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酒糟和汤圆粑粑
作者:闲云小散   80后视角的回忆录最新章节     
    醪糟也叫酒酿、酒酿、酒糟、米酒、甜酒、江米酒、米酵子等等,南北方叫法不同,在南方各省,湖南、湖北和四川都叫醪糟。
    米云记得,小时候的夏天,米云家都会自己做酒糟,伴随着酒糟一起的还有一种面食也是糯米做的,在锅里可以摊饼子吃,也可以煮汤圆形式的吃,一下一大锅,不过汤圆和粑粑在米云的家乡是合在一起叫汤圆粑粑,字面意思就是两用,可以以煎饼粑粑的模式吃,也可以水煮加青菜模式的吃。
    但小时候的记忆告诉米云,酒糟和汤圆粑粑并不是合在一起吃的,是完全的分开来吃,不像现在,基本上都把甜酒和汤圆完全合在一起了,小贩叫卖都是喊卖甜酒汤圆喽,就和卖狗皮膏药的老鼠药一样的高音喇叭在米云的家乡的大街小巷想起。
    先回忆汤圆粑粑吧!这个比较少见,不知道是不是独属于米云家乡湖南常德某县城的小吃,因为后来在外地基本上吃不上,只有米云家乡独有,就是现在还能吃上,米云家有亲戚每年还在坚持做,米云的记忆主要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才有的小吃,用来替代大米不足的时候的产品,还有康饼,就是给猪吃的糠都被人们用来做饼子吃,糠就是大米的外壳,谷子壳,吃糠喝稀,说的就康熙皇帝的糠代表。小时候大米的替代品,除了糠饼,汤圆粑粑,还有一种粗糙的黄米打磨成粉吃,米云的家乡土话叫黄子,一种不知道什么谷子磨成的粉,用开水一烫一搅拌,就可以吃,还有藕粉。
    大米还有不够吃的时候,可能有的朋友可能还会有疑问,那是因为不了解时代,在八九十年代还真有不够吃的时候,那个年代农民要上交公粮,在古时候就叫皇粮,在现在的社会就叫税收,工作拿工资后,就要上交工资税收,那个年代交完公粮了,老百姓家的粮食就自然不够吃了,有的灾害天气,还不够叫公粮,还欠公粮税收,自家大米不够吃太正常不过了。
    米云换种说法,就是你天天山珍海味的吃鲍鱼龙虾人参,会不会吃厌,吃的想吐,也要换种口味吃吧,就是你在家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吃大米饭,也有吃厌的时候,天天吃肉鱼,也有不想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想着法的换种吃法,所以肉鱼都有十几种吃法,就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
    汤圆粑粑和藕粉还有黄子都是那个年代大米的替代吃法,还有豆皮子和糍粑红薯等等食材,都是大米不够吃的时候,用来的替补食物,或者夹着大米一块儿吃,或者是说大米吃厌了,换种口味吃,也能解饿的替代品,要说米云留有深刻印象的就是甜酒、黄子、汤圆粑粑三种,至于藕粉,实话实说,小时候吃的不多就一两次,不像另外三样小时候可以放开吃,就和米泡儿糖酥一样管够,几百斤吊在房梁上,一次能吃上大半年。
    糍粑和豆皮子是小时候常吃的,现在也能经常吃到,前文有提及,这里就不多谈,谈谈以前没说过的食物,而且是全国各地不多见和常见的几种食物小吃,希望朋友们能共鸣,唤起大龄朋友们的记忆,留下一个真实的生活记录痕迹,这也是历史,也有可能都是流传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习惯,为往圣继绝学,不能让流传几千年的小吃就无身无息的消失在历史,还不留痕迹。
    现在的人们都不会缺衣少吃,不会有吃不上饭的时候,但特殊年代可能真有过,尤其几千年的中国都是如此,尤其灾荒之年,没的东西吃的时候都能吃树皮和吃泥土。国家兴亡,老百姓都会吃苦,就是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还有很多国家活在战难时代,也有吃不好穿不好的时候,米云是希望万世太平,世界都能和平相处,人类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衣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惜米云连自保能力有限,更顾不上全人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米云受传统文化影响严重,只能保住自己一亩三分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财富自由的一天,有能力的一天愿意帮助大多数人。
