出暮归与天伴,终年勤劳命不改,试问天理何处在。
    米云小时候生活虽然艰辛,但是一家人都能在一起,吃着粗茶淡饭,其乐融融。那时的农村厨房都是非常的简陋的,不像现在的厨房,冰箱,热水器,电饭锅,燃气灶,空调,电磁炉的。吃了二十多年的正宗柴火饭,突然就消失了,还有无数厨房消失的物件,最后看下90年代农村厨房里面常用的10种厨具,现在也是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
    煮菜大铁锅,现在家里炒菜不是不粘锅,就是平底锅,有多少人还记得这种大大的铁锅炒的菜吗?那味道比现在烧燃气和电炒的菜好吃多了。进城后,大铁锅菜就会吃的少了。
    那时农村厨房里炒菜的都是这样的大铁锅,这种锅还有很多的用途,还可以用来煮饭,蒸饭,烧水,身兼多职。如今这种大铁锅很少见了,都被不粘锅给霸占了地位。
    葫芦水瓢,农民朋友们的智慧可不是盖的,会借助农村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一些适合自己的工具,来辅助生产或者是工作,减轻劳动,提高效率。
    以前农村都是靠挑井水回家生活的,不像现在有自来水,因此家家都会备上一口大水缸用来装水,平时要用水的时候,就要用瓢来舀了,聪明的农民们用自家种植的老葫芦,对半开,把里面的籽掏出来,用来舀水,非常的好。后来又用上了铝合金剔飘,再后来用上了塑料飘舀水。
    烧火钳在90年代的农村也是必不可少的神器,都是靠烧柴火来煮饭煮菜,在烧柴火的时候,就要用到这种烧火钳来拔火,夹柴的。
    吹火筒,烧柴火的时候,因为柴火太湿,或者是因为柴烧得太多了,空气不流通,导致火不旺,而出现很多的烟子。
    这个时候,这种吹火筒就能派上用场了,它是一竹子制作的,从竹子上面锯下来一段,用铁丝在火里烧红,然后迅速地插入这个竹筒的中间,烧穿一个洞,就是吹火筒了。我家还有,因为现在还在烧柴火。
    火不旺的时候,用这个吹火筒一吹,火就旺了。老人比较喜欢用,估计也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厨房用具,现在也退出了舞台了。
    高粱洗锅刷,用来刷锅,现在大部分都是用清洁布或者是钢丝球吧。
    90年代的农村人,用大铁锅炒菜,要洗锅的时候,都是用这种高粱杆做的刷子来洗的。它大概有50-60厘米左右长,现在农村人很少有人用了。高粱都没见人种了。
    树木制成的切菜板,估计很难找了吧。它是从一整根树上切割下来的一块,削平一点,搞个铁挂钩,方便挂起来。
    现在的菜板不是竹子的,就是亚克力的,这种就地取材的菜板很少人用了,可它是最环保的。
    花瓷碗可以说是古董了吧。农村家里是很难找到了。
    在那个年代,家家都是用这种碗来吃饭的。
    老式双耳油盐坛子用来盛放油盐的坛子,你还记得吗?你家是否还能找得到。
    米云家湖南湖北两省就是用这样的东西来装油盐的,一边装猪油,一边装盐,各放一个瓷勺子,用来打油打盐放菜。估计也是传承了几千年的老古董了。
    煮饭铁锅,就是以前用来煮饭吃的。很厚,但是经久耐用,米云家90年代煮饭吃的铁锅还在,都有40多年了。
    这种铁锅虽然笨重,但是煮的饭比现在的电饭锅煮的饭好吃多了。电饭煲的柴火饭功能也煮不出那种味道。
    铝多用锅比铁锅年轻,它薄,一般是用来烧水的,烧水洗澡,烧开水等。
    比用铁锅快,以前记得这种铝锅底烧坏了,还可以换底的,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用过和见过。
    以上所介绍的90年代的农村厨房里面常用的10种老物件,在农村的你,家里还能找到吗?每一件都是回忆,都可能是流传几千年的厨具用品。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必然就会淘汰落后的老物件,优胜劣汰,这也是自然规律,没办法逆转,必须要顺其自然,但不能阻挡我们自己的回忆,毕竟曾经也是我们的生活,还是老祖宗几千年前的生活,虽然以后可能只能见于影视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