    言归正传,回到主题,小时候的汤圆粑粑怎么吃,米云的记忆,汤圆粑粑是装在屉瓷脸盆里的,有点湿的面粉,描绘起来像什么,米云只能说像一盆酸奶或冰淇淋模样,白色的稠稠的面粉,一般放在木碗柜里,可以保存半月左右。
    在农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有个木碗柜,汤圆粑粑常规的吃法,就是油煎,起锅烧油,然后用手或者调羹在脸盆里抓出来一个鸡蛋大小的往锅里放,油煎的两面发黄,外焦里嫩的装进盘子,煎满几盘就可以开吃了,用筷子吃或者手拿都可以,有点什么味道,现在想不起来了,可能有锅盔或者煎饺的味道,或者手抓饼的味道,最靠近现在的手抓饼。
    汤圆粑粑的名字由来及历史故事可能因地区而异,但一般来说,汤圆粑粑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其名称可能与它的形状、制作材料或食用方式有关。米云查过,汤圆粑粑ai人工智能都写不出具体的历史典故出来,汤圆有历史,汤圆粑粑可能是米云家乡某个乡镇的特殊特产就和渣辣椒一样,全国各地只有米云家乡某一市一县城独有,市里另外六县都没有的独创特产,因此不流行全国各地,只能回老家县城才能吃到的食物。
    汤圆粑粑可能是指一种将糯米粉搓成团,再经过蒸、煮等方式制作而成的食品。这种食品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在南方,可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它可能起源于古代,当时人们为了方便储存和携带,将糯米粉制成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食品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传统美食。
    关于汤圆粑粑的具体名字由来,可能与其形状类似汤圆有关,而“粑粑”这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与食品有关,可能指的是一种经过特定工艺制作而成的食品。
    在历史故事方面,汤圆粑粑可能并没有特别着名的故事与之相关。但是,它可能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当地的食材和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当地人口味的食品。因此,它可能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ai智能也无法确定所指的“汤圆粑粑”是否为特定地区的特定食品,以上信息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背景信息,我可能能提供更准确的解释。
    汤圆粑粑的汤圆吃法就不用多做介绍了,现在还是比较常见的,只不过小时候的吃法,米云是汤圆粑粑下青菜水煮吃的,可以用手搓汤圆粑粑下锅,或者直接调羹下锅,用手搓的汤圆粑粑比较圆润,但就是过后手上会粘上一层干面粉。水煮青菜汤圆的吃法说不上有多好吃,有时候汤圆粑粑还有点酸味,但基本上可以忽略,还是会吃的干干净净的,连汤渣都不剩一点。
    醪糟,又叫米酒、甜酒,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醪糟是陕西人的叫法,而越过秦岭它就换了名字,除了米酒和甜酒,还有很多地方称之为酒酿。醪的酉字旁代表酒,中国第一部分析汉字的书籍《说文解字》中提到:醪,汁滓酒也。表明了醪糟的制作工艺和由来,是从酿酒得来的一种美味。
    中国古代的酒主要分为醴酒和黄酒,都是以谷物为发酵原料酿造而成的。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曲法酿酒、蘖法酿酒两种,“曲”就是发霉的谷物;“蘖”则是发芽的谷物。而这两样都是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受潮后出现的情况,或许这就是酒被发明的原因之一吧。
    用“曲法”酿出来的酒,酒精度要高一些,可以达到11%甚至更高,这便是最早的黄酒。而用“蘖法”酿出来的酒,酒精度就比较低,一般只有4%左右,古人把这种酒称为“醴”,这也就是最早甜酒。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代发明了酒曲,这使酿酒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可以酿造出质量更好的黄酒,还能酿制甜米酒,因此比较落后的“蘖法酿醴”就被淘汰了。
    米酒和黄酒虽然同源,但在酿制工艺上,米酒要简单很多。因为米酒陈化后就是黄酒,所以有时候人们说米酒其实指的是黄酒。为了区分二者便有了甜米酒、甜酒、醪糟等叫法。
    如今甜米酒早已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用它做出来的美食少说也有百种。甜米酒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得益于酒曲的发明,它让甜米酒的制作更加便捷,即便是一个人在家也能轻松制作。
    酒糟是由酒米(糯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小时候吃的醪糟叫做甜酒酿。甜酒酿,也称为醪糟,是江南地区传统的风味小吃,尤其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非常有名。
    它是用蒸熟的糯米拌上特殊的酒酵发酵而成的甜米酒,具有酒的芳香,但又不完全属于酒的类别。
    甜酒酿不仅味道香甜,而且制作方法简单,可以在家中轻松制作。例如,使用电饭煲就可以制作甜酒酿,这种方法简单且几乎不会失败。
    甜酒酿还有着较长的保存期,即使在夏天,3天左右也能制作完成,使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家庭自制食品。
    甜酒酿的制作方法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做法。有些方法强调制作出的甜酒酿酒水多又清澈,味道香甜;而有些则注重甜酒酿的保存期限和口感。
    总的来说,甜酒酿的制作关键在于掌握好发酵的过程,避免发酵过程中出现发酸或长毛的问题,以确保最终产品的清甜爽口和汁水丰盈。
    甜酒酿在四川、湖南和湖北等地也非常受欢迎,常与红糖、糍粑等食材搭配食用,成为一道美味的传统小吃。
    在四川不少地方,醪糟与汤圆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美味。在“中国醪糟之都”四川达州市大竹县,醪糟一般都会放到有亲朋好友到来的时候,作为正餐之间的小食端出来,以表示主人家的热情。
    醪糟古称醴酒,又名酒酿,它不仅是中国酿酒之源,还是一道经商周秦汉、历唐宋明清,至今依然活跃在餐桌的传统美食。
    在四川,人们会把醪糟与糯米粉子、鸡蛋、汤圆等一起煮食;在夏天将其兑清水烧沸加糖,晾凉后加冰块可以做清凉饮料;在许多川味佳肴中醪糟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并且很多火锅底料里也会加入适量醪糟汁,由于醪糟带有酸甜味,可起到降燥、柔和辣感、增加口感醇厚度的作用,估计这个很多人都不晓得,都怪醪糟实在是太低调了。
    醪糟夏可解暑,冬能驱寒。在小吃甜品之外,醪糟亦可入火锅底料,助锅底辣而不燥:作发面酵母,为松软香甜的面点添上一层复合滋味;取代白酒腌菜,让泡菜酸辣之余略带回甘。
    在大竹,醪糟甚至化身宴席主角,当地一绝“醪糟宴”便囊括了醪糟糟肉、醪糟糯米元子、醪糟红糖烧白等13道醪糟菜品。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大竹醪糟,如今已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大多数四川人的一天,都是从一碗醪糟开始的。
    醪糟粉子蛋是“万人迷”,几乎没有人不爱它!它占据了成都乃至四川的早餐铺,是冬日早餐的常见选项。将醪糟煮开,加入粉子(糯米粉伴水搅匀后捏成的小团),打入溏心蛋,撒上少许糖,一碗热腾腾的醪糟粉子蛋就做成了。
    醪糟+粉子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醪糟粉子,在四川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小吃,粉子软糯,汁甜味醇。醪糟+粉子的搭配,堪称完美!
    四川的很多火锅串串店里都有它的身影,虽然一直都很低调,但是味道实在惊艳!吃火锅串串配上一碗醪糟粉子,那是相当解腻爽口,里面再加点红糖更加惊喜。
    学做传统醪糟,它还原了醪糟本该有的制作方法和味道:
    1、选用优质珍珠糯米,用水反复淘洗三遍,再用凉水浸泡一夜,用手能将糯米粒撵碎的程度。
    2、选用四川大竹的甜酒曲,将称好的酒曲擀成粉。
    3,将蒸好的糯米,倒盆里冷却到温热(盆一定要干净无水无油),手放到里面不烫手。一定不要烫,会把酵母烫死的啊!
    4、洒上酒曲再加凉开水,用勺子搅拌均匀。然后在中间掏个小洞,在洞口壁以及表面再洒上剩下的一点酒曲,然后均匀撒上一点凉白开。
    5、再装坛,封存,放到温暖的地方。经过十五天发酵,才能开坛。
    6、封存后的坛子的保存温度非常有讲究,高不得低不得,才能使得糯米的发酵达到最优的程度,发酵过度,酒精味太浓,发酵不充分,醪糟味就出不来。所以在小时候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在温度达不到的时候,人们会用铺盖棉絮等来包裹住坛子以保证发酵所需要的温度。
    民间有个说法是,做醪糟的温度就是你穿什么它穿什么,高温会长毛,低温不发酵,所以依照你自己的温度给它包裹,几天后清甜的醪糟就做好咯。
    写醪糟就不得不安利这家店。
    它就是名声在外、火遍朋友圈的张醪糟!
    在青城山脚下有那么一家其貌不扬的小店,它传承着百年的味道,每天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去逛青城山是假的,去吃张醪糟才是真的啊~每次去都是排了很长的队,变态的是甚至过了饭点都还排着队。
    张醪糟有那么一点小傲娇,不接受支付宝微信支付,不接受任何排号占位,就是一家很典型的苍蝇馆子。这家店既符合酒好不怕巷子深,也符合味道是一家餐厅根本的至理名言。老板动作熟练又麻利,很有匠人的感觉。并且坚持只卖两种产品:“红糖醪糟”和“红糖糍粑”。
    张醪糟的红糖用的是手工红糖,一吃就晓得味道很地道,甜到心里,但是却不腻。
    红糖醪糟蛋的溏心鸡蛋煮得又嫩又滑,和小时候外婆煮得差不多, 粉子也很软糯可口,粉子和醪糟都是老板手工制作的。热气腾腾,吃一碗,全身都热和咯。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种酒糟,它能补虚、补血、补脾肺, 能通肝、肺、肾经,尤其对于女人的养生有莫大的帮助。
    醪糟酿造历史悠久,源于汉,盛于清,有史记载,见于《大竹县志》,“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东柳桥所出为最。”
    因为醪糟是糯米制成的,糯米能补虚补血补脾肺。酿成醪糟后,增添了酒性,善于串透,能通肝、肺、肾经。
    经过酿制,糯米的营养成分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的佳品。
    醪糟的药用作用主要有:
    1、对畏寒,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症,以热饮为好。
    2、对神经衰弱,精神恍惚,抑郁健忘等症,加鸡蛋同煮饮汤效果较佳。
    3、醪糟能够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补血养颜,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功效。
    4、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消化不良,厌食烦躁,心跳过快,体质虚衰,元气降损,贫血等病症大有补益和疗效。
    醪糟食用方法:
    关节炎、畏寒,血淤的人必备良药。
    1、直接食用:
    自制好米酒用勺取出直接食用(也可以直接买制作好的),口感细腻润滑、醇香甜蜜。
    作用:对胃寒、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症有疗效,以热饮为好。
    2、拌饭菜吃:
    可以解腻,促进消化。
    3、米酒酒糟汤圆:
    先将适量水煮沸后加入汤圆,待汤圆浮出水面即加入适量米酒、白糖,煮沸3~5分钟即可食用,可做早点、宵夜。
    4、米酒煮鸡蛋:
    先将适量水和鸡蛋煮沸,加入适量醪糟和白糖,再煮3~5分钟即可食用。
    醪糟无论南北,都十分普遍,并为古今人所喜爱。这都源于它对人体强大的保健功效,是冬季人们的必备良药,尤其适合中老年朋友食用。
    虽说醪糟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的,对于肝病患者来说,就是不能吃醪糟的。那些体质偏湿以及容易上火的人,同样也应少吃醪糟。